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名师学堂】丁慈矿:粗鄙时代里优雅汉语的守护人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丁慈矿: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小学语文教师,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上海楹联学会理事,上海写作学会理事。从教以来,致力于传统语文教育教材研究。在《人民教育》《语文建设》等期刊发表文章多篇,出版专著《小学对课》。


做一个堂堂正正的读书人


17年前我初中毕业,从一个偏僻的小城来到上海师专读书。一个人在外,感到十分孤单,对未来的日子更是迷茫。“茫茫来日愁如海,寄语羲和快着鞭” ——黄仲则的这句诗正是我当时的心态。一天,我从学校橱窗边走过,不经意中看到“教师著作展”,陈列的都是本校教师编的书,大多是些上课的教材。忽然,一本小开本的《山情水韵》映入我的眼帘,还有一本装祯精美的《中国旅情》放在它的旁边,封面上是一幅淡淡的古画,竟然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我们从小用的《新华字典》也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我顿时对书的作者产生了敬意,仔细一看,作者是商友敬老师。


一周以后,学校请商老师给我们新入校的学生作了一个报告,题目大概是“漫议师范生的形象”。我早早地来到会场,第一次见到了商老师。商老师时而娓娓而谈,时而慷慨激昂,日光映照在他的萧萧白发上,这是一幅多么动人的场景。他的话语似一股清泉流入我心底,最后他说:“我们都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读书人!”从此,“读书人”这三个字成了我心目中最有分量的词语。那时,商老师还不上我们年级的课,我想,要是能成为商老师的学生,该有多好啊!


后来,经学长刘建忠兄介绍,我有缘向商老师多次当面请教。每每与老师相对,我感到如沐春风。他总是微笑地看着我,告诉我许多美妙的故事。与老师聊天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聊天中我获得的教益要远远大于课堂上的收获。老师爱书,整日读书、教书、编书、写书,聊起关于书的话题,老师总是滔滔不绝,不厌其烦地向我推荐好书。


商老师退休前给我们上的最后一门课是《中国文化概论》,他要求我们做笔记,考核的内容也就是检查笔记。笔记本发下来,我看到上面有商老师的一纸留言:“爱默生说,世界上最光辉最宏伟的事业就是使个人站立起来;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谨以此意书赠即将走上讲台的丁慈矿君。”这张纸我一直珍藏着,它不仅包含老师对我的期望,也蕴含着老师的教育理想。


商老师以海一样的胸怀包容了我这异乡少年的幼稚与无知,教会我读书,教会我独立思考,教会我要热爱自己的学生。我从他那里受益最多的,还是一种由于家学渊源而形成的学者型语文教师的气度和修养,这是我一生要努力的目标。


“甲骨文老师”



为了留在上海,毕业分配时,我经历了一点波折。1998年9月10日,我终于成了一名教师。那天正是教师节,我去小学报到,校长见到我大吃一惊,说:“我们以为你不会来了呢,新学期的人事早已安排好了,让你教什么好呢?”后来他们开了一个短会,决定让我教七个班级的写字课,我就成为了一名专职写字教师。


写字该怎么教呢?我很茫然。好在收集了许多字帖,读过许多书法家的故事,还是先给孩子讲故事,再给他们看各种各样的字帖,引导他们发现汉字的美,激发他们写字的兴趣吧!


每节课我都给孩子们讲故事,然后和他们一起欣赏我收藏的字帖,渐渐地孩子们都喜欢上了我的课。我发现在各种字体当中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是甲骨文,每每我在黑板上画出几个甲骨文字,孩子们便情绪高昂,开始辨认这些字的前世今生。他们每周都盼望上我的课,课间更是有学生追到办公室要我讲汉字的故事。他们还送给了我一个雅号——“甲骨文老师”。现在想来真是受之有愧,对于甲骨文这门学问,我连门框也没有摸到,哪里敢称“甲骨文老师”!


