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非遗掇论 泛欧化《紫气东来》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紫气东来》中,牛的新形象呈现与牵牛童子的加入,无疑增加了作品的戏剧化张力。这种“陌生化效果”打破了东方化的审美习惯,使作品呈现出泛欧化特征。

                                                                   ——题记



老子一身青衣,衣袂随风而起,御牛而行。前方的童子,一手持青草,一手牵缰绳,引牛前行。作品《紫气东来》呈现的是老子西出函谷关,引紫气自东而来的场景。

关于老子的坐骑,《山海经·海内南经》有这样的记载,“兕在舜葬东,湘水南。其状如牛,苍黑,一角。”这里的兕就是指被赋予神兽意义的青牛。一说老子坐骑是水牛,理由是老子的故乡楚国苦县的地理环境是出产水牛的地方,且在传统的观念里,水牛象征着更大的力量。

而作品《紫气东来》中的牛,样貌与兕与水牛都有出入。素色的牛,身体部分被刻意拉长,给人以震慑的感受,充满力量,整体刻画隐隐呈现出20世纪欧洲文学的某些特征:

20世纪的欧洲文学,现实主义的传统与现代派的反传统在经过激烈的碰撞之后,反而互相融合,形成了新的文学风格,文学视角表现出“向内转”的趋势,开始从揭示社会制度、人的关系等客观性主题,转而描述人的内心,勾勒人的“内宇宙”。

“泛欧”一词正是诞生于这一时期,是1941年德国进攻苏联之前,,即以德国为主导的,使欧洲与非洲统一的泛区。在本文中,我们以“泛欧化”来指以德国为代表的,泛指的欧洲文艺风格特征。

之所以从德国开始入手研究,并不是因为当时的德国可以代表整个欧洲的文学艺术水平,而是因为在这一历史时期,德、中文化在意识形态领域所产生的交集最为集中有趣。

老子出关两千余年后,20世纪初叶的德国,<道德经>的传奇》中,启用这一主题,。这首共13节的叙事诗是这样开始的:

“当他年愈古稀,身体羸弱,

期盼宁静之心,复又涌动,

但因国中善良,再度衰弱,

邦内邪恶,再度逞凶,

大师系上鞋子,踏上旅途。”

,,被德国学者誉为“20世纪最为优美的德国诗歌之一”。,并非偶然。,其实有着某种相似之处:

春秋战国之时,在周国任藏室史的老子,,离开故土,出函谷关云游,引来“日出东方,紫气东来”之象。千年后的1933年,,抛下丰厚的家产,走上了长达14,将戏剧与诗歌化为了斗争檄文。

1920年起,开始受到东方哲学思想的影响,在怀疑欧洲式的“进步观”的同时,渐渐被道家学说朴素的辩证思想吸引。而随着环境与经历的改变,。

这首诗歌是布莱斯特内化思想的映射,并非客观地描述老子出关的史实。布莱斯特以戏剧化的张力展开了叙事诗歌,写诗的思路其实是在梳理斗争形势下的胜负归属。最终,他通过牵牛童子的一席话找到了最后取胜的力量之源:“柔弱之水,日复一日,奔流不息,战胜强石。”


  这句诗实际上是老子所著《道德经》第78章中“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的演化。

作品《紫气东来》中,牛的新形象呈现与牵牛童子的加入,无疑增加了作品的戏剧化张力。,打破观者的固有思路,致使对习以为常的东西产生陌生感,从而产生新的审美感受。

这种“陌生化效果”同样打破了东方化的审美习惯,使作品呈现出泛欧化特征。

而作品背后也呈现出非常有趣的历史现象: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西方的文学艺术思想在现代主义的基础上逐渐向内在思想转化;而中国的文学艺术则在哲学思考与夸张写意的基础上,渐渐受到现代主义的影响,偏向于写实与客观社会性的探讨。


徐悲鸿作品《萧声》 1926年创作  现代写实主义



颜文樑《厨房》1920年创作   西方表现手法



莫奈《日本印象》 融入了东方浮世绘风格

作者张宇正是看到了20世纪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互进,并且尝试从东西方文化交流对比的角度,探索传统文化新的价值,通过《紫气东来》表达了对东西方文化交流艺术一致性的探讨与思索。

将作品映射的历史进行对比,可以看到:千年的时间罅隙中,西方文学对东方朴素思辨的再度撷取,同时又反过来影响了一个世纪之后中国艺术家手中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


张宇作品《紫气东来》

展示地点:张宇雕塑馆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798艺术区A区


非遗掇论,往期精品

从《渔樵问答》看文人精神的变迁


泥人张世家,始于1826

微信ID:nrzsj1826
长按二维码关注,获取更多信息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