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原创丨季老《故乡明月》有感—每个人都不只一个故乡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故乡是什么?

假如你是一只风筝,故乡就是攥住风筝线的地方;

假如你是一匹骏马,故乡就是你奔跑的起点;

假如你是船只,故乡是你一直可以依靠的港湾。




内容简介:


故乡一:山东清平县


季老1911年出生在山东省清平县(现改为山东临清市)官庄村,地处鲁西北平原,是山东省比较贫穷的县。季老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他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只有一片灰黄,估计与黄土地有关。他小时侯,从来没见过山,不知山为何物,曾天真地认为山就是圆而粗的大柱子,顶天立地,威风八面。至于水,他的故乡却很多,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的一多半,颇有一点烟波浩淼之势。

季老幼年家里很贫困,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高粱面饼子;没有钱买盐,就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当盐吃,用于腌咸菜。一年到底,就吃这种咸菜。在他三四岁的时候,每天一睁眼就往同族的大奶奶家,跑到奶奶跟前,只见她的手一蜷,从袖子里拿出半个白面馒头来,递给他。他吃起来,仿佛龙胆凤髓一般,天底下就再有没有比馒头好吃的东西。

故乡二:济南


在六岁那年,季老离开家乡,叔父把他接到济南,走上求学之路,这可以说是他一生最关键的转折点。如果不跨出故乡,他可能会在故乡种一辈子地。但好事也有变成坏事的时候,,他曾几次想到:如果叔父不把他从故乡接到济南的话,他总能过一个浑浑噩噩但去舒舒服服的日子,哪能被“革命家”打倒在地,身上踏一千只脚,永世不翻身啊。世事多变,人生无常啊!

故乡三:哥廷根


19351031日,季老来到哥廷根。原来只打算住两年,焉知一住就是十年整,住的时间之长,在季老一生中,仅次于济南和北京。他的足迹印遍了全城的每一寸土地,在这里快乐过,苦恼过,追求过,幻灭过,动摇过。这一座小城实际上决定了季老一生要走的道路。


在哥廷根期间,主修印度学。先后师从瓦尔德史米特(Waldschmidt)教授、西克(Sieg)教授,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及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1937年,兼任哥廷根大学汉学系讲师。1941年,哥廷根大学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以后几年,继续用德文撰写数篇论文,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


在此期间遭遇第二次世界大战,大概是从1937年开始,德国逐渐实行食品配给制度,于是长期挨饿的日子来临了,八年之久都过着吃不饱的生活,渐渐的失去饱的感觉。


虽然物质生活匮乏,但在此期间收获了良师益友,为他的学术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故乡:北京



19301934年清华大学生活四年,专修方向是德文,正是如此,才有了后来去德国进修的机会。


1946年季羡林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季羡林回国后,着重研究史和中印文化关系史,发表了一系列富有学术创见的论文。解放后,继续担任北大东语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


除了当过一年的高中国文教员,在国外工作了几年之外,唯一的工作岗位就是北京大学,占了季老一生的一半还要多,北大的红楼、荷塘伴随了他大半人生。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先后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学术著作、散文随笔、翻译作品,不少记录在教科书中,成为世界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难以复制的艺术品。


欧阳小姐的随笔



情是故乡浓,月是故乡明。每个人都不只一个故乡,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在主动或无奈间离开家乡,来到异地求学、打拼、扎根,渐渐的和这个城市融为一体。三年、十年、一晃如烟,当初让自己迷惘、惆怅的地方有了自己的事业、朋友、家庭。

也许是我们更随遇而安了,工作在哪里,就在哪里安定下来,所到之处,都是故乡。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与现代人思维观念的变化同步。人们不再留恋旧有的东西,紧张而忙碌的现代生活让你只在意当下,没有时间怀旧。瞬间的怔忪与茫然会迅速被现实的琐事叫醒。日新月异的世界像飞速行驶的列车,我们被裹挟而去,甚至忘了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现在我们的生活状态多以“漂”为主,故乡就是我们出来闯世界的起点

如果亲人在,觉得就是家。当亲人一起迁徙时,故乡就不再是故乡了,就成了回不去的故土,成了一个“籍贯”,或者是建设在户口本上的一页虚无地址。


不知道下一个故乡会在哪里?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