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一年級課程回顧:中醫啓蒙從認識漢字開始(中)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漢字並不是死文字,幾千年來也在發展變化。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其根本就是漢字“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喪失了這個特性,漢字也就失去了魂魄,中國人也就不會再有天賦的形象和抽象思維,那索性把漢字變成朝鮮文、片假名、拉丁文、英文得了。

我們都學過法國都德寫的《最後一課》,那種熱愛祖國文字,崇拜祖國文化的高貴精神感動過無數的法國人和其他民族的人。以色列在複國以後在應付戰爭、恢復經濟的艱難時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把猶太人的母語,已經死亡了幾千年的希伯萊文恢復。其實每個猶太人都會一門甚至多門外語,為什麼要這麼做?其實就是一個民族尊嚴,自我認同的問題。

返觀中國欺師滅祖敗類,,做得都是破壞中華文明,割裂祖國文化絕事,而且這些人還活躍在中國。我的母校請啟功先生題寫校名,鑲嵌在漢白玉上貼在校門上。後來來了什麼漢字工作委員會,說啟功的題字用了繁體字,違反文字法,勒令學校先覆蓋後清除。如果此事發生在日偽統治期間,尚可理解。發生在今天,簡直令人髮指。

五四運動後宣導的白話文運動是對中華文明的又一重大摧殘。本來言簡意賅的漢字,被囉哩囉嗦的疊加起來使用。似乎表述清楚了,。我們教嬰兒幼兒說話的時候,才會把一個字就能表述清楚的事物,用兩個字代替。比如把鞋叫鞋鞋、板板,狗叫狗狗。有誰見過孩子長大了還這麼說話,如此思維。白話文運動其實就是回歸幼稚。

結果無論是說話、寫作,人們不再用字,而是開始使用大量的由近意字組成的詞。鬧來鬧去把近義字、反義字搞成了同義字。結果搞得詞不達意、古今歧義,文化的斷裂也由此加速。

比如今天人們常說我很窮,其實他的意思是我沒錢,我很貧。在古代“窮”是走投無路的意思,比如山窮水盡、窮途末路。當現代人把窮當貧習以為常的時候,反過來閱讀古文就開始鬧笑話,以自己淺薄粗鄙的思想去揣測古人。古人云“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成語有“人窮志短”。有人就把窮翻譯或理解成沒錢。這種文明豈不是斷代。

再說貧字,本是沒有財貨的意思。可是北京人把愛說話、話多的人叫做貧嘴。一多一少為何扯在了一起?根源在於貧賤兩個字經常聯用,慢慢地人們就把賤與貧等同起來。貧嘴的意思就是賤嘴,白給的,不尊貴。

比如捨和得本來是反義詞,現在人說捨得、不捨得,結果是把反義詞捨得合併成了舍的意思。類似的還有輔佐,輔是支持,佐是反對。為人臣既要逢迎、也要諍諫,可是現在反義詞輔佐完全變成了支持,慢慢的人們把“佐”也當成了支持。平常人們烹調用的“佐料”,意思就是與食物性味相反的調料。

古人說凱旋就是勝利歸來,現在人非要在凱旋後面加個歸來。古人講精神是積精全神兩個意思,現在人說精神就是一個神的意思,無神論者還把這個神解釋成意志和理想。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所以說中華文明沒有斷裂,我看是誇大其詞。從最基本的文字上就反映出的古今差異,實在是令人汗顏。

,100個成年人裡面有90個知道中國的英文是CHINA,還有很大一部分人知道CHINA是瓷器的意思。但是有90個不知道中國為什麼叫中,不知道華是什麼意思。我做過很多調查,比率基本如此。殖民地的文化、心理、精神影響令人恐怖。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