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研读教材】语文阅读课,只需选择一条线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语文阅读课,只需选择一条线


作者: 洛水


研读教材时新手语文教师所应该注意的


有人说,语文是感性,走到哪里就是哪里;有人说,语文是同样有理性的存在,因此课堂应该是有条有理的。


——题记



最近对面的小姑娘老问我:“姐,你给我讲讲这篇课文怎么讲呗?感觉乱得很,找不到思路。”


对于非识字类的课,有具体文本的,在讲时肯定要有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即使诗歌也不例外。到底语文课该如何抓线索呢?其实我更喜欢窦桂梅老师的方式,从学生提问中抓线索,从学生预习中抓线索,从学生未解决的问题中抓线索。


她曾让我陪她分析第一单元所有的课文:第一单元总体是以“秋”为核心来进行课文编排的,那如何带着孩子感受郊外的秋,北京的秋,乡下的秋和古诗文中的秋呢?


以《秋游》为例,看似是以孩子们秋游的过程为线索,其实却非如此,课文的描述完全是从天空——田野——游玩的孩子们,也就是由上及下的顺序进行,那么沿着一条线:把文融入图中,以观察图为线索进行课文交流,也就轻松得多。


她讲完后,跑来说:“姐,我发现这样讲起来很轻松哦。”


到诗歌又出现同样的问题,愁眉不展的她感觉诗歌学习完全是一头雾水,让人找不到思路。我笑了笑,和她聊了几篇诗歌的讲法:《乡下孩子》、《送给盲婆婆的蝈蝈》和《一株紫丁香》。



这三首诗歌都可以从课题质疑出发,如《乡下孩子》,孩子们会问及许多问题:如乡下是什么样的?乡下的孩子和城里有城里有什么不同?乡下孩子怎么生活的?老师可以让孩子们简单谈谈乡下,说说乡下和城市的区别,重点抓住一条线:乡下孩子是怎样生活的?用这条线分析诗歌,并拓展诗歌,这就紧紧抓住了课文第二、第三两个重点小节,拓展的过程不但会进行语言的应用,也加深了孩子们对乡下的认知。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和这个极为相似,重点的拓展就在第三小节,孩子们从拓展中明白蝈蝈能给盲婆婆带来什么。于是这一课的情感目标和知识目标也就同时达成了。


《一株紫丁香》稍微有些不同,它虽然描述了孩子们给老师栽紫丁香,但侧重点却在紫丁香能带给老师什么,而且从叶、花、花香有序描述,虽然看似情深意重,却不缺少层次性,这部分恰巧也是本诗的重点,所以选取了这条线进行突破,孩子怎么可能仅仅局限于诗歌的意象中呢,他们也会明白诗歌和其他文体一样同样有着内在的联系性,进行文本分析也就不会混乱了。



因此,作为年轻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找到文本中那条最容易突破重难点的线,然后再进行教学设计,怎么可能会出现混乱?所以说,青年教师备课时,钻研教材是重点,梳理思路(找线)是难点,详写过程(以线为主干,补充枝叶)是关键。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