就这样教了半年写字,学生的字也没有什么起色,但是许多孩子喜欢上了汉字,尤其是甲骨文,这是我的一点小小收获!1999年放寒假前,校长找我谈话,告诉我下学期开始教三年级的语文课。


语文该怎么教,我心里一点儿底也没有,虽说实习时上过几堂语文课,但都是拿着教案依葫芦画瓢。这门课究竟要让学生学到些什么呢?究竟怎么上才好?我还从没想过。怎么办?我想到了读书,读关于语文教育的书。于是,我找来了学校图书馆中大量关于语文教育的图书,节假日又到书店淘来了很多关于语文教育的论著,从教学论、教材论、教学法到名师授课录、名师教学实录。不多久,我就收罗了一大堆语文教育的书籍。


每天放学后,我匆匆到校外找了点东西填饱肚子,然后又回办公室看书。看到兴会的地方,我就在书上划几笔,看到和我正在教学的课文相关的内容,我就在书上折个角,第二天带到课堂上去试。那段时间,我最喜欢读名师教学实录,许多名师的教学都是艺术,我借着书本模仿他们。有一次,校长借给我一盘于永正老师的《金色的细雨》教学录像带,我连看了三遍,深深折服,把他在课堂上说的每句话都记在本子上,后来我照着于老师的教法上了一遍,效果很不错。


后来,我又读到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论,钦佩不已,从那以后我又开始模仿李老师的课。一次我看到李老师的学生施建平老师上《泊船瓜州》一课的教案,受到很大启发,便根据施老师的教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了改动,然后在学区开了一堂古诗课《绝句》,没想到很受欢迎。一个师姐把我的教案交给吴小莲老师,吴老师对我这个后学晚辈给予了热情的鼓励,至今仍让我感动。


回首初登讲台那段日子,读书是我的生活,模仿是我的功课。每晚从办公室出来,已是夜色沉沉,万籁俱静,小学的宿舍斜对着一家肿瘤医院的太平间,萧疏的树影映在我的窗子上。我在橘黄色的台灯光下,借着书本,送走了一个个夜晚。


第一篇文章发表



我对山西师范大学的《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编辑部始终怀有感激之心,我的第一篇文章于2002年5月在这本杂志上发表了!


远离家乡,在小学里教书,我觉得太寂寞了,于是写写文章,主要是一些教学反思类的东西,写了就希望有人能看到,于是就投稿。从教之初的几年时间里,我大约投了20多次稿,但是很不幸,投出去的文章全部石沉大海。


2001年底,我在学校的门房看了新创刊的《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觉得很有新意,就抄下地址,选了一篇自认为写得不错却屡投屡败的文章寄了出去。2002年1月,我调离了上南二村小学,也渐渐把这件事忘记了。


4月的一天,原单位的同事打电话给我,叫我回去取信。当我从同事手中拿到这封来自山西的信件时十分激动,颤颤地打开,竟是一张用稿通知单,上面还盖着杂志社鲜红的公章!我欣喜若狂,那一刹那间的感受我至今仍记忆犹新。


我常常想,如果没有这篇文章的发表,我也许不会再写文章了,后面所做的一切也就无从谈起。


后来,我又投了许多次稿,先后在《人民教育》《语文建设》《小学语文教师》等刊物发表。这些教育期刊给我的鼓励是巨大的,是她们给了我信心和勇气,使我逐渐摆脱了心灵深处的自卑和胆怯。


每一个汉字都那么好玩


有一天,在一堂语文活动课上,我给孩子们讲了一个对联故事,没想到孩子们欢呼雀跃,纷纷要我再讲一个。于是,我又讲了一个,这次我没有告诉他们故事中的下联,要他们自己去想。几分钟后,孩子们在黑板上写出了五花八门的下联,有的对得还不错,这使我欣喜异常!于是乎,我每天抽空给孩子们讲一个对联故事,获得了他们的热烈欢迎。但是,没过多久,少年时代储存在脑海中的故事就讲完了,孩子们的热情依旧不减,我该怎么办呢?


我把这个困惑告诉我的老师商友敬,老师告诉我对联教学古已有之,在他小的时候,祖父就曾教过他对对子。我说我想在小学开一门对联课,老师说:“好啊!王尚文先生最近出了一本书《对韵新编》,你拿去参考吧。”


捧读着王尚文教授亲笔签名的《对韵新编》,我走进了对联教学的世界。我参考了《对韵新编》,出些对子给学生对,字数由少到多,内容由简到繁。比如“鹤舞千年树”,一个三年级学生对“龙游万里天”,比古人的“凤鸣百尺楼”的下联境界似乎还要阔大一些;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有个叫阮静宜的小姑娘当即对出下联“插花南窗前”,真是妙不可言。“假山石上栽真树”,有小朋友对“高楼房中住矮人”,另一小朋友得到启发,对“矮楼房中住高人”,还有学生对“死海水中睡活人”,全班一阵哄堂大笑……


