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十五音”字典的分类及三种发行量较大的字典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一、“十五音”字典的分类

“十五音”字典自1913年第一本出版算起,至今已过百年,出版发行的版本(不包括盗版翻印)估计有30多种,民间还有不少手抄本,保守的估计,发行数量当在百万以上。根据编写体例的不同,这些字典还可以粗略地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类似于《广韵》、《集韵》的韵图式字典。把同音字归列于同页(格)之内,在每个字的下方,加以简单的释义或者举例,以解决读者识音不识义的问题,如最早的张世珍的《潮声十五音》和蒋儒林的《潮语十五音》等等。例如:《潮声十五音》“君”[-ung]部上平声“边”[b-]母“分”字下释:“分而析之曰 ~,俗以物与人曰 ~。”



第二种是同音字表。是对第一种字典的简化,即删去释义和例子等内容。它按字母(韵母)分部,以“十五音”为纬,以“八音”(8个声调)为经,列出表格。同一个格子里的,必是同音字。例如“君”[-ung]部“柳”[l-]母“下平声”列“伦崘沦轮仑纶囵抡”等字。这种字表的功能就是以音求字、以易字学难字。例如你只要认识“伦”字,其他同一表内的就都跟它同音。它其实就是一个收字比较多的同音字表。这种字表流行较为广泛的是江夏懋亭氏的《彚集雅俗通十五音》(又名《击木知音》)、刘绎如的《新编潮声十八音》(又名《潮声同音字检字表》)等等。




第三种是就是把相同韵母的字归在一起,再以声母和声调区分之,每个同音字以规范字典的要求加以注音、释义、举例。其实就是按新式字典编写,再按旧式十五音分部的方法来编排。这类字典的出现较晚,例如杨扬发《新编潮汕十八音字典》等等。

 

二、三种发行量较大的“十五音”字典

 

在众多的“十五音”字典版本中,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版本有三种:


 

 (一)张世珍的《潮声十五音》


据文献记载,正式出版的第一本“十五音”字典是民国二年(1913)元月由汕头图书报石印社印行的《潮声十五音》,其编者是自署为“饶邑隆都西二区商人”的张世珍。

张世珍(1840-1915),汕头市澄海区莲华镇隆城(俗名“龙眼城”)街道人,民初属饶平县隆都西二区管辖。据张世珍的后代张介周、张卓伦《张世珍及<潮声十五音>》记载(载《澄海文史资料》第2辑)张世珍自幼家境贫寒,少年失学,为家计随入商场谋生。但他秉性聪慧,又勤奋好学,逢人求教。文字会计,即能贯通。他22岁便随族人远赴泰国从事商船事业,因而过着四海奔波的生活。北至天津烟台,南到新马泰越南,他都去过。由于精通商务会计,终于成为商场翘楚。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走到哪,学到哪,会说福建闽南话、山东话、粤语。因而对各地语音差异很有体会。估计在此期间,他看到过漳州的《彚集雅俗通十五音》,因而萌生了编著《潮声十五音》的想法。于是,他就生活中和商场上的常用字,逐一收录,约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写成初稿,宣统元年(1909),澄海苏湾居士剑樵李世铭为其作序,但直到民国二年(1913),是书才由汕头图书报石印社正式出版发行。初版系四卷本,印行1000部,并在其家乡附近的澄海东里镇出售,不数月即售罄。后改由汕头科学图书馆出版全一册的铅印本,在潮汕各地发行。后来各地书局翻印者甚多,在潮汕原乡和东南亚流行很广。笔者自己收藏的是汕头进步图书局(1919)、汕头文明商务书局(1921)等翻印版本,原刻版本已经难见真身了最近开馆的“十五音展示馆”有首版及张世珍先生手稿展出,十分珍贵)


《潮声十五音》四卷本系32开本,有四卷分开装订成四册的,也有四卷合订为一册的。第一卷列“君家高金鸡公姑兼(半)”8个字母,共96页;第二卷列“兼(半)基坚京官皆恭…… 8个字母(韵母),共84页;第三卷列“均居歌光归庚鸠呱江膠”10个字母,共92页;第四卷列“膠娇乖肩扛弓归柑佳甘瓜薑烧”13个字母,共96页;加上序言及凡例说明15页,总共383页。


