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数九]八九第一天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因为《朗读者》,Wuli董卿最近被两方面评价围绕。

 

一方面的评价是你个堂堂央视主持人,居然把老舍先生的名字给念错了,该当何罪?大有。不是我说什么,,就你们这些人批斗老舍先生最凶。


挂出来给大家欣赏一下:

我觉得吧,关于读音的问题,念对了那是播音员的修养。王力群老师表扬董卿把“草色遥近却无”的“看”字读成第一声,那是因为从诗词格律上来说读起来挺好听:“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可是你读第四声的“看”也不至于死。

到了老舍这个问题上,也是一样,某些人有必要搞得那么夸张吗?

说到这里不由得想到教师队伍里的听课风气,说句实话,某些老师来听课是“吃瓜”,某些老师来听课就是找碴。有一次,俺师兄开课,大约是山东土话影响,他把一个字念错了,我坐在教室后面听,一个中年妇女教师就很兴奋地对她身边的人说:“这个字他读错了,这个字他读错了。”过了好久还再说。我的天,还让不让人好好听课了?我都有冲动站起来去找把锤子了,后来想想我是人类,就忍住了。

 

 

另外一方面的评价也是RIO搞笑,居然把wuli董卿的节目说成是X冷淡。说你们是猪队友吧,还觉得委屈了队友两个字。快点自己去百度你们随便乱用的这个词语的真实含义。


 

来来来,老师我来告诉你们,真正符合冷淡风的读书节目是什么。(我都不屑用那个X字,未成年人请自动屏蔽)

一个中年男人,穿着黑色斗篷,到了天黑半夜才走在北京的大街上,拿着一本书,一连读三期。

没错,这个没有观众,没有鼓掌,没有眼泪,没有煽情,只有老老实实读书的节目叫做《一千零一夜》

而且人家丝毫也不把自己定位在冷淡风上,人家不装,是冷静读书

这些个所谓的标签,是贴不到认认真真做节目的人身上去的。

 

相对来说,文汇的标题才最中肯。


 

《朗读者》从本质上来说,是一场真人秀(注意,还不是脱口秀,或者什么访谈类节目,因为她的话题并不深入。)虽然董卿在节目最开始的问题是:你多久没有朗读了?(注意,是朗读,不是阅读)但是这个节目和朗读的技巧没有任何的关系,只是张口读就可以了。在这一点上,有人要把这个节目和《见字如面》相提并论,本来就是错误的。因为人家是表演性质的,考的是台词功底,而且起码那一封信的内容和情节是完整的。但是《朗读者》则是碎片化的节选,除了读一首诗歌之外,很难保证从这个节目上可以听到什么完整的朗读内容。所以,与其说这个节目注重“朗读”,不如说这个节目更重“者”。

 

朗读的人,本身就有明星素人的区别,没有明星就没有收视率,但是只有明星又没有大众基础。所以这个节目才会有“朗读亭”这种设置,它的作用就好像是《中国诗词大会》里的“百人团”。我们已经通过《中国诗词大会》体会到了百人团的作用,一方面是为比赛提供表现最出色的攻擂者,一方面就是为这个节目提供故事。这些故事都是事先安排好的,成为他们被选中的新闻价值,而且像开全国一样,必须满足“无知少女”的各种份额,所以他们也都会穿上代表各自身份的服装,热热闹闹。有很多故事,也许没有这种海选的机制,就没有显露出来的机会,而每一种显露,都会带动这一个人背后的七大姑八大姨,成为收视率的保证。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没有武姑娘,我也许会看一两次《中国诗词大会》,但是很难想象我会像这次的寒假一样,一集不落地看完全部的比赛,何况我还是那种八杆子打不到关系的人呢。

 

 

裤衩台完全有这样的实力和资源,邀请到各个领域的明星,就像明星们不要报酬就会去参与的春晚,彼此之间的交情和互惠,就足够让这个节目熠熠生辉。能够请到李云迪来弹奏过场音乐,或者请到胡德夫来唱片尾曲,我把它称为是有赖于“WULI董卿的朋友圈”,朋友们多吆喝几声,董卿本来做节目态度又很认真,口碑好,自然不成问题。

 

