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白岩松:书读久了,你总会信仰些什么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当我们翻开一本书,要在翻开的这本书里头寻找到什么呢?这个话题似乎要从我们刚刚出生来到这个世界上开始说起。当人生的这本书刚刚翻开,在未来漫长的岁月里,在这本书里,我们又要寻找到什么呢?也许两者的答案有很多是相似的。首先翻开一本书,我们希望知道自己是谁,我的家乡在哪里,而世界又在哪里。

 

        如果我不打开书,我会以为世界就像我生活的这座城市一样,有草原,有森林,有很多和善的人们。但是当我打开书才知道,《上下五千年》里有那么多的历史;当我打开书的时候,我知道在《一千零一夜》里还有另外一个跟我们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当我打开书的时候才知道有好人、有坏人;当我打开书的时候才知道,北京、江苏、四川或者其他的地方怎么怎么样。

 

        了解的事情越来越多了,这个世界开始变得越来越大了,结果一个又一个少年该如同我一样,开始向往外面的世界。如果没有书,你不会知道世界是个什么概念,即便后来当你的年岁足够大了,当你来到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国度里,你竟然发现一切似乎没那么陌生,因为早在白纸黑字上,早在字里行间,早在曾经翻开的一本又一本书当中,你曾经如此亲密地靠近过它,世界变得不再那么遥远,也不再那么陌生了。

 

        说起来真的有意思,总有很多人问我,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什么?我的答案永远是一样的,当然是《新华字典》了。如果要是没有《新华字典》,没有我从最简单的一个又一个汉字开始认识起,一直到后来,我怎么会有勇气、有能力翻开一本又一本或厚或薄的书呢?如果我不能翻开那些书,我的很多困惑、我的很多未知怎么能在我的面前陆续打开呢?成长是什么?成长不仅是年岁慢慢增长,更重要的是内心所累积的一个又一个问号慢慢地得到答案。

 

 

        当你的答案越来越多,当你的问号开始慢慢地被抻直的时候,你就是在成长。最小的时候可能在读《十万个为什么》,获取一个又一个答案,如果没有那些书,答案不出现在你的面前,你就永远像是一个仰望星空的孩子。虽然在这一生当中葆有好奇,葆有问号,永远是一个最重要的事情,但是,在你成长的过程中,如果你的一个又一个问题不能得到解答的话,成长怎么可能变成现实呢?

 

        从你最初好奇的一加一等于二,到后来一加一等于二不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数学题,而是人生,是大的哲学,是你如何去捍卫常识;当别人因为自己的利益,能喊出一加一等于三,甚至等于四的时候,你还有勇气去坚持说一加一等于二。你想想我们走了多远的路程了。从最初只是一个最简单的小学的数学题到后来与常识、与正义、与真理有关,如果没有那一本又一本翻开的书,你怎么可能有这种成长呢?

 

        总有人问我读书有什么好处。我说用几个“解”来回答你吧,它可以解惑,它可以解气,有的时候你有很多这种郁闷和生气,打开书看到有与你同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或者古人甚至都提前把那种呐喊替你发泄出来,你就觉得挺解气的。

 

        另外,还解决你的很多挣扎和困惑。翻开一本又一本书的时候,你看到答案,拥有了一种解决的方案,道路变得更加清晰了。当然千万别忘了,看书还有另外的功能,那就是有的时候还解闷。哪怕现在人们开玩笑连解手的时候,都需要有那些看起来不那么累的书能陪伴你度过人生当中永远不会没有的这种时光。一天总是琐碎的,但是累加在一起却可能会获取很多知识,因此,我觉得一个能提供这么多“解”的书,会帮助一个又一个人更好地走这样一个成长的道路。

 

        在我们寻找的无数答案当中,最后一种答案可能非常的重要。它帮助我们寻找到平静和幸福,我们可能都记着这样的一句话,“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那是一个屈辱的时代。但是现代在物质大潮快速奔涌而来的时候,这句话可以稍微地变一变了,变成什么呢?

