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你还记得她吗?写《糖》的那个作家——棉棉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点击上方蓝色鲍磊二字关注公号 | 我只是记下心中感动之事


当代中国文学女作家,偏爱的有三人:庆山(安妮宝贝)、陈染,以及这篇文章的棉棉。


她的书不写农村、不写战争,更不粉饰现实,所以就没有小清新的风花雪月,没有矫情。她书写真实存在于一个人身体里面的“能量”与“性格”。


你,还记得她吗?






棉棉,当代文学类型创作不可或缺的一个作家

鲍磊 | 文




2006年冬,那时圆明园的单向街图书馆还健在,去听别人的讲座,背包里塞的确是她的《白色在白色之上》。封面是沉稳的蓝,她的头像被调成色块状,书名的字体也像冻结了一样,有一种下雪的幻觉。可能是契合那个寒冷季节的心境,随身携带那样一本书,陪伴着那个阶段的自己。后来知道我爱她文字的人给我找来那本玫瑰红封面的《熊猫》。书里有很多照片,用现在的话讲,很任性。忘记是这两本书的哪一本了,书的扉页上有一张她趴在沙滩,拿着一本书晒太阳的照片。就是感觉很对。正是因为这种对的感觉,才让我格外关注她。



第一次接触她的作品,2001年,也是在冬季。或许正因为冬季,才让我在这个时候格外想起她。想起一个人,一件事,特别像突然想听一首歌,或是喝一杯口感熟悉的咖啡。当年那本火得不能再火的《糖》,在书摊上看到盗版,丝毫没有犹豫就买下来,钻回到租住的小屋,一口气读完。掩卷,心里总觉得被什么东西牵绊住了。这可能是当时读到的最没有用到很多形容词完成的小说。陈述什么,表达什么,都很直接了当。可谓描写精准,行文衔接流畅。



“每个好孩子都有糖吃。”



这句话,从那年19岁起,就知道,将会是自己记忆中再也磨灭不了的。虽然我早已忘记故事的整个情节,但读它的那个感受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2003年,在老家的新华书店,买了她的《社交舞》。至今,购书的小票还一直夹在书里。那本书每篇文章的篇幅都不长,也就几百个字吧。如果没记错,全书分三章,分别是:我,爱,你们。CoCo、奇异果……这些不知是否真实存在于她生活中的人的名字,如此强烈吸引着我。其实哪里是什么名字,而是饱满的人物个性。那些人不是只具备一种“性格”的。不会不食人间烟火,更不会做很假大空只知一味“加油啊加油”类似于这种心理暗示般的活法与价值观。他们会忧伤、自闭,像孩子一样善良,容易相信,也因此更容易受伤;具有天生带来的对于这个现实社会的困惑,某种社交障碍,在自己的世界自成一统。





我一直觉得,书写以及音乐,甚至戏剧表演,必须为某一类人群“代言”。其实就是艺术创作“类型性”的问题。看她的书的人,一定跟“她”有一些类似。



她的创作,没有宏大叙事,也不会循规蹈理所当然按照小说的套路来写,所以没有通常小说文体的那种窠臼。读她的书,我的情绪会很自然地跟随波动。因为她直言,不造作,尤其把一些不能被摆在明面上的“疾病”很严肃而认真的探讨。但她没有刻意营造、渲染那些情绪的东西,因为她很少用形容词她的书不写农村、不写战争,更不粉饰现实,所以就没有小清新的风花雪月,没有矫情。她书写真实存在于一个人身体里面的“能量”与“性格”。直观来说,阅读她的感受,很像看一部美剧——剧中人物个性鲜明,甚至矛盾夸张。可能这一秒是一个很暴力的具有犯罪倾向的人,下一秒就是只会跟最亲爱的人讲出肉麻话的温顺恋人。这并不矛盾,并不冲突。她直接呈现了人的这种一体两面,甚至一体多面,或者仅仅是很真实而残酷的一体一面。



上大学时,文学课,老师说,以棉棉为代表的身体写作……我觉得中国文学的评论都好吓人。何为身体写作呢?文学不就是在用一个一个的字,组织、安排,很自然而然呈现一个其实连创作者本人也不知怎么就跃然于纸上的一连串脑中所思所想分泌物的凝结吗?



我眼中的棉棉,不一定是当代都市青年文化现象的代表,也并非专写某种小众亚文化,至于她具体归属于哪一类,我想这都不重要。在看过了千篇一律的小说按照固有的言语和节奏来推进,故事如此雷同而毫无新意的大背景中,她的小说那么独特而神奇的出现了。在我看来,这并不刺眼,也丝毫没有哗众取宠。这一定是老天的某种点选,派她来帮助某一类型的族群,用文字的形式,还原他们的世界。





真心希望,在本应充斥各种文本与类型文学的创作中,在中国当代文学中,能够包容像棉棉这样的作家。



依稀记得,2009年圣诞节前后,她的《声名狼藉》《糖》《于忧郁的明天升上天空》《你的黑夜,我的白天》出版。这应该是在我的记忆中,她的书鲜少的以常规渠道如此密集曝光于大众视野之下的一次集中出版。也正因此,我买全了那年的四本书,当做新年礼物,送给自己。



不可回避的说,文学创作都是关乎心灵的。同样是书写,它不同于写PPT,写工作报告,也不同于此刻我正在写的这些带有评论性的文字。虚虚实实,假假真真,真的只有当下那个正在创作的人才知晓。



现在真的不喜欢用“好”或者“坏”这样简单粗暴评断任何一部作品了。其实,能够打动自己的,甚至只能陪伴自己走过一个阶段的,那或许就是作品本身的意义吧。





棉棉,70后作家,永远不能被遗忘的一个人。



(2015-01-23 北京)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