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西游记》的多重象征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西游记》(31)

《西游记》的多重象征

第二种象征,《西游记》小说还构置了一个象征性的形象体系,这个象征性的形象体系是什么呢?首先那个真经它象征了一种真理,正果象征了一种理想,就是真经象征人生追求的一种真理,社会追求的一种真理。而终成正果的这种正果象征一个个人,像唐僧,像孙悟空,像猪八戒等等这种个人他自我实现的一种理想。所以在西天取经的漫长的取经道路上,历程也象征着人生的进取,社会的发展,应该有这种顽强的品格,应该有不断探索的那种精神。那么这种顽强的品格,不断探索的精神背后是包含那种艰辛和痛苦,也同时包含着一种希望和成功。这就构成了一个非常完整的象征性体系。


比如说在小说当中唐僧和孙悟空的师徒关系是因为取经而建立起来的,他们的目标,人生的目标就在于求取真经、劝人为善。而唐僧一念西行的坚强的信念和坚定的决心,是取经队伍中任何人包括孙悟空也不能和他相比的。就是一念西行取经,一定要西行取经,虽然也有害怕,也有胆怯,但是西天取经的这种行为,这种信念是坚持不变的。而孙悟空之所以拜唐僧为师,根本上他就是为对着唐僧追求这种崇高理想的虔诚崇拜。并不是简单地拜唐僧为师父,而是拜唐僧所代表的这种西天取经的事业,这种精神作为一种理想。所以事业在如何达到“劝人为善”的目的上,唐僧和孙悟空之间是有矛盾、有分歧的,这时候就有种种很有趣的冲突。比如说唐僧他主张“微生不损,见苦就救”,小说当中用诗的语言来描述叫“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飞蛾扑火么,就死掉了。所以为了爱惜飞蛾,用纱罩着灯,不让飞蛾扑。这就企图用善的手段去求善,以“善”求善,希望感化妖魔,但是结果是人妖颠倒,善恶不分,反而受尽妖精的折磨。所以这就有一层深层的寓意,以“善”求善不一定得善,以“仁”求仁不一定得仁。通过唐僧的行为有了深层的寓意,而这种深层的寓意实际上是对儒家思想的一种反思。


而孙悟空是反其道而行之,他主张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要主动出击,除恶务尽,这是以“不善”的手段求善,甚至以恶的手段来求善,但是他终于降伏一切妖魔,最终取得真经,小说对孙悟空这样的一种举动就是以暴抗暴,甚至是以恶抗暴,以“不善”来求善,这样的一种行为和内在的精神,小说家做了鲜明的肯定。所以最终《西游记》里描写孙悟空终成正果的时候,成为的是“斗战胜佛”,成佛了,但成的是“斗战胜佛”,肯定了他“斗战胜佛”这样一生的行为和一生的精神。这样一种描写同样地是对儒家的那种仁义思想的反思。所以你可以看出,小说家并不是以现实社会中人们公认的那种传统的思想直接作为自己艺术描写的指导的理念,不是。它是超越了这种传统的思想,那么运用了一种象征性的手法,通过唐僧、孙悟空师徒关系的象征意义来说明追求理想的过程应该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正当方式才能实现理想,才能最终探索以后才真正能够终成正果。


再从局部来看,《西游记》中的“九九八十一难”大致可以分成几类:比如说第一类表现的是自然力和象征的自然力;第二类是象征的社会种种邪恶势力;第三类,这种难直接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第四类,这种难是由取经人主观造成的。也就是说“九九八十一难”的“难”的来源可以是自然的,可以是社会的;可以是最高层的统治者,;也可以是取经人自身的性格、思想的等等的弱点。所以战胜“九九八十一难”意味着在人生的历程当中,你既要战胜自然的灾害,又要战胜社会上种种的邪恶;既要战胜种种外来的磨难,也要克服自身的弱点,这样才能够取得理想的实现。所以小说构成的这种自然与社会、外在与内在的多重象征体系,共同指向了人生进取,理想追求,甚至是文明探求的那种深层的哲理寓意。



郭英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师从启功先生,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戏曲、中国古代文化等。出版《中国四大名著讲演录》等。,兼任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杂志编委等。曾任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亚洲系访问教授,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美国圣路易斯华圣顿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在本项目中,郭英德讲解“四大名著”和古典文学阅读指导。 



长按二维码,关注“四大名著”微信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