15个声母代表字是根据漳州音的《彚集雅俗通十五音》的“柳边求去地 颇他曾入时 英门语出喜”稍加改造而来。根据收字的情况看,20世纪初的潮州话已经是18个声母了,n-/l-m-/bh-ng-/gh-是已经有区别意义作用不同的音位了。“十五音”实际上已经不能准确地表示潮汕方音了,“文”、“柳”、“语”3个字母必须“一分为二”了。这就是此后有不少书增补为“十七音”、“十八音”的道理。另外“十五音”的代表用字,虽然修改了“颇”等不符合潮音实际的用字,但代表[g-]声母的“求”没有改为不送气的“球”[giu](因为“求”潮语都读为送气音的[kiu]),也不符合潮音实际

其二,《潮声十五音》所列的37个韵母,远远不能包括当时潮汕方言的韵母。第一是鼻化韵没有都分出来。虽然,字母表里已经分出了“柑[-an]、京[-ian]、官[-uan]、庚[-ên]   [-iên]、肩[-oin]6个鼻化韵母,但常见的“圆[-in]”、“横[-uên]”等没有分出来,所以列字多有含混,如“基”[-i]部(韵母)列“天、鲜、稚、鼻、砚、面、棉、弦、舷、燕、扇”等“圆[-in]”韵母字。就是分出了鼻化韵母的代表字的,也有所混淆,如“归”[-ui]部列“县、跪”[-uin]等字。这种不鼻化与鼻化韵母混淆的现象也可能与老百姓的口头习惯有关。虽然,鼻化与否是有辨别意义的作用,但在民间文艺作品,比如歌谣和歌册中,阴声韵母跟鼻化韵母字,例如:       “姨”和“圆”、“归”和“县”、“沙”和“山”、“加”和“京”、“家”和“耕”是可以押韵的,所以这种差别可以忽略不计。

其实,张世珍在编著此书的过程中,已经发现了十五音不足以分辨潮语读音的现象,他在《潮声十五音》的前言中说:

“其中亦有不能尽叶者,如‘人’与‘阑’同韵,‘妻’与‘鲜’同韵,如‘箭’与‘至’、‘卢’与‘奴’如‘扇’与‘世’、‘老’与‘脑’、‘焕’之与‘泛’、‘傩’之与‘罗’,诸如此类,正复不少。不可得而分之者,故附于同韵之内耳。”

“人”与“阑”、“奴”与“卢”、“脑”与“老”、“傩”与“罗”是声母[n-][l-]的问题,而“妻”与“鲜”、“至”与“箭”、“世”与“扇”是[-i][-in]的问题,也就是阴声韵与相同元音的鼻化韵混淆的问题。可惜以他的语言学知识,还不能够更加准确地审音分部,把应该分别的字分出来。


第三,按照传统的拼音习惯,入声都作为调类来处理,所以37字母不能反映出来究竟有多少个入声韵母,我们只能从收字的具体情况来查检。“姑”、“京”、“皆”、“均”、“居”、“娇”、“乖”、“肩”、“扛”、“柑”、“薑”11个字母(韵母)入声“空音不录”,即没有入声韵母字。其余计有26个入声韵母。

37个阴声韵母和26个入声韵母,一共得63个韵母,比较接近当时张世珍家乡口音的实际情况。就现在的澄海莲华镇隆城乡的口音看,有闭口的[-m]/[-b]韵尾,与澄海澄城口音不同,甚至与一江(东里溪)之隔的溪南镇、莲上、莲下镇不同,因为这些地方大部分都没有闭口的[-m]/[-b]韵尾。但也没有像潮州府城一样分出[-iêng]/[-iêg][-uêng]/[-uêg]来。如果不考察连读变调的话,这个音系比较接近当时的饶平话,也比较接近现在的汕头市话(当时汕头话还没有定型)。

总之,尽管《潮声十五音》还有不少不完善的地方,但作为第一本“十五音”字典,筚路蓝缕之功,还是值得我们今天为之记上的。

 

(二)江夏懋亭氏的《彚集雅俗通十五音


 第二本“十五音”字典是1915年出版、署名“江夏懋亭氏”的《彚集雅俗通十五音》,又名《击木知 音》,笔者见到的版本有上海宏文书局石印版(1915)、铸记书局石印版(1921)、萃英书局石印版(1916)、鸿章书局石印版(1925)等等。这个版本正名太长,很多人只记得它的又名《击木知音》。此版本在香港和南洋各地曾经广泛流行。笔者手头收藏的另一个版本,1932年由上海大一统书局出版(书前有“民国第一壬申秋月崇川马梓丞题署“击木知音”四字),发行代销的有汕头中华书局、汕头达文书局、暹京(曼谷)世界书局。这个版本还被收入许云樵的《十五音研究》中作为附录,196112月由星洲世界书局有限公司作为“南洋袖珍丛书之五”出版印行,笔者得到的版本注明是香港金强印务公司承印(公司地址为:香港士丹顿街205号),可见不但在南洋行销,在香港也印刷销售。或者是全部在香港印刷,再发往南洋销售也未可知(笔者未作考证)。由此可见,它是一种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比较流行的版本。   

