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用”微肿瘤”代替癌症患者试药,科技阳光终于照到国人身上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8月20日,第一届国家癌症中心结直肠癌国际高峰论坛的新药新技术进展分会上,北京智康博药肿瘤医学研究有限公司发布一条重要消息。


陈一友博士介绍新技术


由转化肿瘤医学研究专家陈一友博士带领的科研团队,在肿瘤个体化治疗领域取得了新的进展,用”微肿瘤”代替癌症患者试药。


全国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委浙江大学郑树教授,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大学张苏展教授医科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刘骞主任、肿瘤内科黄镜主任,北大肿瘤医院胃肠肿瘤外科三病区武爱文主任等众多专家和学者都现场见证并参与了此项技术的发布和讨论。


郑树教授亲临会场


每天看到国外那么多黑科技,这次科技阳光终于照到国人身上。



刘骞主任和黄镜主任担任会议主席嘉宾


由智康博药自主研发的i-Chemo“微肿瘤”药敏检测技术可以代替肿瘤患者试药,在患者开始全身给药之前,帮助临床医生确定最佳的治疗药物组合。这是肿瘤个体化治疗的目标,也是我们向发展精准癌症治疗的目标迈出的重要一步。




i-Chemo“微肿瘤”药敏检测技术首先把肿瘤患者手术切除、或内镜活检取出的肿瘤组织,分离出代表患者病灶肿瘤的“微肿瘤”进行体外培养,9天时间就可快速初步筛查一线化疗药物,进而帮助临床医生优化用药方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武爱文主任进行相关案例分析


另外同时将肿瘤组织移植到具有免疫缺陷的小鼠皮下,等小鼠身上的移植肿瘤长大后,再次分离出“微肿瘤”,6-8周时间就能从几十种一线、二线抗肿瘤药物中准确挑选出最有效的药物,进一步帮助临床医生寻找标准治疗方案以外的临床备选方案。




相对传统的肿瘤临床标准用药方案,这种技术有望提高肿瘤治疗的有效率,并减少因无效药物治疗而带来的不必要的副作用和风险。活动现场很多专家都表达了新技术与临床开展进一步临床研究的意愿。



标准化、低成本,开辟肿瘤个体化治疗新方向

实际上,陈一友博士领导的研究为肿瘤个体化治疗开辟了一条很有前途的参考方向。


作为人类长期的顽固敌人,癌症的起因千差万别,发展千变万化,人们为此也是千方百计地设计了多种药物。至今,FDA批准了150种抗肿瘤药物。一方面,我们需要更新更有效的药物;一方面,肿瘤的异质性非常大,但很多时候临床上只能用一套标准疗法去试。全球范围内,临床医生判断用药的准确率平均只有20-30%。也就是说,每10个患者中,有7-8个患者使用的药物是无效的。


目前基因测序能解决的问题也有限,2015年,哈佛医学院发表了一项研究结果,1000个患者进行全基因组基因测序,发现只有25%的患者有可能依据测序得出的结果以及现在的研究进行靶向治疗,另外75%的患者依然面临着用药准确性不足的严峻考验。”




几年前陈博士就在国内建设了一项药物筛选技术平台,将患者肿瘤组织移植到小鼠身上,看肿瘤对特定药物是不是有反应。当时,这项技术平台用于为各大药企提供药物研发的服务。这个过程中,他萌生了把这项技术用于患者个体化医疗的想法。


至今,i-Graft自体肿瘤移植模型依然是最准确的抗癌药物筛选技术,但是鉴于实验小鼠培养和移植肿瘤的周期一般需要4-6个月,所以很难解决一些急迫需要药物治疗的患者需要。




i-Chemo“微肿瘤”药敏检测技术就是在i-Graft小鼠药敏试验的基础上诞生的一种更加快速、更低成本的药敏测试技术。实验证明,微肿瘤对临床药物的反应和体内肿瘤模型类似,完全可以取代动物模型实验,采用高内涵检测手段,可以帮助临床医生进一步了解药物在每一位患者肿瘤上的作用机制,从而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实现个体化治疗。彻底解决了术后、一线药物耐药后和基因检测后,如何进一步明确有效药物的问题。




不过,从研究来看,这种疗法目前只适用于胃癌、肠癌、肺癌等实体瘤的个体化诊断预后和治疗。


在时间允许下,待i-Chemo微肿瘤初步检测报告出具后,检测人员还可用i-Graft技术在小鼠模型上进一步验证这些可能的有效药物,出具基于小鼠模型的二次药敏检测报告,精准度更高。

 

目前智康博药已经为肿瘤患者和临床医生提供癌症个体化精确诊断与治疗的方案,在未来,仍将不遗余力的坚定践行癌症精准医疗,造福大众。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