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北京的月亮没有更圆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到北京快两周了,如果读完研究生之后真的有能力留在这里,那么不出意外,北京将成为我此后人生的主会场。2018年5月8日,也将被写在一个全新故事的扉页上。


多年之后,我会在和他人闲聊时谈起,“想当年,我刚来北京那会儿...”


为了到那时有回忆可循迹,有画面可描述,有心情可抒发,所以打算记录下这十几天来的心情。


01

“一离开台北,却又想念台北”


到北京后的第二天开始实习,同是一家互联网企业,在广州是9点上班,北京却整整早了一个小时。第一天上班时,刚走到巷子口就看到304开走,后来怎么都等不到,担心第一天给老师们留下迟到的坏印象,只好匆匆忙忙地打车。


第二天上班,走到巷子同样的位置时,又一次看到一辆304开走,晚上回家时姐姐告诉我304这趟车发得少,半小时一趟


第三天,同样,第三次错过它后我留心看了眼表,7:02。原来它是半点整点各一趟,我得再早个五分钟,就能赶上7点这一趟。发现这点之后,我每天都能准时在7点刷卡上车。


适应一个陌生的环境,并摸索出当地生活的规律,只需要不到一周的时间。


到公司后认识的第一个实习生就是河南洛阳的,还有两个分别是山西太原、大同的,早上我们一起去拿早餐时,齐齐发出“咸口豆腐脑也太好喝了吧”的感叹。


来北京后我还没有遇到广东人,没有在路上听到广东口音。我知道大多数广东人都不喜欢豆腐脑,他们习惯把它称之为豆腐花。豆腐花是甜的。


我又回到了北方,回到了“同类”身边,我被搁置已久的家乡味蕾和生活习性不再是令周围人感到惊奇的谈资。这一次,我们一起聊起了在北方读书的南方同学是如何向学校提出申请“要在淋浴间加隔断”的趣事。


和之前不同,这一次回来,我就不再走了。


初来乍到的各种情绪翻来覆去,直到那天我又开始拿中关村的写字楼同小蛮腰周边的高德置地和花城汇作比较时,我明白了,我其实就是想广州了。


过去几年,我习惯在3月回南天到来时置备点新内衣新袜子,在5月打开抽屉或整理书桌前就已经做好充分的准备跟“小强”家族say hello,在6月连续暴雨暴晒瞬时切换的鬼天气里想方设法保护自己的好心情,在8月台风天来临时及时收拾自习室的书本赶在雨点砸到身上前跑回宿舍,在11月之后还会有最后一次升温,所以从不急着把夏天的衣服全部打包整理。


在我没去广州之前,我眼前的一切,它们都是不假思索的单选题。而这次回来,目之所及的地方,它们旁边好似都安装上了一墙实时连线广州的屏幕,两个城市同一时间同一场所同一情境的不同画面在我眼前任意切换。


我很想念广州,在这里生活四年,他不曾因我的出现有过一丝变化。然而,他却真真切切地改变了我。


2017.9.24 广州


02

“我们都想 离开这边 追寻另一边”


拍毕业照的时候我不难过。


高考折戟后,我就下定决心要“曲线救国”,去广州之前,我就很清楚这只是去北京路上的一个中转站。广州也好,什么州都好,我的终点不在这里。


就这样,北京成了我心头的朱砂痣,和我梦里的白月光。


和北京有关的一切,都被我贴上了闪亮的标签。我保存每一年微博热搜里#北京初雪#的照片,我收藏北京的地铁线路图,我在每个金秋收集社交平台上网友们拍摄的香山枫叶,我关注了那家只有北京才有的面包店的官微我对北京的执念强烈到,这家店铺每次的更新推文,都能被我解读出“不努力就去不了北京”的鸡汤味道。


我迫不及待地期望大三下学期的到来,因为我终于可以准备考研了,去北京的路终于要启程了。在此之前,我已经为去北京谋划已久,因为担心考研复试会看重本科院校排名,所以争取大三去暨南大学交流;因为知道去暨大要比绩点,所以在大一大二的期末复习周拼命学习拿高分。


哪怕大一大二在偏僻的三水校区时,我也一直在默默地为去北京储存力量。,我从没有一次觉得苦,从没有一刻想抱怨。相反,我总是希望时间能慢点再慢点,只要时间还没结束,,我和北京就还有可能。


我等了四年,去北京的机会,我四年前就在期待了。在去广州之前,我就很清楚我的终点在哪里。


揣着这样的心态,打从一开始我就没有认真地去和广州相处,我把在这里的一切不顺利和不如意都归咎于广州身上,广州的“错”每增加一个,北京对我的召唤就强烈一分。


离开广州的前一晚,我一夜无眠。身后是打包好的行李,我最后一次在深夜里坐在我的桌前给大学遇见的好朋友们写信,整整一夜,每写一封就牵连出和这个人有关的画面。十几封下来,我的大学竟也就这么结束了。


凌晨五点半,18栋的阿姨开始扫地,印象中广州一年四季都有落叶,因为阿姨的扫地声全年无休。六点的时候下了阵暴雨,待我六点半出门时,太阳就十分刺眼了,我走去一饭买流沙包,又吃着流沙包走到图书馆门前,像是去年每天清晨一样。


中午我点了南门那家我最喜欢的炒酸奶外卖,我备注说“多放点奥利奥,今天要离开学校了,最后一次吃...”取外卖时,害羞的老板都不好意思和我对视,只是一直微微笑着看我,而当我打开盖子的那一刻,笑着笑着眼泪就涌了上来。


上火车时,广州的大雨就像是书桓哭着要找依萍那天一样,我提着两个箱子被人群推搡着前进,雨点像落石砸向车厢,列车员站在车厢里一手拿着雨伞伸到外面给我遮雨,一手帮我接箱子。


