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如果说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父母们该怎么做?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 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爱因斯坦说:“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教育如此重要,但对很多家长来说,教育并不是轻松应对的事。今天小编摘发专业人士的三篇关于教育的文章,供家长们参考。

 


一  第一名真的比不上第十名吗

微信朋友圈广为转载的一篇文章《我从不要孩子考第一》说,考第一的孩子成就往往不大,而考第7名到第17名的孩子更容易成功。有些家长希望孩子放松心情,轻装上阵去学习,或者鼓励孩子多方面发展,不光盯着考试分数,所以,对孩子的成绩保持轻松的心态。但如果家长因为看到有人成绩一般但人生后来居上的故事就觉得考第一的孩子成就往往不大,这个观点就值得商榷了。

从逻辑来说,一个班考第一的孩子一次才一个,而考第7名到第17名的孩子一次有11个,后者总量是前者的11倍,这样的比较科学吗?比较成才的概率才是硬道理。

还有一个网上流传很广的段子,有人列举很多科举考试落榜名人,如杜甫、贾岛、柳永、李时珍、蒲松龄等,又列举了很多大家不知道的状元,最后得出结论:学习成绩不决定未来发展。

学习成绩确实不是影响一个人发展的唯一因素,但是极其重要的因素。并且这种论证方法在逻辑上也是错误的。

第一,这种取样是有极大偏差的。非常知名的状元也有很多,譬如王维、贺知章、文天祥、张孝祥、吕蒙正、申时行、杨慎、翁同龢、孙家鼐、陆润庠、张謇等,在相关领域属于顶尖人才的就更多了。故意不写有名的状元,选取无名的状元,这种取样就有特别明显的倾向性,给人误导。(真的想说明问题,要从状元群体与非状元群体中随机取样)

第二,科举考试时代跨越1300年,一共产生了几百名状元,这几百人中有那么多才能卓越的杰出人才,比例是极高的;而参加了科举考试最终落榜的人据保守估计也有上千万人(报考人数可参见何怀宏先生《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所做的精密统计,三联书店1998年出版),其中即使能选出一万个名人能人,比例也是极低的。

学习成绩虽然不能代表全部,但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学习能力、自律能力,尤其是学习成绩优秀可以进入更好的平台深造,譬如古代可以进入翰林院,又有机会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真正掌握了知识,不仅自己衣食无忧,还能造福社会。

落榜没关系,没进入理想的大学也无需沮丧,但是一定要坚持学习。

大家经常举马云的例子,得出差生也可以成功的结论,我认真研读了马云的传记,感觉:马云之所以成功,在于他一直在学习;他虽然两次落榜,最终就读的也非名校,但他在那所学校是最刻苦最优秀的学生,大学时代的他哪里差了?




 

二  “状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在千军万马的考试中,独占鳌头的高考状元们的秘籍是什么呢?那就是他们发现了学习的乐趣


很多人谈到孩子,常心疼甚至气愤地说:“他们的学习负担太重了。”老师勉励学生,则常用:“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十年寒窗苦,一朝天下闻”、“怕吃苦吃苦一辈子,不怕吃苦吃苦半辈子”之类的警句。在他们看来,学习就是一种“负担”,是很“苦”的。

其实,学习何苦之有?学生不能“乐在其中”,或许还是要从家长和老师身上找原因。

很多家长和老师的视野非常狭窄。例如,有识之士提倡读“经典”,家长和老师就推荐孩子们读“文学经典”,甚至进一步缩小范围,变成了只读“中国文学经典”。为什么不推荐孩子们读柏拉图、欧几里得、牛顿、达尔文、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呢?为什么只推荐读唐诗宋词,?

另外,不少家长思想上也比较懒惰。可能会陪孩子每周参加四五个不同的培训班,但是孩子若问:“天为什么是蓝的?”“糖为什么是甜的?”“电影是怎么拍出来的?”“塞壬女妖到底唱的什么歌?”他们可能就懒得回答了,或者用几句话搪塞过去,不会立即“百度”,不会带着小朋友一起翻书找答案,更不会教孩子如何查阅百科全书。也很少有学校开设工具书使用之类的课程,老师们很少花时间给学生们介绍工具书,我们往往只学如何查《新华字典》,至于一些研究性数据库如何使用,一般只有大学的图书馆才会举办这样的讲座。

让孩子们见识书中广阔的世界,知道如何自己动手动脑解答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样他们才会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一点,高考“状元”们的家长和老师做到了。

其实,引导孩子找到学习的乐趣并不太难。如果小孩子喜欢小动物,可以辅导其读《诗经名物图》、《唐诗动物园》和布丰、法布尔的书以及自然文学著作,让他们看看不同的人是怎么描写同一种动物的,比较描写和现实是否相同,哪种描写最美等等,这样会激发他们对文学、生物学、地理学的多种兴趣。甚至还可以让他们翻一翻《动物改变世界》、《一条改变世界的鱼》、《鱼、美元和经济的故事》等经济学方面的书,,让他们懂得动物不仅仅是“宠物”。很多人担心小孩子看不懂,其实没关系,只要让他们知道原来地球上曾有一些人跟他们一样热爱动物,并以各种不同的角度细心观察过它们、以五彩斑斓的文字热切描写过它们,让他们知道原来世界并不是“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或者“云在青天水在瓶”这样一览无余,原来还有一个他们所不知道的天地,也就够了。


另外,要相信他们的潜能,要相信一代更比一代强,不要以自己的经验为孩子设限。

这里,我想起了我的研究生导师,他是一位非洲法方面的专家,师兄和同学都研究尼日利亚、南非、苏丹等国的法律,只有我一个人热衷美国法,但他不以为忤,鼓励我多写论文投稿国家级刊物。后来我写的美国宪法方面的硕士论文被评为全省优秀学位论文。

幼儿园、中小学也要有这样的导师。


(文章原载于《南方周末》2017.7.13,原题为《“状元”们的真正共同点》)



三  为什么孩子不全力以赴

孩子升学,父母非常着急,但孩子自己却照样玩耍,似乎无事人一样,这是为什么?

