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合阳文学:当踅面遇到页面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余尚年幼时,能在乡间的庙会吃一碗xue面,就觉得这是比过年还要高兴的事了,也记得那时候卖xue面的招牌净一色的写着“合阳页面”或“正宗页面”,大人们都说那页字便念xue,xue面是合阳最有名的传统小吃。

等我上学了,也就认识了页字,我便知道页其实并不读xue音,这是老师告诉我的,也是《新华字典》告诉我的,以至于我对页字迷惑过,我不明白那些卖xue面的人们为什么都在用这个页的错音字。

上世纪九十年代,突然发现合阳一些卖xue面的招牌在悄悄地变化着,有人写出了“旋面”也有人写出了“踅面”。但要是走到合阳周边的澄城、韩城、或者大荔县,他们的招牌却依然挂的是“合阳页面”。我笑他们不与时俱进,作为xue面的娘家人,还指教过他们把xue字写错了,但人家回答说这是老辈人留下,一直就写页字的呀,改字还要换牌子,再说,页面大家一看都知道这是个啥东西,根本就不需要解释,改名换姓反倒是多此一举。所以,至今合阳周边地区个别卖xue面的铺子还仍然保留着“合阳页面”的招牌。

因为爱吃,所以关注。页和踅也确实迷糊了人,只要发现有关xue面的文字,我就立刻就来了兴趣。但遗憾的是,大多都是些美丽的传说,无典无据,甚至扯得很远很远,而且非得拉上个历史名人儿,读起来似乎有凭有据,但这些,我并不足以为信。

曾经想《合阳县志》才是最有力的凭证,但翻出查阅,依然一无所获。我见过的三部县志中,其中最早的是清代孙酉峰所编撰的《合阳县全志》,该志对合阳xue面并无任何的记载。第二部志是合阳县人民政府县志办于一九九六年修订的《合阳县志》,里边算是有了合阳xue面的痕迹,它出现在第二十三篇的方言饮食部分,曰:“旋面(xue mian)--合阳特有的用稀面糊在鏊上旋转摊制而成的一种面条。”此时,把xue面写成“旋”字,但它的读音却注明为xue。再一个就是2014年修订的最新版1991--2005《合阳县志》,增加了合阳传统小吃这一部分,其中首位就推出我县闻名遐迩的“坊镇踅面”,并把xue面的历史追溯至公元前204年,虽然在用词上强调了“相传”二字,但同一小吃,此次却被更名为“踅面”。

两部史志的变化,就让人百思不解,也愈发地坚定了我对xue面的xue字的那种追根朔源的纠结。

首先,我认为读音正确,不论是以前写的“页”还是后来的“旋”和“踅”都是xue字发音,这本无可厚非的。纵观合阳乃至整个关中道发xue音的物件或事情还真不少。比如:“地xue头”、“一脸的xue肉”、“xue踢顺蹩”、“xue木”、婴儿的襁褓称“xue子”、摊饼的工具叫“xue子”等等。这样列举一下,不难看出一个规律,合阳人说“xue”其实就是一个方向的意思,xue即就是横的意思。与xue相对的词为顺,如同于书面语的横和竖,于是我就这样解释:

合阳位于黄河流域,传承着卓越的农耕文化,即便是黄土高原的沟壑间,先辈们耕田习惯于矩形的田地劳作,站于田地头,把长远通头的一面叫做“顺地儿”,则把地宽,也就是两头称为“xue”,如地xue头;还有合阳骂人话“看你一脸的xue肉”,xue肉也就是蛮混不讲理的横脸色肉,总之也是不顺眼的说法;要是这样,当然就不难解释xue踢顺蹩了;“xue木”,这是一句源自戏剧行当的俗语,现在的人称打击乐敲梆子,但过去的老艺人则称为武场面顶xue木。梆子,为两节硬枣木,需左右手持,做横竖(xue顺)十字交错状才能敲击响亮。再说两个“xue子”,一个是裹娃的“xue子”,就是一块宽大的布,顺着小小婴孩的身体通身垂下,然后利用布宽,左右叠合裹严实,只为大人抱孩子外出挡风保暖御寒的用处;还有一个就是摊面的“xue子”。在合阳,不论摊xue面还是摊煎饼,都离不开“xue子”,所以,做xue面的必备工具就是xue子,是用一块巴掌大的梯形或三角形的薄木板儿做成,于小头部分钉个木把儿,便于手持操作;为什么叫“xue子”,我是这样理解的,因为摊饼子的大铁鏊都是中间则高两边低,要把和好的面糊倒在铁鏊上,面糊必然会顺势向铁鏊的周边低处流去,此时持一把“xue子”,迅速在鏊上转圆拨匀称,鏊下的文火烘烤,稀面糊就凝固成了圆圆的饼状,所以,这个“xue子”也是为了改变方向的意思。