只是这个节目的成功与否,与邀请来的朗读者的水平高下,其实有的非常密切的关系。

第一期的亮点,毫无疑问是许渊冲先生,因为老爷子嗲萌嗲萌的,又狂又甜,非常有趣。老先生肚子里面有货,所以不管是上什么节目,谁主持,都可以出彩,到了朗读部分,是外语界的后辈致敬许先生,但也是阵容豪华,看了的确让人有点感动。

但是同一期的柳传志,给人的感觉就比较微妙。我并不是对商人有偏见,我只是对自我迷恋的商人有偏见,因为他朗读的是他给他儿子结婚典礼上自己写的一段话。柳传志自己大概对此比较得意,或者他身边客套恭维甚至溜须拍马的人给了他“文章写得很好”的错觉,否则我实在难以理解一个儿子结婚的私密化场合上的口水话,到底有什么必要拿来在全国人民面前朗读。信的大意,不过是“感谢你们送了个好女儿过来,作为感谢,我们把我的儿子给你们送过来了”,全世界又不是只有你们家小孩才会结婚,恕我情感冷淡,完全GET不到柳传志的点。

所以你看吧,电视节目就是一个放大器,放大机灵狂狷,也放大浅薄无聊,关键是某些人自我先膨胀起来了,大约就是要在大庭广众这样说话才能满足自己的瘾头。嘛,领导同志爱发言嘛,是我大惊小怪。

 

Wuli董卿在这个节目当中第一次担任制片人的身份,我们还是要肯定她的努力和诚意。但是,我有几句槽不吐不快:

 

  1. 节目里,董卿先从一扇大门里走出来说话,再走进去介绍躲在门后面的嘉宾,然后关上门,大家秘密地坐在沙发上说话,不让现场观众看见(观众这个时候大概是通过屏幕看密室直播),两个人围绕着本次节目的主题词做了一段访谈之后,再两个人一起走出来,然后留下嘉宾在台上朗读,接下来嘉宾下台,董卿再上台,说话,然后邀请下一位嘉宾……按照这个走法,一个节目录下来,董卿一定能走满一万步,大家就在前台坐下来好好说话,说完了操起一本书就读完拉倒,然后下台鞠躬不好么?

  2. 节目既然有主题词,那么就要有一线串珠的设计。不然一个遇见,其实就是一个“话题作文”,怎么都不会偏题,那还要主题干什么?我们学校有一种特殊的写作技巧,叫做“单元贯通”,如果想要节目更加有神采,建议来我们学校听听黄老师的单元贯通教学公开课。

  3. 既然观众把这个节目称为清流,那么一开始就不要搞那么多观众集体起立的热闹场面,因为这会儿还没有什么东西值得感动呢。如果真想暖场,不如在节目最开始的时候从全国各地的朗读亭里面剪一些片断,平凡的人们总是给人最多感动。

  4. 如果节目的主要目的是感人,而不是深度,那么千万要小心别做成《感动中国》(我在这里没有任何贬义,因为《感动中国》是国家级主旋律表彰),如果往那上面靠,董卿的主持风格就不可能轻松下来,会不由自主地变成央视春晚向观众朋友们介绍全国劳模、老红军战士、民间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这样就不好玩了。我还是比较喜欢诗词大会上活泼的董卿,会脸红,会煽情背诗,会说“厉害了,我的姝”。

 

毕竟第一次当制作人嘛,憋紧张,要越做越好哟!


至于看电视的人,指望看节目来增加朗读的机会,显然是不可能的,我们完全可以早起五分钟读一读诗歌,或者在临睡前给孩子读一个故事,否则你只是个听众,看客,哪里是《朗读者》?


我们黄玉峰老师1991年就在《语文学习》上发表过《还我朗朗书声》的文章,诗歌要吟诵出声音来,课文要大声朗读出来,情书难道不应该也是在人家的窗下伴随着小夜曲的情调读出声音来么?


今天是八九第一天,我们都写到“春”字了!你们快去读情诗!

 

转载说明:本微信公众帐号已经开通“原创保护”,发布内容均为原创,如果您喜欢,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如需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获得“转载需知”,并按照我的要求,完成“转载四部曲”(二维码见下方),我会上门来拜访您,谢谢合作。

和您因网络结缘,妙不可言。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