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第四讲·第三部分 l 诗词的押韵之《中华新韵》之辩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第四讲 诗词的押韵

第三部分 《中华新韵》之辩

两个《中华新韵》

民国版

1941年版本。,共列出十八个韵。

共和国版

2005年版本。由中华诗词学会于2005年5月颁布,共分十四韵。

共和国版《中华新韵》概况及作者

《中华新韵(十四韵)》的初稿发表于2004年第6期《中华诗词》杂志,由赵京战执笔,当时署名“中华诗词编辑部。”2005年5月正式颁布《中华新韵(十四韵)简表》。

 

赵京战,笔名苇可,河北安平人,1966年入伍,空军功勋飞行员,副师职,大校军衔(已退休)。现任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杂志常务副主编。


中华诗词学会《21世纪初期中华诗词发展纲要》指出:“为促进声韵改革和推行新声韵,很有必要组织学者、专家尽快编出新韵书。新韵可先出简本,以应急需,然后在简本试行的基础上再出繁本。”据此,《中华诗词》编辑部组织力量,对去年公布的两种简表以及诗词界传用的几种简表,进行了分析、研究、比较和归纳,征求了一些诗词作者的意见,经过集体讨论,整理出了《中华新韵(十四韵)简表》(以下简称《简表》)。


下面,对于这个简表制定时所考虑、所参照、所依据的几个原则性的问题,向读者做一简要的说明。


韵部划分依据——普通话


韵部划分以普通话为读音的依据,以《新华字典》的注音为读音的依据,将汉语拼音的35个韵母,划分为14个韵部:麻波皆开微豪尤,寒文唐庚齐支姑。为了便于记忆,可用两句七言韵语来代表14个韵部:中华诗国开新岁,又谱江涛写玉篇。


韵部划分标准——同身同韵


韵部划分用《汉语拼音》注音,韵母可分为韵头、韵腹、韵尾三个部分。


韵母开头的部分i、u、ü,称为韵头;韵头后面的元音部分是韵母发音的主部,如ua中的a、ei中的e、iou中的o,称为韵腹;韵腹后面的辅音部分,即n、ng,称为韵尾。韵腹和韵尾全称韵身。


有的韵母没有韵头,只有韵身。有的韵母没有韵尾,韵腹即是韵身。显然,韵身相同的字,发音取同一收势,读起来是和谐统一的,因而是押韵的。


所谓“同身同韵”,即是将韵身相同的字,归于同一韵部。这样就使音韵划分有了明确的可操作的标准和尺度,从而使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考虑到汉语拼音使用英文字母时的具体情况,在判定“同身”时,对个别具体情况有所调整。


用《注音字母》注音,韵头称为介母,没有韵尾,韵母即是韵身。韵母相同,自然同韵,同身等韵就更是理所当然的了。


平仄区分原则——只分平仄,不辨入声


每个韵部中发音为阴平、阳平的字,即为平声字;发音为上声、去声的字,即为仄声字。不再区分入声字。这样,每个韵部实际上自然分成了平声、仄声两个部分。用入声韵的词牌,用新韵时改用仄声。为了同时使用《平水韵》时更加方便,在每个韵部的后面标出该韵部平声字中所含的原入声字。仄声部分中的原入声字不再标出。


多音字归属——音随意定,韵依音归


对于多音字,根据其不同的读音,分别归属于相应的韵部。在使用时,根据该字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确定其读音,从而确定其所属韵部及其平仄划分。


与旧韵书关系——倡今知古,双轨并行;今不妨古,宽不碍严。


创作旧体诗,提倡使用新韵,但不反对使用旧韵,如《平水韵》。但在同一首诗中,对于新旧韵的不同部分不得混用。为了便于读者欣赏、便于编者审稿,使用新韵的诗作,一般应加以注明。


一般说来,新韵比旧韵要简单、宽泛,且容量大,这对于繁荣诗词创作应该是有促进作用的。但这并不妨碍继续使用旧韵,这就是“今不妨古”的原则。而且,即使使用新韵,也可以使用比《中华新韵》更严、更细的韵目,这就是“宽不碍严”的原则。


声韵改革是一件大事,不是一蹴而就的。《简表》并不是十全十美的,通过一个阶段的试行,还要进行修订和完善。希望这个《简表》能够对广大诗词作者和爱好者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希望诗坛能够涌现出一大批使用新声韵的好诗,这是我们公布这个简表的根本目的。

《中华新韵(十四韵)》的争议及答辩

随着诗韵改革的文章大量发表,各种新韵书、韵表相继出台,在旧体诗坛引起了波澜。欢呼称赞者有之,批驳探讨者有之,忧愁焦虑者有之,有人也提出了一些疑问。


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有些同志对中华诗词学会提出的“倡今知古,双轨并行”的方针未能全面理解和把握,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疑问和按比。本文拟就常见的几个主要问题,做一简要的解释,以期有利于诗的改革的顺利进行。


问题一 怎么能取消《平水韵》呢?