那一晚,是我实现四年前心愿的时刻。,一切好似预期。


2018.5.7 广州



03

“任意门外 我们 任意地飞 ”


我枕着铁轨离开广州,北上,朝着我认定的终点。


深夜里微信里弹出一条又一条长长的离别留言,每一条留言,又再一次牵扯出一幅幅画面。


在地铁上哭了。阿远,要去北京我为她高兴,可是我太舍不得了,我太难过了。”


那一刻,我后知后觉,我是喜欢这里的,离开时我心里有满满的牵挂。


我之所以会“怪罪”于广州,仅仅是因为广州“不是北京”。我太不应该,我不应该把自己的问题归咎于广州身上,四年前我没考上北京不怪广州,一直以来我都抱着这种“卧薪尝胆”的心情来度过我的大学生活。这对广州太不公平了,而最遗憾的是还没来得及静心倾听这座城市讲述自己的故事,转眼就到了离开的时刻。


我终于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我把北京“神化”了。


前不久电影《后来的我们》上映,在网络上掀起了关于青春片的两极评论。许多在北京奋斗的年轻人留言说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会住在电影里的那种地下室了,2018年的北漂们没有那么惨,希望青春片的导演不要再“妖魔化”北京,不要再把北京地下室像堕胎一样当做是爱情、青春、梦想的标配,不要再消费青春了。


说来也是奇怪,那些真正住过北京地下室的人都不太喜欢或者越来越少地提起这段苦乐参半的日子,反倒是那些从没有呼吸过负一楼黯淡无光的空气的人,在孜孜不倦地讲述、重复,将其戏剧化、冲突化,进而再艺术化。


对北京的“妖魔化”和“神化”,在某种意义上是共通的。正是因为被“妖魔化”的北京太冰冷太惨了,所以漂了一圈最终能够成功上岸的年轻人,以及这整个社会,都在放大着他们自己的努力,就好像只有在北上广深努力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努力,久而久之,能够证明自身价值的北京就变得“神化”了。


“妖魔化”的北京放大着年轻人的每一次挫折和失败,“神化”的北京也同样夸大着年轻人的每一次进步和成功。前者使人自卑,后者让人自负。


关于留在大小城市的争论里,总会出现那句“你真的甘心回到小城市,去过那种一眼就望得到底的生活吗?”来北京后,我不特别失望,也并不特别惊喜。他和我曾去过的绝大多数城市都一样,这城市里的绝大多数人也在过着重复平凡的日子,就和我家乡的那群人一样。


我开始反思到底所谓“一眼就望得到底”的生活是哪种生活?我有一个小学同学留在家乡县城做老师,她的朋友圈每天都很精彩。万圣节的时候她和其他年轻教师穿着节日服装在校门口迎接孩子,运动会的时候她感动于孩子们第一次拥有集体荣誉感,家长会前她深夜加班给孩子们写老师寄语,夏天来了她开始发愁怎么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打起精神。一个转学的男孩送给她的贺卡上有稚嫩的笔迹,上面写着“老师我舍不得你,你辛苦了,我爱你”,我猜贺卡的另一面该是她的泪迹。


我不明白为什么要把这样的生活贴上“一眼就望得到底”的标签。在我看来,这一标签从出现就是为了与北上广深树敌,是为了对比而对比,为了冲突而冲突。


这一标签加剧着对北上广深的“妖魔化”和“神化”,传遍社会的鸡汤文高歌颂扬着“奋斗”——只有北上广深才能配上的奋斗,颂扬着北上广深——每一个年轻人都该来战斗一段的地方。


也因为这一标签,大家都变得“不敢回家”了,仿佛回家是一件丢脸的事,是能力不足的证明,是混不下去之后的无奈,更有甚者将其上升为“是对命运的妥协”这一高度。


可是谁说过,黑的反义词只能是白?


2018.5.16 北京



04

“平凡的我们 终将回到平凡的世界 ”

“生活中充满孩子哭声 和柴米油盐”


北十七名字的来历,也是我对北京执念的一个例子。


北京,北纬40°;广州,北纬23°。北十七——走在向北十七个纬度路上的故事。


如今我走到了,却准备把来时这一路上给北京贴的标签全都撕掉。我选择北京,是因为这里是中国新闻业最发达,就业前景最广阔的地方。


这一次,我不想把北京“妖魔化”,更不要把他“神化”。我决心要在这里踏踏实实努力,不为每一次的挫折过度沮丧,也不为每一次的进步洋洋得意。


我从没想仔细想过研究生毕业后能不能留在北京扎根的问题,如果有一天,我真的留下来我不会把自己吹成牛逼,倘若我真的混不下去回到家乡,我也绝不会把自己踩成狗屁。生活精彩与否,与城市大小无关,只与你自己有关。


“你把北京当成什么?


每个来北京的人都应该想想这个问题。你的答案非常重要。这座城市充满焦虑,而真正能缓解你焦虑的,就是这个问题。


确认自己跟北京的关系,想想自己为什么来。


不要让自己在模糊不清的状态下挣扎;不要让自己去适应这个城市的欲望标准;别让这里的焦虑都与你有关;别把所有的痛苦都往自己身上揽。


想想你到底要什么,然后从北京拥有的东西里,挑选属于你的。


北京太大了。


但北京再大,也大不过你。


北十七和北京的故事正在发生。这一次,是真的和广州说再见了。


广州,谢谢你,谢谢你对我的所有改变,谢谢你把北十七带来我身边,这是我大学最大的收获。



05

“每个梦都像任意门  往不同世界 ”

“而你的故事 现在正是起点”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出处:商务印书馆10版新华字典661页


在不同城市的年轻人们,一起努力奋斗吧!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