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佳文欣赏】人的力量在心上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点击上方“北京考试报”免费订阅!


 

  40年前的1977年,

中断11年的高考恢复了。

11届考生共570万人走进考场,

参加高考。


虽然当年的录取率不到5%,

但这通过上大学改变命运的希望之火点燃了无数人的心头渴望。

参加高考、上大学,

成了许许多多人的梦想。


40年如白驹过隙,

全国已有千千万万青年学子报考高考,

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圆了大学梦。


难忘的高考那天,

难忘的高考故事,

难忘的高考记忆……

许许多多有关高考的“忆往昔”,

都是人们记忆中的明珠,

无论隔了多长时间,

都会闪闪发光,

温暖心田。


◆ ◆ ◆ ◆


为了纪念恢复高考

带给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巨变,

本报举办“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征文活动,

欢迎读者踊跃来稿。

◆ ◆ ◆ ◆



于树泉 ——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教师,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国培计划”专家,。在人大附中带初中毕业班一届,出中考状元1人,作文满分多人;带高中毕业班八届,出文理高考状元4人,作文满分多人,高考语文校平均分连续8年位居全市之冠。有“首都名师”“金牌教师”“状元之师”之誉。

 

  致力于名著阅读和作文教学,曾在央视节目中点评高考作文,在北京市名著阅读现场会上作《读书比什么都重要》和《语文教育的灵魂》的主题报告。《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和人民大学中文核心期刊先后刊登,新华网、中国教育新闻网等媒体纷纷报道。语文课程改革优秀科研成果分获海淀和北京市一、二等奖。


  著有《我的教学育人探索》《人大附中高考作文取胜之道》《人大附中中考作文取胜之道》《走进名著——人大附中学生这样读书》等8部作品。



1977—1978 高考回眸


  50年前的1966年,在一所县城中学的平房教室里,作为“老三届”中最小一届的学生,我只读了七八个月的初一,。


  40年前的1977年,,迎来了中断11年的首次高考。一切变得太快,快得让人觉得仿佛在做梦。



  要恢复高考了!然而这漫漫十年,自己的日子和学生生活相去十万八千里。


  当年,我一到村里,就投入到繁重的农业劳动中去。初春,在丈把深的大渠中挥汗挖泥,钢锨磨损一把把;盛夏,挑着一百四五十斤的荆蒿,翻山过河,一天往返几十公里抢压绿肥;秋收,真正让人懂得了“三春不赶一秋忙”的含义:天不亮就下地劳动叫“早战”,满天繁星了还没收工叫“晚战”,突然接到霜冻来临的消息,半夜三更举着灯笼火把去抢秋叫“夜战”,所谓“早战黎明晚战星,深夜抢秋挑灯笼”。到了深秋,要攀上被称为“天梯”的陡峭山崖,在密不透风的山林中砍伐“羊柴”,然后用牛皮绳把“羊柴”刹紧,把一捆捆上千斤的柴卷从陡急的山崖上呼啸放下。初冬,喝几口烈酒,跳进齐腰深的漂着浮冰的伊逊河抢搭土桥。当一切农活结束的深冬,轰轰烈烈的农田基本建设开始了。有时,我还在腰上拴根粗粗的绳子,从山顶垂到半山崖抡锤打眼放炮,崩石筑坝。从春种夏锄,到秋收冬藏,四季的农活无论轻重巧拙,都由不懂到懂,而且驾轻就熟了。


  但是,仅有的小学毕业学历,几个月的初一基础,长达十年的农民生涯——凭着这样的“资本”,能去参加高考吗?即便参加了高考,能在积压了11年的人潮汹涌的考生中胜出吗?