诗韵改革不是要取消《平水韵》。学会方针中“知古”的“古”字就是指的《平水韵》。“双轨”中的一轨,就是指的《平水韵》。诗韵改革是要“允用新韵”,提倡新韵,由“单轨”变为“双轨”。千万不要一谈诗韵改革,便以为要取消《平水韵》。


问题二 《平水韵》已是历史定论,怎么能用今韵去补充、修改平水韵呢?


诗韵改革也不是要改《平水韵》,而是要改只准用《平水韵》的“单轨制”,建立新韵,“双轨并行”。至于《平水韵》本身有无需要修订完善之处,那是另一个问题,不属于诗韵改革的范畴。


问题三 不学《平水韵》,不懂入声字,怎么能读懂古诗呢?


诗韵改革不是要“改掉”《平水韵》,更不是要让大家用今韵去读古诗,而是要建立以普通话为基准的新声韵系统。“知古”就是要学习《平水韵》,懂得入声字。不但如此,为继承古典诗词的传统,还要精研《平水韵》,精通入声字。所谓“倡古知今(此处《中华诗词》编辑部原文如此,推究通篇可知应为倡今知古——冶超编校),双轨并行”,就是这个意思。

问题四 既然双轨并行,古韵有《平水韵》,今韵有《新华字典》《诗韵新编》,已经够用,还编什么新韵书呢?


《新华字典》是字典,不是韵书。它按拉丁字母的顺序编排,因而基本上是按声母编排,而不是按韵母编排的。《新华字典》只解决读音问题,不解决韵部问题,因此,它起不了韵书的作用。用它作为韵书使用,显然不合适。《诗韵新编》对韵部的划分仍有需要完善之处,而且通押近于《十三辙》,与韵部划分交错,使用多有不便。


问题五 不依《平水韵》,算什么旧体诗呢?


旧体诗的标志并不仅仅是韵,而是体式,风格、神韵等诸多方面。韵仅仅是其中一个形式因素,而且不是决定因素。《平水韵》,是以宋音为依据划分的。时过“音”迁,代有新韵,这是历史的必然规律。其实,古和今是相对的,《平水韵》对于宋以前的古音来说,也是“今韵”;与《诗经》《楚辞》,相去甚远;即于唐韵,亦多异处。难道宋以前的诗词,就不算旧体诗了么?


问题六 新的韵书,必须划分入声韵部?


新韵必须以普通话为依据。普通话里已没有了入声字,怎么能出现入声韵部呢?


问题七 很多地方方言中还有大量入声读音,入声也应算今声,理当入今韵?


方言不能作为国家、民族的代表语言。即如《平水韵》,也是以当时流行最普遍的“官话”为依据,并未囊括当时所有的方言。如按方言划韵,就不可能有全国统一的韵书,这既有悖于国家大政方针,也有悖于广大诗词作者读者的愿望,是任何国家任何民族所不能采取的。


总之,以普通话为基础,以《新华字典》的注音为依据,以“同身同韵”为划分标准,制定新的《中华新韵典》,与《平水韵》双轨并行,同时作为诗坛的正式韵书,此乃诗韵改革的基本任务。

亭月说


我记得我在微信群讲这一课时说过一个感受,那就是从中华诗词学会的答辩中可以感受到《中华新韵(十四韵)》的颁布者对于《中华新韵(十四韵)》都透着满满的不自信。有同学深以为然。


《平水韵》之顽强与《中华新韵》之不自信,可以映射出现代诗坛对于诗词的态度基本上停留在这样一个层面:那是古代的玩意儿。


民国政府于1941年颁布《中华新韵》,1941年是什么概念?日本侵略正起劲的时候,整个国家处于战争状态,大师们“新文化运动”也已有时日,政府出面来颁布这样一个供人“吟诗填词”的官韵,我认为是很了不起的行为。可见,民国对于诗词的重视比之现在的我们,有过之而无不及,那份文化底蕴还在。


自古以来,有官韵,也有学者整理的韵书,影响都很大。1949年之后,我们对汉字做过两次大手术,也就是两次的汉字简化。两次大手术不可能只改变字形,肯定也会涉及声、韵、调,那么民国政府的《中华新韵》必然不再“新”,由诗词学会重新颁布《中华新韵(十四韵)》,应该说合情合理。虽然由于诗词在文学的地位边缘化,中华诗词学会在文化界也处在一个不尴不尬的地位,虽然中华诗词学会与全国各省、市、县的诗词协会并无上下级的隶属关系,但是由中华诗词学会来做这项工作,也不能说不权威。