 

        “中国之大,找到一颗平静的心简直太难了。”但是不平静又怎么可能幸福呢?我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周围是乱的,自己的心里也是乱的,当你打开书想在书里找到平静的时候,最初几页是很难的。但是当最初的几页慢慢读进去了,你就觉得好书真像是一堵又一堵的墙,开始慢慢地升腾起来,把外面的车水马龙还有那些喧嚣的声音都阻拦在了外面。

 

 

        这个时候,你觉得那颗躁动的心慢慢地安静下来,这个世界你似乎又可以在白纸黑字里闻得到花香,听得到鸟的声音,大自然仿佛又回到了你的身边。更重要的是没有平静怎么可能幸福呢?

 

        那么,幸福与读书、与平静有什么关系吗?很有关系,幸福是由三个关键词构成的,那就是物质、情感和精神。只有物质基础、情感依靠、精神支柱这三种因素的分数都不错,加起来你的幸福指数才高。而读书与这三者紧密相关,“读书无用论”的论调早已经慢慢消散了,那个时代也结束了。

 

        早有调查显示,人们读书和知识获取的水平和你的工资收入是成正比的,我想只有你的读书足够多了,你才会更有创意,才会更自信,你才会更有底气,才能获取更多的物质回报。但是这还不是最重要的。

 

        书读得多了,你在情感方面会是一个充沛的、获益很多的人,你的依靠会更充实,更重要的是在读书中会寻找到我们的信仰和精神支柱。中国人的信仰千百年来并不是仅仅靠宗教来支撑的,它就在唐诗宋词当中,在爷爷姥姥讲给你的故事里,在《三国演义》里,在《红楼梦》里,在《西游记》里,在无数的经典书籍当中,至今依然被文人用那种美丽的方块字写在字里行间。

 

        读书读久了你总会信一些什么,信一些什么就有了敬,有了畏,因为信仰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敬畏”二字。有了敬,有了畏,知道什么是最好的我要去做,知道什么是不好的我不能逾越它,就如同社会这条奔腾的大河两边有了安全的河床,敬和畏这两个河床在,不管这条河流如何奔涌,总是安全的。我们现在正处在慢慢建两边河床的过程中。

 

        因此,如果更多的中国人能够多读书,能够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能在这里慢慢找到幸福感并且找到自己的话,中国就会变得更好。也许读书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读书可以改变很多,可以让我们一个又一个人变得更好。

 

        当我们一个又一个人变得更好的时候,你什么样,中国就什么样。(来源:凤凰读书)

 

(谢谢歌手苏曼的音乐)

 


 

白岩松:《道德经》——我的生命之书

 

        阳春三月,“乌镇文化讲堂”请到主持人白岩松,他演讲的题目是“《道德经》——我的生命之书”。五千字,八十一条,《道德经》是全世界各语种译本加起来发行量仅次于《》的一本书,几乎每个中国人都使用过出自于它的只言片语,比如“天长地久”“出生入死”“上善若水”“治大国若烹小鲜”“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白岩松自言是“《道德经》的志愿者”,事实证明他是个很好的导读,带领我们亲近《道德经》的世界:

 

        与《道德经》结缘,要先从读《曾国藩》说起----

 

        读书有的时候就是这样

        很多细枝末节都忘了

        但是它已经牢牢塑造了你

 

        我是怎么跟《道德经》结缘的呢?

 

        二十四岁,我成为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主持人。这就坏了,采访无数大家。采访半年之后,老天眷顾,幸运地碰到一部书叫《曾国藩》。一个多月时间读完,一下子觉得自己成长了不少。1993年,从此放下。

 

        一隔二十四年,去年春节前后,重看了一遍《曾国藩》。发现大部分情节居然都忘了,但是那部书里相当多的价值观已经成为我的价值观。读书有的时候就是这样,以为很多细枝末节都忘了,就像没看过这本书,但是它已经牢牢地塑造了你。

 

