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逸远·书语]给作家陈河的一封信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因为一些比较私密的想法,无法在评论中展示出来,故,在评论写好之后,又专门给陈河先生写了一封信,谈了自己对《义乌之囚》的理解。诗无达诂,文亦如此,何况只是私下交流。“意见”云云,不过个人见解,更何况为文本身就是“各说各话”。只要保有一颗“为文学的心”,万事莫不可谈论,只有此,才能推动文学的发展。





给作家陈河的一封信

 

陈河兄:

      《义乌之囚》的评论,昨天已经写好,但是因为匆忙,没有来得及发过去。今天重新校正了一番,现在发给你,看是否评论的到位?我的意思是,批评就是一种偏见,且是只代表我个人的一种偏见。有一些小小的问题,需要和你在这里探讨一下。因为批评文章设置的内容框架,并不包含这一部分,所以就没有放到文章中来说。

我个人的意见是,小说有三条线索,它们基本上是相互纠缠,又相互说明和阐发的,在平行发展的过程中,拧成一股绳,构成了小说的整个叙事线索。

第一条,最表层的线索,就是杰生回国调查弟弟死亡的前后经历。但我以为,这一部分大概还需要再丰富一下关于杰生的更多的信息,尤其是他对移居国外的种种自我反思。而且我认为,这种反思应该是放在对比的框架之下的,尤其是中国与世界的对比上。因为这样,才给接下来,查理的这一条线索,有更好的铺垫。为什么要去国?有杰生这样努力的拼搏者,或许在他的观念中,去国并不如还乡来得更加幸福。于此,这条线索也就映衬了查理的反差,“去国-还乡-再去国”的逻辑,也就显得丰富复杂又深邃的多。

第二条,紧接着杰生的线索而来的,是查理的线索。这一条我以为是最成功的,也或许是你着意要表达的内容。尤其是结尾的开放式结局,更显示出一种出人意料的惊喜。但前面已经有了那么多的铺垫,所以这个开放式的结局之惊喜,也就在意料之中了。因此我以为,这条线索写的是最棒的,也是最核心的。这一点我就不细说了,评论文章中已经详细地分析了。

第三条,杰林的生活之种种。读完之后,总感觉这个线索只是为了映衬查理的线索,为了映衬杰生的线索,而并没有自己的自足性。只是在某种程度上,暗示了他的死亡,只不过是非洲部落与军阀等之间的争斗,从非洲搬移到了中国而已。就是这一点,不细心的读者,恐怕也难以获得。杰林死于黑人的打斗之中,而黑人的打斗本身,是非洲战争的中国延伸,杰林之死正是这种非洲故事的中国死亡版本。但我倒以为,这样处理有失简单,并未形成杰林自己的个人自足性来。所以我想,这个地方如果杰林的自足性再多一些,表现出另外一种,尤其是当下中国青年的那种庸碌生活之后,对革命抱着传奇般的幻想,在一个英雄传奇极端匮乏的年代试图重造个人的英雄传奇性质,或许对小说而言,是一个意外且非常重要的收获。因为这样可以有两个好处:其一,在去国和还乡之间,找到了一种国际视野的中国经验,和中国视野中的国际生存,在对比中把当代生活给具体化、抽象化,自然也是深化。那种焦灼的对于理想与希望的期待,那种对于平庸、乏味和枯燥生活的反叛——我以为中国当下的青年,正在积聚着这种情感,对现实的不满足,包括对满足之后的现实的不满足以及对不能满足自己的现实的不满足,他们恰恰在这样的时代,表现出了对于“重造未来”的美好想象,杰林的非洲事业倘若以此来打开缺口,那么对于中国当代生活的“历史化”将会是十分到位的。若干年之后,当人们再一次阅读你的小说之时,定会发出这样的感慨:陈河写出了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复杂状况中的一种,真实地记录了这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其二,杰林塑造的越充分,查理的形象也就越丰满。因为杰林不仅仅是要寻找到自己的自足性,也同样从侧面反映了查理的种种理想,或者荒诞行为的合理性。我始终认为,铺陈关于杰林的种种,也就是铺陈关于查理的种种。杰林为何从最初的能够按时付款,正经做生意和非正经地和女人乱搞,一步步发展为要为“非洲事业”而不惜以哥哥杰生的货款作为支撑,去冒险“投资革命和解放事业”呢?虽然查理的冲动和欲望,也解释了杰林的行动中这种疑问,但是总觉得,只是凭借着查理的行为这一侧面,来达到这一目的,有失单薄。毕竟,有呼应、有唱和,才是最完美的人物形象塑造。存在了查理的种种,倘若再用杰林的种种,来进行呼应,那可能会更加完美。

因此总体上而言,我以为两条副线写得都有点儿略显自足性欠缺,在为了查理这条线索服务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减轻了分量。可能这是你原来的本意。但窃以为,这两条线索的分量减轻,也意味着他们为之服务的主线,变得有些轻了。用力于主线,虽然是这篇小说的主要目的;但轻视了副线,本身会造成某种减弱。这正如一个女人长相十分漂亮,但却不怎么打扮,虽不说蓬头垢面,可如果穿着、发型、言谈、举止等都显得粗俗而略显鄙夷的话,那么就算这女人拥有无可比拟的“美的质地”,也很难称之为是一个“美丽的女人”。毕竟,我们都知道,“人靠衣装马靠鞍,狗配铃铛跑得欢”。也正如俗语所云:“三分长相,七分打扮”。或者,“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倘若能够让杰生和杰林,尤其是杰林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一些,对他的心理和理想、冲动和欲望,探究更为深入一些,或许查理的形象就更加丰富,更耐人咀嚼。因此也可以显示出《义乌之囚》的意义和思想之绵密与悠长来。

这些只是从我个人的角度,阅读出了评论文章中的种种思想之后,才会有的这么多的感慨和“偏见”。不当之处,还望指正。我们可以继续就类似的问题,展开一些更充分的讨论。

 

                                  谢尚发

                                         20161027

                                     北京·逸远斋



欢迎扫码关注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