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崇祯想南迁,一位愤青坚决反对,崇祯刚死,他赶紧投靠李自成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亲率50万大军北伐。此时的大明王朝风雨飘摇,北方已无兵可用,无粮可供,应该说南迁南京是最佳的选择。在崇祯的心里,也是打算南迁的,但为何没能实现呢?这和一位愤青有关,他在朝堂上慷慨陈词,最终害死崇祯,断送大明朝!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且看【纵横五千年】的编者独孤雁一一道来!

其实崇祯早就动了迁都的心思,但他是一个好面子的人,迁都意味着放弃北方大片国土,他不想承担这个责任,所以崇祯希望这事能由大臣们提出。恰好此时,奉命出征的大学士李建泰上书“贼势大,不可敌矣,请驾南迁,愿奉太子先行”。崇祯帝接着这个由头,让群臣正式商议南迁事宜,“李建泰有疏劝朕南迁。国君死社稷,朕将何往?”

最初李明睿等人提议让崇祯帝以亲征的名义,南迁南京,而皇太子留守北京。之后经过朝臣们的反复讨论,最终大臣们形成了皇帝留守北京,皇太子、诸王南迁的意见。这明显是把崇祯帝往火坑里推,崇祯帝怒不可遏,正要发作,就听到一声大喊,“奉太子往南,诸臣意欲何为?将欲为唐肃宗灵武故事乎?

接着这人还厉声喊道,“不杀李明睿,不足以安定民心。不杀李明睿,何以治天下!”之后,他在朝堂上一番慷慨陈词,说群臣深受国恩,如今国家有难,你们不思忠君报国,反而挑唆皇帝南逃,动摇军心。面对这人的指责,朝臣们选择缄口不言。而在这个过程中,他声泪俱下,让崇祯皇帝大受感动,这位年轻的皇帝当即决定:

“国君死社稷,乃古今之正。朕志已定,毋复多言!”

话说在朝堂上这位“愤青”是谁呢?此人在历史上是个小角色,他名叫光时亨,安徽桐城人,进士出身。这个光时亨可以说是个愤青,言辞激烈,当时正担任兵科给事中之职。他曾写过一首《南楼誓众》:

“人臣既委质,食禄当不苟。受事令一方,此身岂我有。即遇管葛俦,尚须争胜负。矧今逢小敌,安能遽却走。仰誓头上天,俯视腰间绶。我心如恇怯,有剑甘在首。读书怀古人,夙昔耻人后。睢阳与常山,不成亦匪咎。沥血矢神明,弹剑听龙吼。”

如果从他的言行,以及诗词来看,人们肯定会觉得他一位热血青年,肯定会为朝廷尽忠,为大明朝殉难,但历史让人大跌眼镜,这位愤青的表演实在让人作呕!李自成的大军进入北京城,明朝宣告灭亡,崇祯帝尸骨未寒,光时亨第一个跳出来,站在迎接闯王大军的最前列,最终他成功留任,继续担任兵科给事中,不过是大顺朝的。

这时候,光时亨还恬不知耻的给远在南方的儿子写信,信中说道:“兄弟分事三国,父子奉侍两朝,自古有之,我已受恩大顺,汝等仍当勉励读书,以无负南朝科第。”话说,光时亨翻脸这么快,是不是李自成的间谍呢?答案是否定,其实光时亨在朝堂上慷慨陈词,看似大义凛然,实际上不过是为了邀名得利罢了。

李自成的大顺朝昙花一现,,这时候光时亨逃到江南,想继续在南明做官。但他的美梦落空了,他以“力阻南迁,致先帝身殒社稷,而身先从贼,为大逆之尤”的罪名入狱,最终被处死弃市。言及于此,编者想起白居易的一首诗: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

品读千年变革,感悟人生冷暖,更多精彩,请关注【纵横五千年】

微信公众号:纵横五千年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