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重读观点| 童中焘:隔几个月就过时,绝不是好的艺术形象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 点击上方关注 美术报,分享美的一切


艺术作品总是反映时代的精神特点,然而反映并不即是等同。

一个经济落后的时代,往往会有某一艺术高峰存在。一个国家经济的不发达或不够发达,并不意味这一国家的艺术落后或比较落后。周韶华同志以为我国现代艺术上的爬行,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科学的飞速发展的论点,是很难站得住脚的。摇摆舞,流行乐之类,有它某种美感或好处,总不可能被捧到天上去。美国的科学技术处于世界的前列,并不能就说它的艺术也必然最好最高。各种抽象派,现代派绘画,是发展还是倒退没落,就很值得研究。



范宽(北宋)  溪山行旅图(绢本设色)206×10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如果一种“艺术形象”隔几个月就要“过时”,这决不会是什么好的高的艺术形象。艺术创作并非时装表演。说穿了,有些文章的作者,自己对中国“未来艺术”本来没有什么明确的“形象”,却好说大话,满纸新名词:全方位、多层次、,科学上的,似乎非此不足以见“时代感”。这种似是而非的借用,确实起到一种哗众取宠的效果,实际上对于创新没有多大好处。



北齐 杨子华创稿 唐 阎立本再稿(宋摹本) 北齐校书图(局部) 绢本设色 27.6×114cm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有的年青人说,时代发展到了八十年代,审美要求与过去不同,现在是要求画面粗线条、大效果。然而,他不知道我们的前人,早就提出了欣赏一幅中国画远观其势,近察其质,既要看“大片段”,又要看“小节目”的要求,从画面的气势、气象、气韵、形象,看到一点一画。可见,这个“传统’的审美要求并没有过时。

也是我们的前人说过,真山水可望不如可游,可游不如可居。望之不足,裹粮而游,慢条斯理、远看近看、东看西看、里看外看、上看下看、大看群山万壑,小看一草一时。看一件中国画也如此。不懂得慢条斯理欣赏作品的人,不是一个好的观赏者;不能被慢条斯里欣赏的画,不是一幅好作品。



宋 刘松年  雪山行旅图  绢本设色 160×99.5cm 四川省博物馆藏


有人还有一种看法,以为现代生活的节奏加快了,人们对艺术品的欣赏也不再是过去那样慢条斯理的细看,科学的日新月异,生活节奏起了变化,快与动是它的特点,艺术也要与变快了的生活节奏合拍,过去中国画的那种讲究,人们不会再欣赏了。乍听去,似乎很有道理——绘画要适应新时代的审美要求。其实这种说法还有很多问题。



南宋 佚名 深堂琴趣图  59×78cm  北京故宫


记录片《访日记闻》,里面讲到职工的劳动必须统一协调,时间观念渗透在每一个环节,连走路都得算算这个距离走几步,步子应跨多大。在日本或美国,  午饭都很随便,快餐、汉堡包、三明治,十几二十分钟了事。但是问题在于:

一、工作并不是人们生活的全部。工作节奏并不等于整个生活节奏。现在不少国家一周工作五天,每年还休假旅游,这期间的吃、喝,玩、乐、总不会也是快节奏——野餐限定多少分钟,爬山得量量步子的大小,钓鱼动作需多快……他们工作的时候在工厂、办公室吃快餐,休息的时候,一家人上餐馆或者在家自己动手,品尝各种中西风味名菜。



宋 马远 梅溪放艇图  49×50cm


二、时代的变化,绘画不能以降低水平使之与其“同步”。总之,现代科学的发展,并不因此意味中国画的发展处于“爬行”。在时代审美要求面前,过去的东西,或许有的已经过时,有的却被重新看重,特别欣赏起来,而其中根本的原理、规则恐怕还是永恒的。在艺术上,“求售”必然与“浅薄”联系起来。现代某些中国画的“浅薄”,正是那种“求售”心理的反映。


背景

1985年4月,《美术思潮》第一期上登载谭勤《中国艺术观念的未来特征》,其中谈到艺术的“敏感性”,认为(今后的)“美感……可能只有几年,几个月”,因此要“尽快运用和筛选信息,综合信息,创造新形象”,否则你就要落后,不能“与时代同步”。

童中焘教授在阅读他人文章后,觉得不妥,提笔写下的论辩文。


  


 | 童中焘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节选自:《“非议”几则》,有删减

综合自公众微信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


||| |||
美术报官方微信
感谢有你一路同行
微信ID:meishubao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