    

关于《彚集雅俗通十五音》的作者“江夏懋亭氏”,揭阳文史学者孙淑彦先生《潮州字典考略》(载《汕头日报》1987年2月24日)做了考证,认为可能是揭阳人。根据笔者对这本字典的收字的具体情况所做的分析,也认同这个判断(参阅下文)。


《彚集雅俗通十五音》的名字与漳州话版的《彚集雅俗通十五音》完全相同,乃至于东南亚的读者经常混淆这两个版本。潮语版《彚集雅俗通十五音》的版本繁多,绝大部分是32开本全一册,凡84页。也有小32开袖珍本的,页数基本不变,只是字号缩小而已。如笔者收藏的铸记书局1921年石印版和作为许云樵教授《十五音研究》附录《十五音图》版本均如是。这个版本流行的原因,一是印行比较早;二是全一册本,便于携带,尤其是袖珍本。

 


《彚集雅俗通十五音》的“十五音”声母是“柳边求去地  颇他贞入时英文语出喜”,这跟《潮声十五音》只有“颇/坡”、“贞/增”两个用字不相同,代表的声母是完全一样的。

   《彚集雅俗通十五音》的“四十字母”是:


        
君坚金规佳  干公乖经关  孤骄鸡恭高   皆斤甘柯

江兼交家瓜  龟扛枝鸠  官车柑更京   蕉姜天光间

 


由于“干江”、“坚姜”、“关光”收字合一,少了3个韵母,得37韵。如果加上28个入声韵母,凡65韵。这与《潮声十五音》的音系非常接近。其主要不同在于:

第一,从“枝”[-i]韵母里分出个“天”[-in]韵母来,这就是上文谈《潮声十五音》的不足时谈到的鼻化音与非鼻化音的区别;第二,“斤”部所列的字代表了《潮声十五音》中的[-ing]、[-eng]两类字,反映了作者系揭阳口音的特点。因而,我们只能实事求是地说它是个有“揭阳音特点的潮汕音的大杂烩”。《十五音研究》的作者许云樵教授也发现了这些“十五音”韵书音系之“乱”。所以,他指出:“我希望有经验的语音学者,能将各地方音用科学方法加以研究,最好能将同一系统的方言如潮汕漳泉以及海南岛等地的方音,如赵元任的《现代吴语的研究》一般,将一个大语群,作一个精细的比较研究,作成专书,它的贡献一定很大。如根据这些材料再编作方言韵书,其纽韵即以罗马字或国际音标表示,其成就的价值,一定要比十五音大上数十倍。”


(三)蒋儒林的《潮语十五音》

 


发行量比较大、影响比较广泛的第三本“十五音”字典是蒋儒林的《潮语十五音》。

       关于蒋儒林,我们无从知道他的籍贯和生平。笔者收藏的《潮语十五音》版本有1921年汕头文明商务书馆、1938年汕头新华书局等等。前者的版权页上写“编辑者:武进蒋儒林”,“校订者:古吴叶文华”,但不知道编辑和校订者就是江苏人,还是说的是祖上是从江苏移民来的。作者是南京一带的人也不奇怪,因为作《十五音研究》一书的作者许云樵教授也是江苏人。

蒋儒林的《潮语十五音》(又名《潮语同 音字汇》)发行量大的主要原因是这个版本由于出版时间稍后,对前面出版的《潮声十五音》和《彚集雅俗通十五音》两种字典做了增补和修订,而且从形式上做了最佳选择:一方面,它保留了《潮声十五音》每个字头下面的简单解释,同时又采用了《彚集雅俗通十五音》把同音字同列一表格的形式。这样一来,读者检字找音方便,释义学文也不耽误,一举两得。可以说是后出转精,因而受到广大读者欢迎。


《潮语十五音》也是324卷本。第一卷列“君坚金归 佳江公乖”8部,共100页;第二卷列“经光孤骄 鸡恭歌皆”8部,共85页;第三卷列“君薑甘柯兼 交家瓜膠龟”10部,共81页;第四卷列“枝鸠官居柑庚京蕉肩干关姜扛天”14部,74页。四卷凡40部,340页。

至于分部列字释义等方面,此版似无太多的改进,就不赘述了。

 

阅读链接:

1、“十五音”字典的起源和发展

2、潮汕方言:潮人的精神家园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