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名师谈课堂教学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略论英语“温情课堂”的理论设计、操作要义与实施策略

江苏省特级教师  

南通市城北中学副校长  张蕾       

摘 要

单词“education”的读音“爱就开心”,揭示了教育的真谛——被爱围裹的教育才是开心的教育。英“温情课堂”是英语教学的变革性实践积累而成的教学主张。它以“温情”为课堂的情境氛围和情感特质,要求教师秉持温暖的教育情怀、提升和暖的文本温度、实施温润的教学工艺、开展温存的教育交往。它要讲求实践中的教学操作要义以及教学实施策略。

【关键词】温情课堂  理论设计  操作要义  实施策略

一、问题提出背景

必须承认,直至今日,我们还在遭受应试教育的困扰。长期以来,英语教学受到异化的教育的影响,步履维艰。:“中国的外语教学,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究其原因,不能不说和英语教学的异化有关。

简单梳理当下初中英语教学存在问题:

1.不少教师对教材的研读、学情的分析都处于粗疏的状态,往往不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既没有教师对教材文本的创造性解读,又不能采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呈现文本,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没有兴趣、没有激情、没有快乐、没有学习期待是可想而知的。

2.以为教师按照预设出劲讲授的课堂就是“高效”的课堂,无视课堂生成,把用于交际的富含生命力和生活气息的英语肢解成冷冰冰的、脱离情境的、只为应试而准备的孤立的单词、短语、知识点。这种课堂貌似“高效”但十分枯燥,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被扼杀,沦为学习的“低能儿”。这种课堂学生都是被灌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法被调动,无法达成成功的喜悦,也无益于形成集体荣誉感,进取心,以及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更无法养成学习策略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3.形式化地“改变”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知识状况,于是追求表面上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这种互动表面热闹非凡,但互动所围绕的问题没有深度,没有互动的必要,学生在互动之后,不会加深对某一疑难问题的理解或获取某种技巧。一句话,课堂上并不能开展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交往。

4.英语课堂中,最令人担忧的是情感缺失。课堂的众多要素中,人(师生)远远超过其他要素的总和。在课堂中师生组成学习共同体,以交往互动的方式进行学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不同于物与物之间的摩擦碰撞,不是物质性的能量交换,而是精神性的心灵接触,因此,情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共同体来说,成为交往互动的纽带和桥梁,是学习的粘合剂、动能和调节阀。另外,英语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不具备先天的母语依恋。对学生来说,英语的陌生感好比“外人”,英语文化的情感“植入”和英语的语言“植入”同样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英语的感情、对英语教学的感情、对学习英语的学生的感情,就显得尤为重要。

单词“education”的读音“爱就开心”,揭示了教育的真谛——被爱围裹的教育才是开心的教育。为此笔者试图以微薄但却切实的努力来改善课堂,为此提出构建英语“温情课堂”。

二、“温情课堂”的理论设计与阐释

温,《辞海》关于“温”的第一义项为“不冷不热”,温情,《新华字典》的解释为“温顺体贴”,《新东方字典》则为“温柔深情”。“温情课堂”语境中的“温情”,是一种教育的情感、教育的态度。和一般的“温情”比起来,“温情课堂”中,教师的“温情”带有对教育的爱、教育的期待、教育的关怀和教育的宽容。它是产生于教师对教育的本质的理解、对教育的深厚感情、对教育的异化现实的强烈不满以及对教育的理想境界的美好憧憬。因此,“温情课堂”语境中的“温情”,是一种教育的情感,教育的情怀。

结合多种辞书的解释,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对“温情课堂”的理论设计如下:“温情课堂”中的“温情”指教学主体(师生)共同创设的特定课堂氛围和运行于课堂的情感特质。教师秉持温暖的教育情怀,出于对学生的爱和责任,出于对教育的热情和使命,教师在课堂里向学生传递着温暖和中的情感态度,让学生产生惬意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亲近教师,亲近文本,亲近学科;教师创造性地解读和呈现教材文本,努力提升教材文本的“温度”,消解非母语语言材料的“陌生感”;教师的课堂教学工艺温顺和润,课堂教学的设计和调整都是为了学生、基于学生,因而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充满弹性,在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中,生成转变为资源,充满无限的可能性;在课堂里,人与文本、人与人之间,以对话代替灌输,以互动补充授受,交往实现在温存的课堂里。这样的课堂是学生认知和情感都能得到优化的课堂,是英语习得和人格提升双重愿景都得意实现的课堂,是努力追寻主体自由的课堂,同时,教师的事业生命也在这样的课堂里得到升华。