我们要佩服老祖宗们在饮食的词汇中确实彰显着文明,不论是大饭店的珍馐还是市井间的小吃,都有着好听的说词。

首先食用的东西多则加食字旁。如:馒头、馄饨、饸饹、饼子、馅子等;也有的用动词,如:扯面、捻捻、揪面片等;又比论形状,如菜鱼鱼、猴耳朵、萝卜疙瘩等。还有,锅盔馍和水面biang biang,,锅盔馍就是用铁锅烙出来的,于是突出了一个“锅”字;那水面biangbiang是把小面块浸在水盆中,手伸进水中把小面团贴着盆边一抹,就成了水面宽biangbiang,于是又突出了水字;于是我就想,合阳人称“xue 面”,主要的原因则是为突出做此面的工具--“xue子”,这是其一;其二,过去卖完一个饼子(俗称一刀面)后,才再切下一张的饼子,那切饼子的案板也很特殊,一巴掌宽,不足二尺长,不用时就放在xue面的木箱子里,等切面时再拿出来。卖面人坐在木箱边,案板一头担在木箱上,一头担在大腿面上,横着切,所以也算的是xue着操作。摊面用xue子,切面也xue着切,加上特别的荞面制作,故此,合阳人就称呼为xue面,也就是世代相传的“页面”。

到底xue面该怎么写,我也谈几点看法。

Xue面写成页面,肯定是正确的,只是此时页便读xue音也。现在人们考究xue面,往往会提起清代的合阳人编撰的一本《土音杂字》,关于踅字的标注用了古语发音“页(xue)”的解释,所以,页就是xue音,原本是古语的发音。正如上和下、左和右,如果页为古音xue,那给依据会意字的造字方式,给页字左侧加三竖便为顺。我想,即就是在那本我未曾谋面的《土音杂字》中,这样的解释也说得过去吧!

页读xue,在地名中也有例证。陕西省富平县华朱乡还有个叫页坡的村子。前阵子我路过那里,发现村名,信口读出“xue坡”,让那位与我同行的当地朋友吃惊不小,他告诉我说,外地的人皆称ye坡,就是当地人也有读错的,没想到我会念出xue坡。解放前这个村子原本叫页家坡,是因为村里有一个大财主本姓页,由于战乱,这户可怜而且非常罕稀的页姓财东家便也乏嗣无后了,村名也就弃家字直接叫了页坡。同样,在商洛市商南县,也有个页山镇,不念ye山就念xue山;我想,既然他们也把页念xue,那就说明《土音杂字》里标注踅为页的读音是正确的,进一步说xue就是页字的古语发音,合阳人写xue面为页面更是无可厚非。

既然学者们认为合阳的页面始于汉,为韩信大将军夏阳屯军渡河所创,那就说明,xue面用铁鏊烙制、使用xue子摊饼的做法在那个时代已经完全成熟了。既然有着两千多年的饮食文化,但遗憾清代以前的典籍并无任何的记载,所以我们也就体会不到它曾经的辉煌,可也不至于仅间隔二十年间合阳县政府两次修订《合阳县志》时,把合阳xue面的写法就更变了两次。如若说是两千年的xue面史,这样的随意更改又何以能令人信服!

页面也罢、旋面也罢、还是踅面也罢,其实就是同一碗饭。页有页的历史,旋有旋的做法,当然踅也有踅的意义,我这里则不敢故弄玄虚,但我认为,写为“页”字更为尊重历史事实和民俗风情。其实,越是有争议,就越说明它有特色、有价值、有生命力、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里边。我希望对于xue面的辩论能让我们这被称为“中国最古老的方便面”更加的发扬光大!

来一碗xue面,愿和大家共同品味合阳饮食文化的历史与文明!

本文来源于王牌老贼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