《中华新韵(十四韵)》之所以引起轩然大波,根本原因还是现代对这些“古代的玩意儿”没有足够的重视。一朝韵书,不应该仅仅是诗词界的事,也不应该仅仅是诗坛的事,它应该是整个文学界的事,甚至应该是整个文化界的事。


诗词被边缘化的背后,是我们对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态度。这种认知和态度,至今还是模糊的混乱的。五千年中华史,无论是战乱还是大一统时期,我们在文化上都是处在世界领先的优势地位。近代以来,,更是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的全面落后的阵痛,这种阵痛导致了“民族自卑”。


近年来,国家呼吁要增强“文化自信”,于是有意无意地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诗词在各大电视节目中也火了一把。但这远远不够,而且有把诗词泛综艺化、泛娱乐化的倾向。总之,我们渴望“文化自信”,但我们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自信方式”。


我前面讲过,“三入”的问题不解决,诗词的地位就永远边缘化,诗词的地位边缘化,振兴中华传统文化就不彻底,有羁绊。因为诗词里的学问,远不止语言、文学,更有修身、家国。


诗言志,所言之志,非真不能成诗。从某意义上说,正是我们抛弃了诗词,也抛弃了传统的士大夫的文人精神。文人(或者说知识分子)没了精神,并且沦为了各种权利和经济组织的帮凶,各种“专家”唯利是图,民众精神世界的三氯氰胺事件早就破坏了人对文化人的信任,甚至激发了某种“逢权威必反”的文化病。这也是为什么中华诗词学会徒有权威之名,而无权威之实,无法做到一呼百应,成为诗坛的真正领袖的原因之一。


我们说诗词在文坛处于边缘化地位,如今这个边缘聚集着数十万之众,老中青大有人在,诗词的魅力是永恒的,不独对老人有吸引力。数十万之众的诗词爱好者,大有尾大不掉之势,却丝毫不能改变人们对诗词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认识,何也?因为诗词创作的形式之难,导致太多人掉进了格律的陷阱,海量的作品只是符合格律的词语组合,毫无诗意,却也只因为符合了诗词的格律,不得不给予其“诗”的身份。


河北乃燕赵慷慨之地,诗词之风日盛。在燕赵大地有两个诗词组织,一个是杨海钱老师主持的中华诗词研习所河北创作中心,以老年人居多,一个是张雷兄创建的燕赵青春诗社,最大的特点就是只接受80后及以后的社员,这件事就我现在来看,其意义十分重大。千千万万的青年人应该加入到诗词的队伍中来,并且应该有自己的组织,以防止诗词界的断层。这里,提到这两个诗词组织,一方面是因为我对河北诗词界的情况相对比较了解,更主要的原因是他们都提出了一个对于诗词创作非常重要的口号,燕赵青春诗社说“拒绝晦涩”,河北创作中心说“拒绝庸俗”。“拒绝晦涩”是就表达而言,晦涩已经成为诗坛的大病,不独诗词界,新诗流毒更甚,我们要读懂古代那些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要远比读懂现在有些人写的新诗,容易得多。有时候古人写的诗,要远比他们写的文章易读。我记得我在高中的时候我们语文老师特别欣赏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接着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太直白,没什么意思。我也喜欢顾城的《一代人》,但我当时和现在都不能同意我的老师对《赠汪伦》的看法。论韵味,诗词的名篇更多。


但拒绝晦涩的同时,也要注意通俗不等于庸俗。所以“拒绝庸俗”是就内容而言,非饱读诗书修身养性成贤成圣不能做到。姑且不谈也罢。


拒绝晦涩,读者从没有抛弃诗歌,诗歌不应该走向自绝于读者的晦涩之路。


总之,期盼相关部门和广大作者一起努力,推动诗词的“三入”——入奖入教入史,在广阔无边的文坛给诗词一个堂堂正正的位置,让它和散文、小说等文学形式一起并驾齐驱、有序发展。

创作实践的经验之谈

1、古今兼顾 
为了规避新旧韵之争的气焰,我在诗词创作实践中往往在依古韵时同时考虑当今的读音来组韵。如写一首诗拈十灰中的“梅”韵,其它韵字则可选择与梅发音近似的字来做韵脚,如“催、回、陪、雷”等;若是拈了“开”韵,则可选择“台、来、才、埃”等做韵脚。好处是既符合新韵也符合旧韵,弊端是韵的选择性更窄,加大了作诗的难度。

2、白脚音调

为了体现铿锵顿挫的抑扬感,白脚音调可在上、去、入声中错开使用。现代读音没了入声,也应尽量注意上、去的变化使用。

再努力一把,大概就算个诗人了


勾搭舍主 | 围观讲学


欢迎投稿

siwenshushe@163.com

一个您关注就后悔的微刊——后悔关注晚了!


感谢浏览 · 本文结束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