在对对子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每一个汉字都是那么好玩,每一个字音都是那么好听,每一个字形都是那么好看,搭配起来又那么精致优美,变化万千,我自己深深地沉迷于其中,孩子们也渐渐喜欢上了汉语。想来,也难怪蔡元培、陈寅恪、张志公、周汝昌等学界泰斗都推崇对课教学。


从2000年到2005年,我坚定地走在这条道路上,在对课教材建设上花了真功夫:几年时间里,我收集了150余种对联书籍,200多篇有关对联的论文,仅对韵我就收集了25种。


优雅生活源于自我陶醉



我这个人不聪明,取得这一点小小的成绩完全是下笨功夫的结果。为了搜集传统蒙学中关于对课的资料,我每天的业余时间都泡在交大图书馆或上海图书馆里,复印的各种资料有一尺多高。此外我每周去福州路逛书店,并在孔夫子旧书网上寻寻觅觅。我有个野心,想穷尽这个领域已出版的所有著作。


我每天看啊,读啊,圈啊,划啊,我觉得自己太幸福了,我深深陶醉在中国语言的美好韵味中。你瞧这副西湖花神庙的对联: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短短20个字把春天的姹紫嫣红、鸟语花香,以及风雨晨昏、年华流逝写尽了!而且还可以变换位置,组合成多副对联。除了汉语,世界上恐怕没有这么美妙的语言了吧?


最幸福的时间是2005年的暑假,资料已经收集得差不多了,时间也有了,我便开始全书的编写。我每天下午两点钟开始工作,宿舍的地上铺满了报纸,报纸上摊着各种参考资料,我踮起脚在这些对联书籍中穿梭。我先从近千则对联故事中选取了50则,然后根据我的理解和认识进行改写。再把古往今来流传的25种对韵反复品味,依照《诗韵新编》进行重新编排。另外,我根据几年来在课堂上实践的材料,一课一课地设计练习。陶渊明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就常常是在夜幕四合之际才想起吃饭,到食堂吃了一碗面,然后在校园中散散步,逛到校外的大超市,买上一大袋桃子,便回房继续工作。桃子成了我的夜宵,在书香与桃香弥漫的斗室里,我继续往下写,写到深夜一两点钟就寝,第二天中午起床继续工作。2005年的暑假我就是在这种状态中走过来的,现在回想起来,我仍然感到莫名的兴奋。


五年来,我也没感到什么苦,顶多就是有点孤独,王国维诗云:“欲语此怀谁与共,鼾声四起斗离离。”


通过编写这本小册子,我把古今名联梳理了一遍。因为各地风景名胜地的楹联我读了许多,自然而然就记住了,到名川大山旅游时,就有了与古人对话的机会。


通过对课教学的实践,我对汉语的特点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香港大学陈耀南先生在《中国文化对谈录》一书中写到:“形式上,对联是中文特有的艺术体裁;运用上,对联可做实际应酬,也可以做文学写作;内容上,对联可以关涉所有生活层面,表现文化精神。”对联给学生打开了一扇窗子,透过这扇窗,师生可以一起领略汉语的妙趣,感悟汉语的深情——我觉得我有了一个精神的家园。


我还认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杨浦教育学院的吴敏兄对联作得比我好,而且写得一手好字;刘德隆教授对古代文学如数家珍;陈琴老师对传统文化学养深厚……这些朋友都是我通过对联教学结识的,和他们交流是愉快的事情,极大地开拓了我的人文视野。


喜欢做雅一点的事情


12年前,师范毕业的前夕,我的老师朱子锐先生叫我到他的办公室去,郑重地取出一本郭沫若的《卜辞通纂》,对我说:“我知道你喜欢书法,这本《卜辞通纂》是郭沫若先生早年编纂的,印制精良,书中的甲骨文字很有意思,你到小学后可给小朋友讲一讲,他们也许会喜欢。临别了,也没有什么可以赠给你的,这本书就作为分别的纪念吧。”我捧着这本书走出了办公室,心中充溢着温暖。


初登讲台时,我曾选取这本书中的一些甲骨文字和小孩子一起辨认,没想到他们真的很喜欢,我当时就想着把甲骨文字进行整理归纳,加入现代的元素,编一本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汉字读本。后来,由于忙于研究对联教学,这件事也就搁置了。


