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大家】论读《说文段注》 王力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为什么要选《说文段注》给大家读呢? 为什么不单读《说文解字》? 因为《说文》太简单了, 而且不容易读懂, 。《说文段注》我们一向认为是很好的著作, 念《说文》必须同时念《段注》。清代语言学者最有名的是段、王,二人是好朋友, 段写《说文注》, 王写《广雅疏证》, 都是很好的书, 把古书加以注解、发挥, 所以我们读《说文解字》同时要读段注。下边讲几点应注意的地方:


第一点, 注意段所讲的《说文》凡例。许慎自己没定凡例,那时也不兴写凡例。段在注里边给他讲凡例。比方说, 《说文》头一个字是“一”, 段说“一” 在六书中属指事, “弌” 是古文,他就解释什么叫古文。“元” 字下说“从一兀声”, 这是形声字。“天” 字下说“天, 颠也”, 段说是转注, 说转注不大妥当。不过他下边解释了很多转注, 如: “元, 始也。” “考, 老也。” 可以互相转注。但是“天, 颠也”, 不能倒过来说“颠, 天也”,什么道理呢? “考, 老” 今天说起来是形容词, 讲抽象东西, 不那么具体, 所以能转注。但“天, 颠” 就不同了, 它们是两样具体的东西, 不能转注。段常在头一卷的注解中讲凡例, 如“丕” 字下。还在《说文序》的注解中也讲了不少凡例, 这些都须要特别注意。在这一点上, 可以说是他在读懂了《说文》以后教别人怎样读。


说文解字(大字本)(全二册)             

[汉]许慎 撰  [宋]徐铉 校定

中华书局2013年7月出版,2016年1月第3次印刷


说文解字注

[清] 撰

中华书局2013年7月出版,2016年1月第4次印刷


第二点, 要注意段的发明。段写《说文注》不单是许慎功臣, 替许书作注, 而是有自己的创造, 也就是说, 不单是帮助你读懂《说文》, 而且有很多好东西超过《说文》本身。他的发明很多, 讲四点:


(1) 最大的优点是“因音求义”, 也叫“以音求义”, 从声音求意义。王念孙在《广雅疏证》序文里说: “窃以诂训之旨,本于声音。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 虽或类聚群分, 实亦同条共贯。” 底下还有一段: “今则就古音以求古义, 引申触类,不限形体。” 王念孙是这样做的, 。他的伟大成就就在他这几句话。可以说, 清人研究语言文字成功也就成功在这儿。从声音求意义, 不是光从形体来看。《说文解字》一向被人认为是讲字形的书, , 《说文》“形书也”。因此, 研究《说文》的人常常为字形所束缚, 同形的他懂, 换一个写法他就不懂了。段是从声音来求, 不同字形, 他也说二字实在是一个字, 至少是同来源的字。“引申触类, 不限形体”,整个语言文字的研究都应依据这个原则, 因为并不是先有文字后有语言, 而是先有语言, 后有文字, 语言是根本的东西, 而文字是随人写的, 抓到语音就抓到了根本。《说文段注》最大的优点就在这里。


广雅疏证(附索引)

[清]王念孙  著

2004年4月第2版,2013年4月第4次印刷


(2) 他讲了些同源字, 这是跟第一点因音求义有关的。比如在“辨” 字下讲, “古辨判别三字义同也”。怎么知道这三个字意思一样呢? 他看到《周礼》有的把“辨” 写成“判、别”。因为三字意思一样, 同一来源。为什么同源? 声音相同。大家知道, 我写了一部《同源字典》, , 不过, 段那时还主要是研究文字, 因为念古书特别是经书主要要看字是什么意思, 所以, 他重视声音, 还不是从语言来研究, 如果从语言来研究, 同源字典他是会写得很好的。

          