        曾国藩大半辈子有几次重要的学理转变。那时候的文化人没有不是儒家的,所以曾国藩由儒入仕,官至四品,但是在京城“居大不易”。后来他开始一生中重要的转变——办湘军,开始由儒家转至法家。就有了“曾剃头”这样的说法,一切都是从严,只为结果,不考虑过程。结果屡战屡败,屡屡攻不下太平天国总部,心灰意冷,一次又一次跳河自尽被人救起,还把所有人都得罪了。

 

        恰巧这时他父亲去世,他回家奔丧,闭门不出。就在这次回家的过程中,他重读老子《道德经》,豁然开朗,发现刚强无法胜柔弱(或称柔韧)的道理。他带着老庄的哲学出山,人际关系全部捋明白,一举攻下南京,奠定了事业巅峰。

 

        这是曾国藩由儒到法再到老庄的人生故事。对于我来说,则或许是二十四岁读《曾国藩》时隐隐约约有过这样的印象,但不记得了;又或许是某种偶然或命运,我在三十六岁左右,走进了《道德经》的世界。

 

        成名太早,对我来说不见得是好事。我做过一个比喻,成名太早犹如楼起得太高却没支安全网,越高越危险。如果把持不住,就会向另一方向转化。我到三十五六岁的时候困惑很多,其中两个非常核心的困惑,在《道德经》里得到了最浅显和直接的解答:第一,私和无私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第二,你得到了各方的赞誉,或者说你得到的越来越多,满了,怎么办?《道德经》说----

 

        “因其无私而成其私”

 

        它有点像巴赫的音乐, 看着非常简单,越看越复杂。《道德经》里说“因其无私而成其私”,我翻译成“无私为大私”。

 

        做新闻节目的,稍一不注意就会去揣测“二老”——老领导、老百姓。任何揣测都相当于下注,不一定会赢,风险会很大。怎么办?

 

        当我看到“因其无私而成其私”时豁然开朗——一切都不必去考虑,做你该做的事情;当你真无私了,你所做的这一切不是为了自己获取什么,你可能就安全了。从外在的角度来说,就“成其私”了。但我的目的不是为了“成其私”、为了拥有什么,反倒是突然获得了某种解放。

 

        十年前曾有记者问我,你做节目的时候是考虑老领导还是老百姓,想引诱我说老百姓。我的真实答案是:我从来不考虑,二者都不考虑。那位记者很惊讶,你连老百姓都不考虑?!我说我只考虑这条新闻该怎么做,当你考虑这条新闻该怎么做的时候,它就对了。当你不考虑很多因素——现在很多人做得很难,重要原因是,科长在猜处长想什么,处长在猜厅长想什么,厅长在猜部长想什么……回到规律,回到这件事该怎么做,可能更靠谱。

 

        第二个,是对“满”的思考。可以给它翻译成类似这样的意思——水杯子满了,就再也倒不进任何东西,怎么办?

 

        十几年前,那阵子我得到太多,又是金话筒奖,又是“十佳青年”等等诸如此类。老大哥刘恒,作家,有一次碰见我:哎哟岩松,如日中天啊!小心落山哪!我说大哥放心,我正在找一个地平线准备再升一回。

 

        我关掉了手机,辞掉了主持,闲居一年去开发新节目。没有那闲的一年,我没有后来再往前走的动力和能力。很重要的一点就与此有关:水杯子满了,再也倒不进任何东西,怎么办?泼掉它。你有没有勇气泼掉它?我们看计算器,不管曾经运算过多大的数目,想要再算“1+1”都要清零。因此清零是极其重要的过程,但是很难。

 

        这两条让我满心欢喜,就一步一步往里走。到现在十几年过去了,我只能说,《道德经》有点像巴赫的音乐,看着非常简单,越看越复杂。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看着很复杂的,仔细一想非常简单;看着很简单的,越来越复杂。巴赫如此,《道德经》也如此。

 

        道是中国文化非常本源性的东西,在中国,老庄是哲学,它不仅仅是人生的哲学,更要探讨世界运行的规律。

 

 

        为什么《道德经》会成为我的“生命之书”?