  是不是去报名应考,我心里矛盾重重,进退两难,过往的读书生活一幕幕浮现眼前。


  从1967年到1977年,我在农村苦苦拼打了十年。在严峻的生活考验面前,高小和几个月的初一生活读过的《红岩》《红旗谱》《林海雪原》《青春之歌》《欧阳海之歌》等源源不断地提供精神营养,让身处逆境的我对生活依然充满理想和激情。秋瑾、谭嗣同、、、、、奥斯特洛夫斯基等中外名人,给了我诸多的人生教诲。,、革命回忆录《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及《胡志明诗选》、《鲁迅传》中的许多话语——“青年人没有难字的字典,惟知跃进,惟知雄飞”();“一个人要坚强,要勇敢,要学树木与风雪作斗争,生根结实,不要学花草,;“米被舂时很痛苦,即舂之后白如棉。人生在世也这样,困难是你玉成天”(胡志明);“我愿做高山岩石之松,不愿做湖岸河旁之柳;我愿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自己,,给自己不甘颓废、奋发向上的力量。




  想到这些,我鼓起勇气,踏进了公社秘书的办公室,去报名参加高考。


  公社秘书问我什么学历,当听我说出“小学”两个字时,秘书笑了。他指了指桌子上摊开的《招生简章》说:“报名要求高中学历,你不符合条件。”

  我顺着秘书的手指瞄了一眼,发现《招生简章》上果真写着“具有高中毕业学历”几个字,可紧跟着还有“和具有同等学力者”几个字。我一下子像抓住了救命稻草,对秘书说道:“后一个‘学力’是‘能力’的‘力’。我虽然没有高中学历,但如果具有与高中毕业生同等的能力,不是也可以报考吗?”

  听了我的辩解,秘书半信半疑,犹犹豫豫地给我出具了参加高考的证明。




  于是,1977年的12月15日、16日两天,我踏着没踝深的积雪,每天往返10公里,到红旗区考点,参加了当年的高考。


  考前4科时,我感觉答得还可以。可是,数学只学过百分数和一元一次方程的我,面对最后一场数学考试,便一无所知,最后只好交了白卷。

  交卷铃声一响,我在手上匆匆记了“lg”两个字母走出考场。


  考场外,寒风凛冽,积雪满地。但依然挡不住考生三五成群地凑在一起对答案的热情。

  我凑过去,伸出手,指指记在上面的“lg”问道:“‘lg’(勒歌)是啥呀?”

  有人告诉我:“‘lg’(勒歌)是‘lg’(烙个)。”

  我又问:“‘lg’(烙个)是啥呀?”

  有人告诉我:“‘lg’(烙个)是对数。”

  我又问:“对数是啥呀?”

  这时,我遭到了白眼:“连对数都不知道,你上过学吗?”

  ……




  就这样,1977年高考我名落孙山。

  但是,我没有放弃,决心迎战1978年高考,用努力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1977年和1978年两次高考之间只隔半年。我利用后3个月,把初中、高中8本数学教材上的定理、定义、公式全部背下来,把每一道例题、每一道习题全部认真地演算一遍,又走进1978年的高考考场。很意外的是,在全县300多文科考生中,仅有3人本科上线,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个。更意外的是,仅用3个月时间突击学完初、高中全部数学课程的我,在3个本科上线考生中,高考数学成绩居然名列第二。


  可以说,是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和追求理想的决绝坚执,给了我冲刺高考的勇气。而这种勇气,说到底,是来自小学和初一宝贵的读书生活。是读书使我的童蒙得到开启,视野得以拓展,精神得到引领,性情得到陶冶,心智得到提升,最终“异想天开天竟开”。




  至今回首40年前考学的那奋力一跃,仍觉得不可思议。这一跃,让自己从偏远的农村迈进了大学校园,从10年的农民变成了学生,从小学学历跨过整个中学阶段进入高校去攻读高等学历。巨大的力量来自哪里?我觉得,最为重要的,是高小和初一阶段有幸接触了一些好书,让我走进一些古今名人的精神世界,从中汲取了营养,强健了精神,锻造了品格。


  生活告诉我,无论何时何地,精神力量永远是一笔至为宝贵的财富,因为“人的力量在心上”。




“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征文启事


征文要求如下:

1. 来稿者为恢复高考制度后参加过高考者。

2. 文章为第一人称自述文。文章讲述真故事,抒发真情感,有细节描写,能感动人心。

3. 篇幅在3000字之内。

4. 来稿文章写明作者姓名、单位、手机号码等联系方式。请随稿提供1至2张近期照片,并附个人简介,300字内即可,可写个人经历、著作等。

5. 征稿即日开始,2017年12月31日止。来稿择优刊登。


来稿请寄:E-mail:

ylandly@163.com 或 zongbianshi@bjeea.cn

报社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A座 北京考试报社总编室收(100083




微信编辑:宋迪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