三、英语“温情课堂”的操作要义

 “温情课堂”最终是要落实到实际的教育操作中去的,每一项具体的操作都要有操作要义,所谓操作要义,即在实践操作中,对操作领域或操作对象以及操作程序提出规定性,明确该做些什么、在哪些方面做和怎么去做。

1.以学生言语生命的成长为旨归 

学习语言好像就是为了交流运用的,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但是真是这样吗?有这样一段话说得特别好:“把语言仅仅作为表达与交流的工具的观念已经是一种幼稚的想法了。学生不仅可以从语言中看到前人的生活方式,而且可以看到前人的生命历程,更重要的是,学生也在此中开始自己的生命历程。现存的被记载下来的语言是前人的存在方式,学生的语言学习过程则是开始创造自己存在的过程;那是语言获得的过程,也是新的生命获得的过程;是发展自己语言的过程,也是发展生命的过程。”[1]

学习语言,就是在触摸前人的生命律动,也是在经历自己的生命过程。语言就是生命,语言不仅记录生命,语言本身就是生命的表征。我的“温情课堂”英语教学指向学生的语言素养,还要拓展和丰富学生的言语生活,终至提升他们的言语生命。

2.以课堂为英语学习的主阵地

慕课(M0OC)与翻转课堂的出现似乎在颠覆时下课堂的理念与形态,然而至少现下的学校教学组织形态还没有出现根本性的革命。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态下,学科教学基本上都是在教室里进行的,是面对一个完整的建制班来组织教学的。课堂,还是目前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温情课堂”英语教学把变革性教学实践的重心放在课堂里。同时,我们对“课堂”的理解又不是狭隘的,教室内外,自然社会,都可以是“课堂”。

3.以温情为情境氛围和情感特质

“温情”,是“温情课堂”的核心概念。我们的每一堂课,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的;情境,就是学习心理场。在心理场里,各种“力”交织在一起,构成多向折射,其中“情感”是极为重要的一种“力”。“温情”,是这种情境中的标志性情感力,它是“温情课堂”的情境氛围,也是“温情课堂”的情感特质。“温情课堂”就是要让英语“有情”地进入学生心田。

4.以“个性化解读”为教师文本处理的创造

接受美学认为,文本意旨的最终实现,除了作者,也包括读者在内的共同创造。“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是教材的第一读者,是教材文本和学生之间的桥梁。教师怎么“教”,首先要考量教师怎么“读”。教师的文本个性化解读,不仅要对文本意蕴有独到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要考量如何把文本信息有效地递送给学习中的学生,还要考量文本信息的功能性转换,这种转换既要做到知识的正迁移,又要做到知识转换为能力。这样的工作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对知识进行教育化改造。

5.以对话为课堂互动与交往的模态

“温情课堂”提倡“开展温存的教育交往”,交往,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对话”。新课程要求教师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不能让教师霸占课堂的话语权。这体现了教育的民主性,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对话,不仅是教与学信息传输的形态,也是师生情感交织的通道,还是产生新的意义的过程。“温情课堂”中的对话,是平等的,是和融的,是互洽的。

6.以“弹性预设”和“调控生成”为教学工艺的“双轨”

我们以往的教学往往重视教而轻视学,教师对教学的掌控具有绝对的权威,一切都不能越教师预设的雷池,一旦有学生敢于挑战教师的权威,教师往往会硬生生地把学生的“生成”打压下去。“温情课堂”重视教师的教学预设,但是这种预设应该是富有弹性的,是预留了“生成”的空间和“生成”的机会的;“温情课堂”也重视教学过程中的“生成”,但不是让“生成”尤其是意外“生成”牵着鼻子走的,是对“生成”作出教师的必要调控,以让“生成”真正发挥其课程资源的积极作用。“弹性预设”和“调控生成”犹如火车行驶的两条轨道,双轨平行延伸,才能保证教学的“火车”安全平稳地行驶。