 

        老子恐怕是一个最早有微博微信精神的人,五千字,八十一条,《道德经》就成了全世界各语种译本加起来发行量仅次于《》的一本书,历朝历代多少人靠这五千字活着。

 

        五千字特别好,我带研究生,两年的学制,起码要抄两遍《道德经》,一点不难。后来我发现,好多五十万字的书,五六个字就说清楚了,但这五千字的东西,越绕越绕不明白,越往里看,越能看出新意。

 

        “生命之书”,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不仅重要,而且你每一段生命历程总能跟它碰撞出新的东西。这也正是音乐比文字更容易与人相伴的原因,音乐是在文字停止的时候才开始,文字无法说清的时候,音乐才开始。因此你不同的年龄碰撞同样的旋律,你会感觉出不同的起承转合。“生命之书”一定要有这样的意义。小学生抄《道德经》,相当于成语、名人名言;二十多岁抄《道德经》,会觉得这里头有一些话挺有意思,很酷;到三四十岁的时候可能要解困惑;六七十岁的时候甚至变成养生了。你的每一个阶段都要与之对应。

 

        《道德经》是什么?首先有几个点,最简单地给大家破译一下,不然不好说。

 

        道是什么?写这个字,先写“首”,接一个走之。“首”就是脑袋,或者说思想、智慧。走之是行为。这个字其实就是知行合一的标志。

 

        《道德经》分“道篇”和“德篇”。在我看来,“道篇”主要是有关大千世界宇宙运行规律的阐述;而到了“德篇”,是当你了解了相应规律之后,如何指引你的行为。那不正是“道”这个字的标志吗?知行合一不就在“道”这个字上吗?

 

        一些大词儿全与此有关,道路、道理……更不要说道德。都要替天行道。在日本,喝会儿茶都叫茶道,一到了茶道就玄妙了。到现在为止,我没听人说过日本的茶好喝,但是都觉得茶道很高深。中国的茶很好喝,就没有成道。你看这“道”字一加,产生多大变化。

 

        道是中国文化非常本源性的东西。过去,坦白说,很多朝代不太提老子和庄子。为什么?在中国,老庄是哲学,孔孟不是,你看,叫“儒术”。儒家是一种经世之学,与人交往,打交道,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以它好使。但老庄是哲学,它不仅仅是人生的哲学,更要探讨世界运行的规律。

 

        当我们四处吆喝成功学的时候,老子那儿说的是“功成身退天之道”,智慧,在老子那儿就变成了愚,“大智若愚”。

 

        任继愈老先生说,《道德经》是写给弱者看的书。我认为不是。我看了这么多遍,我觉得首先,《道德经》是写给统治者看的,然后才是写给君子和圣人们看的,不是写给弱势群体看的。但是每一个人都该看看,因为除去探寻很多规律之外,《道德经》里有个最重要的东西是,它一切都是反着看。反着看是《道德经》重要的哲学方法。

 

        首先,什么是道?这个大家最晕,道是什么?你可以想象成大千世界运行的一种规律。但是说出来可能就是错,因为老子上来自己也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说的这个道不是你们常说的那个道。

 

        “道可道,非常道”,是《道德经》的开篇,但那个时候没有句逗,所以这十二个字还可以换个角度去解读。“道可道非常道”,你把它切割一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件事情你说东他说西,这是常理;接着可以再升一个层次,世界万象看似对立的东西,却可以相互转化,可和非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就是所谓的“反着看”。

 

        为什么说反着看?我得拿现在大家明白的词汇说。我们这个时代都在聊什么?成功、智慧、有用、胜利、大、刚强,老子全是从反面说的。当我们四处吆喝成功学的时候,老子那儿说的是“功成身退天之道”——别在那儿呆着,什么事成了,撒腿就跑,别留在那儿。你看,跟我们现在的成功学不一样吧?智慧,在老子那儿就变成了愚,大智若愚,别那么聪明,你一聪明,人们就开始跟你斗心眼儿,斗着斗着,这个时代就复杂了,纯朴的东西就消失了。