2008年9月,《中文自修》(小学版)杂志约我开个专栏,我就开始了《甲骨文中的世界》的撰写,已陆续编写了十篇,目前仍在进行之中。


我一边搜集资料,一边进行编写。我从两个方面把握:一方面是汉字教学方面的专著。许多大学者都进行过这方面的研究,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如清代王筠的《文字蒙求》,陈独秀先生的《小学识字教本》,傅东华先生的《字源》等。另一方面是甲骨文研究。虽然甲骨文发现至今只有111年,但是这方面的专著已汗牛充栋,我知道这辈子恐怕都无法读完这些著作,我要选取最主要的三五种,读懂读透。然后,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我要编一本通俗、好玩、有情趣的小册子。我想这件事至少要做五年,也许还会更长一些。


另外,我觉得现行小学教材中的文言文选得不尽如人意,缺乏趣味性。自2008年6月起,我开始搜集民国时期的小学国文教材(也就是文言文课本),并对其进行整理。我想编出一本《老语文读本》,和孩子们一起读读老课文,重温优雅的旧时光,这是我的一大心愿。但是,目前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私人藏家的书太贵,财力不济,难以购置;某些图书馆虽藏有这些课本,但他们宁可放着发霉,也不愿外借,就是看看也不行。这件事可能做不了,我已决定放弃。


总之,人生太短,我总想找一点好玩的事情来做做……


守护优雅的汉语是我的使命



这些年来,教育新理念像竹笋,一个一个冒出来,层出不穷。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小学语文教师,我曾经很困惑,不知道该怎么做才好,到处都是专家,听听都有道理,我该听哪一位的呢?


一个冬日的黄昏,我读了陈寅恪先生的《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陈寅恪先生掷地有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念及此句,顿生高山仰止之感,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深信这是一切教育的起点,教育是为了立人,立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要使学生成为这样的人,我必须先成这样的人!有了这个精神的支点,对一切教育理念我都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辨别,用自己的心灵去吸收。这两句话足以廓清迷雾,支撑我继续前行。


说到教育教学观,我还真没有考虑过。寻思这十多年来走过的路,试着归纳一下,我对语文教学有如下两点认识:


一要注重语文情趣。情趣比知识和能力更重要,小学语文教学要着重传递这种情趣。王尚文先生说:“语文情趣是读写听说实践的原动力,如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爱好,将使主体的时间、精力尽可能地集中、专注于它,千方百计、百折不挠地满足这一要求,并从中感受无穷的乐趣,从而自然而然地提高自己的鉴赏口味,不断进入新的接受境界。语文情趣基于爱美的天性,是形成于后天的对语文之美的爱好和追求。”说得真好!


钱理群先生也曾谈到这一点,他说:“人在自然中,这本身就是一个基本的、最重要的,也是最理想的教育状态。脚踏大地,仰望星空,这样的生存状态,对人的精神成长,可以说是具有决定意义的。”


十余年来,除了完成语文课本的教学任务外,我还和学生一起背诗、对对子,一起收集门票、明信片,整理“我的游踪”,化名“土豆大哥”带学生去学校小花园里偷偷地种土豆、种葫芦,带学生们溜到室外踏青,把小鸡装在鞋盒里带到语文课上,让孩子们尽情观察……这些作为,无非是想传递一种语文情趣。许多年后,课本上的东西也许他们会忘记,但这些事情一定会留在他们童年的记忆里,我相信。


二要挖掘汉语特色。汉语文特色、汉语言之美多年来在我们的小学教材中被忽视,一个孩子读了几年语文,却对汉语汉字没有任何感觉,更谈不上喜欢。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我觉得一个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汉语中可爱的元素,排列组合成为鲜活的读物,和学生一道沉浸其中,含英咀华。


胡河清先生说,他要做中国文化的守灵人,“文学对于我来说,就像这座坐落在大运河侧的古老房子,具有难以抵挡的诱惑力。我爱这座房子中散发出来的线装旧书的淡淡幽香,也为其中青花瓷器在烛光下映出的奇幻光晕而沉醉,更爱那断壁颓垣上开出的无名野花。我愿意终生守在这样一间屋子里,听潺潺远去的江声,遐想人生的神秘……”


小学语文教师也应该有一点梦想,在全球化、网络化冲击的当下,在粗鄙日益流行的今日,我们更要守护优雅的汉语!



重磅

10月14-16,在浙江温岭召开的“全国小学语文教学风向标研讨观摩会”

丁慈矿老师执教古文阅读课

欢迎与会围观


全国小学语文教学风向标研讨观摩会报名通知




点击阅读原文,今晚8点,丁慈矿老师视频直播:小学这样做文言启蒙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