7.以“生活化活动”为英语学习的主样式

人类的学习本来是和生活完全融合的,学习的对象和工具都是来自于生活的直接经验。因此,人类的学习是不能够完全脱离生活情境的。“温情课堂”要让生活直接经验和书本间接经验发生融通,要让学生的学习生活化。英语课堂要让“具身学习”成为可能,所谓“具身学习”,就是说参与学习的是人的身心的全部,学习不只是大脑的活动,而是人的“全活动”,这种活动是和人的生活相一致的。“具身学习”是体认的学习,是“发展中的经验就是所谓思维” [2]的学习,是和生活的亲密接触的学习。总而言之,“温情课堂”要让学习在场、生活在场、活动在场。

8.以爱与关怀为教师的教育民主和教学大智慧

中国情境教育的创始人李吉林老师有一句名言:“爱会产生智慧,爱与智慧改变人生”。[3]对学生的爱、对教育的爱、对真理的爱、对生活的爱,在教师身上应该体现得特别充分。在教育交往中,爱,不仅仅表征着教育的民主,它还生成着教学的智慧。这种智慧,不是工具性的,而是文化性的;不是技术层面的,而是艺术层面甚至是哲学层面的;“温情课堂”把教师对学生的爱与关怀摆在最为重要的位置上,认为这是带有根本性的意义的。“温情”在这样的语境中,就是爱,就是悉心的关怀,就是“有德性的智慧”。

以上八点操作要义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统一在“温情课堂”的核心理念里,它们又相融相汇,相交相织,共同以“温情”为旗帜,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素养的教学大厦的建构中,发挥着支柱性的作用。

四、英语“温情课堂”的实施策略

策略是什么?策略是有计划的行动,是讲智慧的方法。“温情课堂”是在无数的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教育主张和教学变革,这里所讲的操作策略,是多少次“碰钉子”的反思和多少次成功发现的惊喜一并积淀的结果。

1.主体间角色互换策略

在“温情课堂”里,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主体”不是“各归各”的,不是说“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而是说教师和学生在学习上是共同体,都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他们发生着交往的关系,这就是“主体间性”。在这种交往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本来是有着身份区别的,教师侧重于教,学生侧重于学。在“温情课堂”里,师生之间的身份区别有时会发生“边界模糊”,教师会“变身”为学生,学生也可以走上讲台,“客串”教师角色。这种“角色互换”,还更多地表现在教师对学生学习设身处地的考虑。教师要更多地移位于学生立场,不是一味想着“我怎么教”,而是时刻想着“他们怎么学”。这一策略的核心意义就在于教师的教学理念的根本性变化:从“我主宰着教学”到“我为学生”再到“我就是学生”。

2.“情境创设”与“活动设计”的配合策略

学习的生活化,并非直接照搬生活,而是对生活进行“情境化”的设计。英语学习很早就有“情景教学”的范式,我们也一直在用。不过,以往的“情景教学”重教师的情景创设,轻学生的活动设计,如果教师的教学引导不得法,学生在学习中难以入境。“温情课堂”把情境创设和学生的活动配合起来,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来进行教学的情境活动设计。对学习活动的入境、展开、迁移等做通盘考虑。其实,这一切都是基于学生立场的,而不是固守教师立场。

3.“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整合策略

“正式学习”(Formal Learning)主要是指在学校的学历教育和参加工作后的继续教育,其显著特征是学习者明确意识到学习活动的“学习性”;而“非正式学习”(Informal Learning)则指在非正式学习时间和场所发生的,通过非教学性质的社会交往来传递和渗透知识,由学习者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的学习,主要指在日常生活中游玩、休闲、交友、聚会等活动中的习得知识,锤炼能力等非教学性学习。在非正式学习中,学习者恰恰并不意识到自己正在进行着学习,其学习心理特征表现为学习的“无意识”或“弱意识”。非正式学习是主动的、个性化的学习,从某种角度说,正式学习是“送、逼、命令”的学习,而非正式学习是“请、诱、吸引”的学习。[4]