 

        我们喜欢塑造各种各样的英雄模范等等,这是应该的,但是老子不这么想。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就是不去说谁是贤人。这句话在我带孩子时候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几乎没跟孩子说过哪个孩子非常好,因为你只要跟孩子说谁谁特别好,就会让他产生“我不好”的想法。“尚贤”就会产生这样的对比。

 

        因此他强调大智若愚。包括他后来说,不去把很多东西标很贵的价格,否则人们就想偷盗它。黄金有什么用?我一直认为最贵的东西是最没用的东西。人们都想得到黄金,因为标价很贵,你说它真有什么用?我们这个时代都在强调有用,老子强调的是有用和无用之间的关系——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利用。有和无也是相互转化的。

 

        觉得辣的好吃,是这个时代很糟糕的一个重要标志,因为人们没有耐心和心境“味无味”。

 

 

        老子有几点是非常现代性的,他是人类最早的真正的平等的倡导者;他是女权主义者;他是绝对的理想观念、是民主的倡导者。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怎么这么现代的词给他?我给你举几个例子。

 

        老子是平等的,而且是全世界最早的真正平等的倡导者。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不会翻译的话,这样一听,天地不仁,拿万物都当一条狗。No,老子这句话是指,天地从来对世间万物、万人没有任何偏爱,在它面前,所有的事物和人,都是祭祀台上用草编的狗。老子的平等观超越现在的平等观,我们现在更强调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平等,但是老子已经开始强调世间万物的平等,甚至都不是众生。他赋予了一切以生命,这是不是最高的平等?

 

        如果光在这一处有这样的解读,你可以说是瞎翻译,但是不止一次,后面还有类似的叫“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什么意思?他说天之道,不亲近世间任何人,因为它平等对待。奇妙的是,最后不仅仅是善良,还包括了解规律和尊重规律的人,是更容易得益的。你看他再次强调天道不亲,平等吧?

 

        老子还是我见过的世界上最早的女权主义者。他认为世界上有三种东西最接近道,排第一的是水,排第二的是婴儿,第三就是女人。《道德经》里不止一次用性——男性、女性,去形容道之运行,他始终认为女性高于男性。他说最后真修理男人的,不都是女人吗?这里我就不好去说了,直播容易误读,大家去找文本。他是一个真正的女权主义者。

 

        老子还是民主主义者。他强调的是无为,别整事儿。这里我要解读一个容易引起误解的地方——大家一提到老子就是“消极”“无为”,是吗?《道德经》里有重要的九个字,叫“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味无味”,味道的味。岁数小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不爱吃青菜,不愿意喝白水,觉得没味道。愿意吃肉、糖、可乐。年轻了,辣的,现在全中国人都吃辣的。觉得辣的好吃,是这个时代很糟糕的一个重要标志。当然,辣的也挺好吃的。那为什么说是糟糕的标志?因为人们没有耐心和心境“味无味”。顶级川菜没有一道辣菜,奇怪吧?川菜的标志——清水白菜,是把所有的味道做回到无味的状态。到了我这个岁数,能喝出水的好与不好了,就爱吃好吃的青菜,肉的味道反而淡了,这个时候你才明白“味无味”的含义所在。

 

        当你说“大”好的时候他在强调“小”,当你强调刚强的时候他在强调柔弱,当你强调“我要上”,他强调的是“要下”。

 

        回到他的“事无事”和“为无为”。无为不是不为,人世间的“为”是刻意的、故意的、努着的,以百米冲刺跑长跑的“为”和功利性的、目的性的“为”;老子反对这种“为”,他强调的是“为无为”,别刻意,顺其自然。

 

        说到自然,大家不要仅仅理解成大自然,要比大自然还要大,是自然万象这样一个概念。所以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还不是最高的,道法的是整个世间万物运行的这样一套规律。

 

