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可以,这很马尔克斯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简评/《雪地上你的血迹》

 

“傍晚,他们到达边界时,尼娜发现她戴婚戒的手指还在流血。

 

   短篇《雪地上你的血迹》的开头一看就是马尔克斯的套路,和他其他小说的开头有着同样的格调。就拿收录在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来举例,《圣女》的开头——二十二年后,我与马格里多·杜阿尔特重逢了;《占梦人》的开篇——上午九点,我们正在哈瓦那·里维埃拉酒店的露台上享用早餐,烈日下,海水突然掀起一个巨浪,把沿着海堤大道行驶的和停在人行道上的几辆汽车抛到半空中,其中一辆嵌进了酒店的侧墙,就像是发生了剧烈的爆炸,大厅的彩色玻璃窗碎了一地,这座二十层的建筑中弥漫着恐慌。

 

很干脆、很强势,没有一点多余的“前戏”,总让人觉得有点儿性冷淡。

 

短篇讲的是一个高富帅和白富美结婚后蜜月旅行的故事。女主人公尼娜只是手指被玫瑰的刺扎了一下,谁知最后会因此丧命——可以,这很马尔克斯——用现下流行的话来简单评论一下这个短篇,大概就是如此了。做多了阅读题,让大多数人留下了读小说喜欢找中心思想、热衷搞清楚个中元素隐喻的后遗症,当我们无法探明时它们时,便难免懊恼起来,从而对作品、对创作作品的作家望而却步。然而马尔克斯的小说常常让人摸不着头脑,尤其是他的一些短篇小说,读起来涣散而恍惚,魔幻现实主义常常将读者绕进死胡同,而我们的后遗症又推波助澜了一把,这下实实在在地陷进了阅读误区的泥淖,忽略了阅读过程的美妙与刺激,回味时被虚假的最终体验蒙蔽了双眼,反而感到迷惘和不愉快。

 

作者在《雪地上你的血迹》里藏了怎样的中心思想,我们是不必去找的。我们知道它一定在,但只要没有作者本人的解读,即使苦苦寻觅,也很难一探究竟。我很难明确地定义这个短篇的中心思想,却在这里看到了马尔克斯永恒的三大主题:孤独、爱情、死亡。

 

小说里的男女主人公以不可思议的方式相爱。比利·桑切斯闯入女更衣室,撞见正的尼娜,因尼娜的挑衅弄伤了自己,她开车载他去医院,陪他度过恢复期,两人就这样相爱了。他们在下午四点的酷暑里、在经过了六代传承的最古老的宅子里、在没有刻字的石板墓碑前相爱。比利·桑切斯因结合了两个高贵的姓氏顶上了残暴愚蠢的恶劣名声,尼娜却在恶名之下发现他只是个胆怯而脆弱的孤儿。他们因为相爱而上床,一切都进行得如此流畅而自然,仿佛命中注定两人要在一起。

 

记得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2》里有句这样的台词:“在这个从牵手到上床可以一蹴而就的时代,当爱都可以用来做的时候,谁还愿意花时间和精力用心来谈呢?”而马尔克斯笔下的爱情,却从来是做不出来的。无论是《霍乱》里爱了费尔米娜半个世纪多的弗罗伦蒂诺,还是《百年孤独》里痴情蕾梅黛丝的上校;无论是《蓝狗的眼睛》中深情不改的“神经质”女子,还是这篇小说中的尼娜和比利。男女主人公用性来诠释爱,又用爱来赋予性更加神圣的色彩。他们在欲望的宣泄中将感情传递给彼此,也进一步确认两人的契合程度之高使任何第三人都没有干涉的可能。灵魂之爱和肉体之爱的矛盾与冲突在此调和得恰到好处了。

 

二人乘飞机抵达马德里准备开始蜜月旅行的时候,尼娜被大使献上的玫瑰扎伤了手指。手指开始流血,但没人注意到,更没人料到,她会因此送命。荒诞、不讲道理,又让人无话可说,这就是马尔克斯,就是他的魔幻现实主义。在陌生的城市,男主人公比利·桑切斯感到无助。马德里下雪了,尼娜这时才发现自己的手指在流血。伤口小的几乎看不见。

 

想象一下,雪地上的血迹,从马德里到巴黎。你不觉得这像一首很美的歌曲么?”

 

二人到达巴黎的时候,尼娜的伤口开始血如泉涌。她最后被送进医院,她的丈夫却被拦在外面,那家医院,是比利·桑切斯永远也进不去的卡夫卡城堡。离开妻子的他像一个低能儿,分离的时间越久,他就越是恐惧、茫然、孤独。马尔克斯写比利·桑切斯独自在旅馆等待的过程实在妙,就我而言,作者笔下,比利那因无处倾诉而生出的愤怒导致他无法抑制哭泣的欲望真实具体,仿佛马尔克斯写的不是小说,倒是我自己体验过却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情绪。完全浸染于作者渲染的情绪,感受小说主角的心情,这种效果很棒。

 

结局是不幸的,结尾却很美:“他离开医院的时候,甚至没有注意到雪片正从空中落下,没有血迹,柔软洁白,像是鸽子的羽毛,而巴黎街头一片欢腾,因为那是十年来第一场大雪。”这次,雪地上没有血迹。






马尔克斯的番石榴

短篇、长文

思想

情感

生活

欢迎加小编个人微信交流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