“温情课堂”的教学工艺是温润有弹性的,非正式学习比起正式学习,其弹性空间更大,更能体现“无痕”、“随意”等暗示学习的优越性。“温情课堂”要求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整合作用,在正式的场域里非正式学习,老师学习任务的布置隐匿掉“学习”的显性指令,遮蔽正式学习的“意义”教化,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饶有兴趣地进行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的学习。这也是一种温润有弹性的教学。

4.个体学习与共同体学习的结合策略

这里说的个体学习和共同体学习的结合,是在新课程提倡合作学习的语境里讨论的。合作学习之风时下正在各地课堂里劲吹,合作学习,已经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热词”。可是,也有人发表了不同的意见,指出不少的“合作学习”、“互动交流”,只是“表面的热闹”,其实学习的效能并不高。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合作学习没有错,问题在于学生在学习中的合作是不是真实的,这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参与学习的所有个人,都产生投入学习的愿望,都有学习行为的身份认同,都“不拿自己当外人”,都在特定学习情境中产生跃跃欲试的兴奋感。因此,合作学习要以学生的个体学习为基础。“温情课堂”主张学习中的个人和集体融为一体,每个人都能独立思考,同时每个人都能和其他人分享、争辩、研讨。要使“合作”真正发生,需要做到:第一,学习者都处于思维“跃动”的状态;第二,引入合作学习的话题或问题是恰当的(太简单,不屑讨论;太繁难,无法讨论);第三,教师能运用教育机智随时调控合作学习的意外生成。

5.教学性接触与非教学性接触的统合策略

教学性接触只是教师与学生接触的一个方面,教师与学生的接触还有非教学性接触。就教学性接触而言,也并不是只在知识的传授上才发生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教学性接触是师生心灵的互动,是情感和认知交织融合的过程。而在教师与学生的非教学性接触中,教师可以在思想上、生活上、兴趣爱好上全面关心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仿佛就是学生中的一员,是他们亲密的伙伴。这种非教学性接触,往往比教学性接触更能触摸到学生的脉搏,走进学生的心灵。非教学性接触可以发生在课堂里,更多的是发生在课堂外,还可以发生在学生的家庭空间。

6.学习的意志强化与审美吸引的融合策略

态度决定一切。这句话是一切学习、生活、工作的成功法门。《2011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态度,是意志的外显。《标准》还指出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5]英语学习如有态度来决定,那么这种学习就有持久性,就不需要特别新异的刺激便能生成并维持。

“温情课堂”除了强调学生学习的意志强化,也注重学生学习的审美吸引。

来自于文本材料的客观吸引是一种诉诸感性的审美驱动力,来自教师“美的教学”更是一种主观吸引的审美驱动力。当学生对于学习产生了一种审美态度时,他们是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就能轻而易举地形成学习欲望的。这样的学习是和融温暖的。

“温情课堂”的操作策略对于教师来说,不只是方法层面的要求,而是需要教师运用智慧、投入情感,情感和智慧不是分离的,而是相依相生的,智慧来自于情感,情感因智慧而更显温润和温暖。

“温情课堂”是在对异化教育的强烈不满中、在关注人的本质中,经过教育实践的探索和反思,出于一线教师寻找真正的教育期盼而提出的教学与教育课题;“温情课堂”成长于一线教师课堂教学的甘苦体验,她拥有自己的学科背景,是为了寻找本学科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力图在实践和反思的历练中寻找到具有个性的教师变革性实践的探索方向。

 

参考文献:

[1]张楚廷.2006.教育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

[2]杜威著,王承绪译.2001.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

[3]李吉林.2003.我,长大的儿童[J].人民教育.

[4]张蕾.2014.在正式的场域里“非正式”学习[J].现代中小学教育.

[5].201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