        “为无为”,他这是在说给统治者听,他要强调民主。《道德经》里有很多类似的话。比如他会强调,当领导的,分成四等,最高的领导,大家只是知道有这么一个人;排第二类的呢,受人尊敬;第三类的,害怕他;第四类的,骂他。老子很高,他觉得最好的是只知道有这么一个人,运转有序,制度化、常态化,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他这里在强调某种民主的精神。你越使很多劲,越会产生一种反作用力。他担心的是,有一天老百姓都不怕死了,还能拿死去管理他、吓唬他吗?民不畏死,你怎么办?在那样的封建王朝的时候,在战国时代,他看到太多这样的东西。所以他是民主的倡导者。

 

       《道德经》里还最早体现出反战意识。我们找世界的典籍,像老子如此明确反战的有多少?老子在《道德经》里强调“兵者不祥之气”。打仗不是好事,万不得已打了,胜利了,悄悄地,别吱声儿,完了。他说如果胜利了还以为美,美了还高兴,那是因为原来是个喜欢杀人的人。所以他说“兵者不祥之气”,能不打仗就不要打仗。他还有一个比喻:和平年代,马奔腾在原野上;战争年代,马死在战场上。他以此来比喻战争永远是糟糕的。最牛的是能不打仗就把这个事解决了。你说他是不是一个反战主义者?很多类似这样的东西。

 

        我们今天很多倡导的东西、从这个角度看的东西,他全从那个角度去解读过。当你说“大”好的时候他在强调“小”,当你强调刚强的时候他在强调柔弱,当你强调“我要上”,他强调的是“要下”,他说“大国以下”,越下越能够完成真正的上。当然你不要把它理解成是一个功利的厚黑学,老子不是这样的,他是在道、德的角度去强调。

 

        很多名言出自老子,比如“出生入死”“上善若水”“治大国若烹小鲜”“天长地久”。

 

        拉拉杂杂给大家描出一个懵懵懂懂的《道德经》混沌的状态,接下来拿一些条文再跟大家慢慢聊。但是请注意,第一,历朝历代经过考古,版本很多变化,到现在它的版本也不是明确的。另外,不同的人触碰它,感受是不一样的。再另外,相同的人不同年龄触碰它,感受还不一样。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当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的时候,丑就出现了。这是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是,当天下都知道美为美的时候,这本身是一种丑。天下流行红裙子,全中国的女孩全穿红裙子,这实在太丑了。它已经不是美了,变成丑了。这是第二阶段,发生了一次变化。第三阶段,开始感受老子更深的含义——所有人都在塑造那个美,于是把另一些没塑造成美的就塑造成丑。类似这句话老子还有“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我们在追随的和去追求的很多东西,不就是因为别人说它好吗,并不一定是我们内心真的认为它好。这种局面是丑是不善,还是善和美?这是这个时代非常让人担心的东西。

 

        “天长地久”。有很多名人名言出自老子,什么“出生入死”“上善若水”“治大国若烹小鲜”,还有第七章开篇的“天长地久”。他说天最长,地最久,接下来他解释了,天之所以长,地之所以久,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天地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从来不会考虑自己。但最后的结果是,它服务的那些人总有生命周期,周而复始,而它本身反而最长最久。他所做的一切不是为自己,但是他成了最长的和最久的,所以他自然推导,包括圣人等等,最后“因其无私而成其私”。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是我个人认为《道德经》里非常重要应该记住的十个字。道是什么?道的运行是什么样的模式?都是从正到反,再从反到正。“弱者道之用”,就是说,不是一夜之间急风暴雨般的变化,而是缓慢的变化。但是“反者道之动”是改不了的,它用非常缓慢的一种运行方式,完成道的这种运行。你心里一下就踏实了。所以遇到所有的烦心事我都知道,这是不是最烦的?快奔好的方向去了。越是糟糕的时刻,越内心平静。越是别人认为你幸福,你得到很多的时候,我越有巨大的不安定感,因为知道它即将向另一个方向去转化。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逻辑。(整理:雨驿)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