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看过《白鹿原》你也该看看这本书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白鹿原》电影剧照

《白鹿原》这本书,一开始是当小黄书看的,看的也不仔细;2012年同名电影上映,趁热又把书看了一遍。


不过,今天不谈《白》,谈谈它的创作手记《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海明威曾谈创作经验的时候说: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陈忠实将这句话作为自己创作《白》的总结,由此展开并讲述了自己写出《白》前前后后,细细碎碎的事情,算是图文直播了自己写小说的全过程,不过这时间可是前后将近6年,令人惊叹。

 

此书属于创作手记,一般作者在后记里都会几笔带过,算是交代了。而仔仔细细写出来满足读者好奇心,并集结成书的还是比较少。有人说此法就是炒冷饭,一本书赚两本的钱。不过,这说法也要分对象,今天谈的这本书就不算。

 

在故纸堆里找灵感

 

写《白》之前,陈忠实做几件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阅读长安,蓝田,咸宁的县志,并抄录蓝田县志。按我的理解,县志不就是尘封的小人物的生死衰变,记录下来,放在图书馆里,直到落满灰尘;和历史大人物的故事比起来,不值一提。

 

现在再回头想想《白》讲的是谁的故事?抄录县志的过程中,陈阅尽近百年人事代谢,寒来暑往;陈感觉自己进入百年前的关中,百年前的白鹿原。那时候,人们的喜怒哀乐,世事无常都被陈看在眼里,逐渐成为小说中一个个人物的构成部分。

 

尤其是田小娥,看尽了‘贞妇烈女’,陈灵光一现,反其道而行,创造出一个追求人性解放的反叛女形象。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灵感是一个不喜欢拜访懒汉的客人。”放在这里来解释陈忠实无心的素材积累工作,简直太贴切了。

 

文学的执念

 

陈一再说自己与文学结缘始于小学二年级,不管只是不是装逼的说法,起码陈敢说出来,表达自己对文学的赤诚之心。事实可见,人家用作品证明了自己。

 

为什要说这个?有的人把文学当个爱好,有的把文学当一辈子的事业。陈就是这样的人,在《白》故事的构思阶段,陈仍在抄录县志。

 

某个晚上,自称是《长安报》编辑记者的小青年来采访陈,相聊甚多,二人还喝了些啤酒,可能稍微上头了。小年轻借着劲儿说:大叔,按说你在农村生活也20多年了,生活上积累的素材肯定很丰富,写啥样的长篇都用不完。小年轻接着一脸认真的说:“你用得着到长安摊时间下功夫查资料?你到底想弄啥?”陈不闪不躲,坦诚的说了自己的心声:“我想给我死的时候有一本垫棺作枕的书。”

 

读到这里,我浑身一颤,心里涌起一股高尚的情感。说陈为了文学,还不说陈是为了梦想。心里装着梦,屁股才耐得住板凳十年的冷;陈用六年,不说的那么雄伟高尚,用六年时间来证明埋根于小学二年级时那颗文学的种子已经长成了大树。

 

其他两个元素


“白嘉轩后来引以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


想想《百年孤独》,想想《红高粱》,或者是《傲慢与偏见》,《安娜卡列尼娜》,《双城记》他们的开头第一句话,说出来你肯定知道。

 

而《白》的第一句,经过陈的酝酿差不多也达到了这个高度。

 

另一点,文学里地理标识。鲁迅笔下的未庄,王朔的北京胡同,莫言的高密东北乡,马尔克斯的马孔多,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而且这个名单还能列举很多。

 

白鹿原冬日

所以,陈笔下的白鹿原,也成了文学地理标识里的一个坐标,为故事找到了根,找到了起止与归宿。

 

不过,这两点只是促成小说的成功,并不是必然。只不过第一句话留住了读者,地理标识留住了故事,因而读者的阅读与发现才成为了可能,小说的流传才有了像样的资本。

 

一本创作手记,我看到的不是创作时的艰难和辛酸,而是为了某些东西而坚持的幸福。

 
 
-END- 
                                    
 
背后的故事,有时候给人的触动会多一些。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