这或许与我们给孩子一贯的暗示有关:懒比笨好,懒可以改变、可以补救,而笨则是天生的,无法改变;笨比懒要严重得多,笨孩子必将一事无成,懒而聪明的孩子只要稍微勤快点就会成功。

我们常常这样评价孩子:“很聪明,就是玩心大”,“智商很高,就是不努力”等等。

在这种环境下的孩子会怎么做呢?

会越来越懒,甚至越来越虚荣。

他们最害怕一点:自己全力以赴了,不遗余力了,最后还是失败,那岂不是证明自己真的“很笨”?那还了得?还不如不努力,到时考试成绩差,还可以说只是没花时间,而不是脑子笨。

害怕失败比,他们更害怕自己笨。

不努力不仅可以为将来的失败制造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还有一个实际的好处,那就是每天都可以放肆玩耍。而努力后如果未来万一失败,表明自己不笨的证据似乎没有了,同时每天还失去了长时间玩耍的乐趣。

两相比较最合理的选择就是:多玩,不学。

其实我们要告诉孩子,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智商都是差不多的,都差不多聪明,像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居里夫人这样高智商的人,只是人类中亿万分之一,并且他们的成功也是在天生聪明且异常勤奋的基础上取得的。

智商再高,如果没有“知识”做基础,完全凭空想象也是不可能有任何成就的,天才同样需要学习,他们只是尽快地吸收了前人的成果,发现了前人的不足,再在前人留下的空白处进行了创造,用一句老话说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就是看似最需要天分的作家也是超常刻苦的,他们学习的步伐比我们普通人快得多,在学习方面遥遥领先于同时代人。像陈忠实、莫言这样的作家,是国内最早深入研究外国小说的人。陈忠实就说,周围的人都在看样板戏的时候,他“在莫泊桑浩瀚的短篇小说里,选出十余篇不同结构形式的小说,反复琢磨,拆卸组装,探求其中结构的奥秘。”

莫言是国内第一批接触福克纳和马尔克斯的人。在此之前,莫言已经把整本《新华字典》背完了,经常为别人推磨换书看,最惨的时候“推10圈磨才准看1页书”,就这样他读遍了周边10多个村庄的书籍,他只是小学毕业,但他在部队担任图书管理员时,自学了中学所有课程,将图书馆里1000多册文学书全部看完。他曾在《我的导师福克纳》一文中写道:“读到福克纳之后,我感到如梦初醒,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地胡说八道,原来农村里发生的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可以堂而皇之地写成小说。”我们现在绝大多数写作爱好者,有莫言这样好学吗?阅读视野有他宽吗?是不是还停留于仅仅阅读唐诗宋词《红楼梦》呢?

很多院士、数学家求学时做完了有四千多道习题的《吉米多维奇数学分析习题集》,奠定了坚实的数学基础,杰斐逊、林肯读完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让自己的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有的文学教授为了扩大词汇量,逐条地阅读《辞海》《辞源》。

有很多研究表明,某些科学家说在梦中找到了某条定理或某个分子式的灵感,其实是科学家有意无意的虚构,因为在此之前别人的文献或他自己的论著里已经有了类似的表述,“梦中偶得”只是增加事件的传奇性而已。

当然,我这么说并不是要来一个发明史、创造史的考察,而是想告诉各位家长及孩子们:我们最需要的并不是天才、灵感,而是努力。只有努力是自己可以把控的。


(文章原载于《南方周末》2017.8.11,原题为《只有努力是自己可以把控的》)


END


编辑推荐



:新版《标点符号用法》

光明日报强势介入怀柔事件,促成教师节的诞生

读书的四重境界

霍金走后,才意识到杨振宁原来这么牛

张华舍命救农民引发一场关于“值不值”的大讨论,你今天怎么看?

,抓紧收藏

他的英年早逝,成为知识分子待遇改善的分水岭

这7位年轻人正在让世界颤抖,直接预见中国未来!

使大批科技人员免除牢狱之灾的“韩琨事件”

中国将大规模调整经济布局

40年了,这部作品仍令人念念不忘

使人富有的16个习惯

“崭崭头角露峥嵘”

历史纪录片《中国通史》(收藏)

十个哲学思想,让思想更有深度

这些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不能丢!

四十年前,屠呦呦是怎样走进公众视野的?

狂人李白: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整个大唐

中国古人23条顶级哲理

安化散记——茶香城 、停云峰 、南金乡 、梅城镇…

七不出,八不归,原来是这个意思,我们误解了好多年!

三位肿瘤院士总结了10条不得癌的建议

80岁不痴呆、100岁轻松过,只要一个小动作





 您的健康伴侣


投稿、版权联系邮箱:zhengzh@gmw.cn

光明日报主管主办 文摘报出品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