说文解字 附音序、笔画检字                              

[汉]许慎 撰  [宋]徐铉 校定                      

中华书局2013年7月出版,2016年1月第7次印刷        


注音版说文解字

[汉]许慎 撰  [宋]徐铉 校定  愚若 注音

中华书局2015年6月出版,2016年7月第2次印刷


(3) 段对假借的解释很好。六书中最难懂的是转注、假借,段说的转注恐怕是不大好的。转注怎么讲合适, 可以不管它。跟大家讲过了, 弄清楚什么是转注对汉语史研究毫无帮助。对假借他有个很好的解释, 《说文序》中讲到假借: “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令长是也。” 《说文》这个定义非常好, 本来没有这个字, 依声记事, 借别的字来表示。定义非常准。底下例子举得很不好, 他说, “令” 本来是“命令” 的“令”, 后用作“县令” 的“令”; “长” 本是“长辈” 的“长”, 后用作“县长” 的“长”。这样, 意义上还是有关联的, 不应叫假借, 意义上没什么关系的才是假借, 所以后来朱骏声把“令长是也” 移到转注去了, 他说的转注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引申。许氏说“本无其字”很重要, 朱骏声把这个也改了, 这就错了, 他说“本无其义,依声托字”, 朱这样说就规定了凡假借都必有一个本字。朱的《说文通训定声》最大毛病就在这儿。段讲假借讲得很好, 他说“假借有三变”, 也就是三个阶段: 开始所谓假借, 就是本无其字, 借一个同音字, 他举了“难、易” 为例, “难” 本是鸟名,“易” 本是“蜥蜴”, 借为“困难” 的“难”、“容易” 的“易”,古人没有特别为“困难” 的“难”、“容易” 的“易” 造字, 这是最初的假借, 叫“本无其字”。他说这是第一个阶段。第二阶段是有了本字, 但还借用另外的字, 就像我们写白字、别字。本有这个正字, 但还要写个同音字, 结果就是本有其字, 还要假借。到第三个阶段, 假借的不对。古人没有这个假借, 就是写错了字, 这也像我们今天写别字。但段认为这是第三个阶段。其实二、三阶段可并为一个, ,后人假借就是错的, 所以他把这个阶段分为两个阶段, 总共成三个阶段了。这三个阶段最重要的是他讲的前两个阶段。有很多假借字本无其字, 到后来也没给它造个正字。这个很重要,我们要研究通假、同源字, 都很有用。


说文通训定声

[清] 朱骏声 编著

中华书局1984年6月出版,2011年4月第3次印刷


(4) 段有历史观点, 注意到这一点对我们研究汉语史很重要。可惜他讲的不多, 但是他讲的这一点就足可以启发我们了。这个字在什么时代有什么意义, 什么时代才产生这个意义, 他讲到了, 比如“履”, 又叫“屦”, 他说先秦二字有别: “履”,动词, 走路; “屦”, 名词, 鞋(他没说动词、名词, 这是我说的)。二者完全不同。《诗经》有“纠纠葛屦, 可以履霜”, 不能说“葛履屦霜”。。现在查一查,到战国时代, “履” 可以当鞋讲了。,他的话也没什么错。可见, 他注意了词义的时代性。再举一个例子, “仅” 字表示“只有”, 唐人文章甚言多, 我们现在极言少, 杜甫诗有“山城仅百层”, 百层已很高, “仅” 表示达到那么高。例子还有很多, 如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序》, 有“士卒仅万人”, 意思是说张巡认识很多士卒, 而且能叫出名字来, 这些士卒多到一万人。能叫出一万名士卒的名字, 可见是够多了。“仅” 用今天的意思去解释就不对了, “仅仅一万人”, 完全不是这个意思。还有白居易的《燕子楼》诗序, 与燕子楼主人分别“仅一纪”, 意思是说分别好久了, 用今天的意思解释就不通了。


第三点, 要看些批评段注的书。, 但有没有缺点错误? 当然还是有的。一切好书都有缺点, 不能说好书就没缺点。段还是有一些地方讲错了或讲得不够妥当。后来就有人写批评段注的书, 其中有一本徐灏的《说文解字注笺》, 他对段注加以补充、纠正。补充的地方也有, 纠正的地方多一些, 我看徐灏的书很好, 从前我写的《中国语言学史》好像没提他, 以后修订时要把徐灏提出来介绍。他虽是替段注作笺, 好像不是自己写的著作, 其实他的学问很好, 我看凡是批评段的地方, 十之八九是对的, 并且能提出自己的意见来。如果你有时间, 可以找来看看, 《说文诂林》收进去了, 借不到《诂林》再想办法, 图书馆是否有单行本? 给《说文段注》作笺, 并不是看不起段, 而是尊重他。, 希望后来人给他纠正错误。我们清朝这些学者们有一个很好的优点,就是很谦虚, 他们都认为自己的东西还不够好, 希望后人给他纠正。所以徐灏这个作法是段氏的功臣, 并不是看不起段。如果段的书没有价值, 就根本没必要给他作笺, 给他作笺就表示他的书已经够好的了。


(本文摘录自《龙虫并雕斋琐语》(王力全集第二十三卷)“增补拾遗·十八、谈谈怎样读书”,标题为编者所拟。)




投票有礼

为进一步加快书香中国建设,,中国全民阅读媒体联盟承办的首届“大众喜爱的阅读微信公众号”推荐活动已经开始投票了。中华书局微信公众号中华书局1912 从创办以来,得到了您们的大力支持,也入围了此次投票活动,现请大家携朋友圈好友一起再为中华书局投上您宝贵的一票。


请您扫描长按下方的二维码,进入投票页面,翻到第二页的左下角即可找到中华书局1912的微信号。投票成功后不要退出页面,直接将这条微信分享至朋友圈并评论回复分享评论截图的读者,将有机会获得中华书局的珍贵神秘礼物一份。礼物分三次送出,每次礼物均不同。每次随机抽奖10名(不排除连续中奖可能)。


支持全民阅读,支持中华书局,请投上您的信任和祝福!!!

天天投票,天天祝福!!!



扫描长按二维码进入投票


活动截止时间7月22日。我们将在7月12日(周二)、7月18日(周一)、7月22日(周五)的头条微信中公布获奖名单,敬请关注!


(统筹:启正;编辑:面包)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