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正误之辨宜慎重——关于红楼梦庚辰本中一些“谬误”(上)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
  都只为风月情浓。
  

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

试遣愚衷。

      著名红学家周中明教授在其长文《关于1996年人文版〈红楼梦〉校勘问题的商榷(一)》(以下简称“周文”)所举出的“人文本未予校正的谬误之处的例证”中,有不少是否真属于底本《庚辰本》的谬误呢?这一点似尚可进一步商榷。本文仅择出问题较明显的部分例子来讨论。因文章较长,故分成两部分连载,以飨读者。


1.“响快”非“爽快”之误。

第六回:“他们家的二小姐着实响快,会待人,倒不拿大。”周文说:“何谓‘响快’?汉语中从无这个词汇,作家也无必要作此创造。”按:庚辰本中“响快”与“爽快”并见,而用法有所区别。“响快”指人的性格爽快,除上例外,又如第四十六回::“你这么个响快人,怎么又这样积粘起来?”“爽快”则指人身体舒适,如第十回:“看见他姐姐身上不大爽快,就有事也不当告诉他。”《汉语方言大词典》第三卷(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102页):“响快:〈形〉爽快。东北官话。……我就喜欢这样响快的孩子。林和平《搞对象》:‘这姑娘不但长得好,脾气也好,待人有礼貌,热情,响快。’”


2.“宁神”未必为“凝神”之误。

第十回:“宁神细珍了有半刻的工夫”。周文说:“‘凝神’错成‘宁神’,有损人物形象描写的准确性。”按:《汉语大词典》第三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年版第1601页):“宁神:①安定其心神。汉扬雄《法言·至孝序.》:‘孝莫大于宁亲,宁亲莫大于宁神。’②犹凝神。凝聚神思。《恨海》第五回:‘宁神一想,原来还睡在炕上,炕几上的灯已经灭了。……’”可见“宁神细诊”不能算错。第八十回“内则调元补气,开胃口,养荣卫,宁神安志”中的“宁神”似更不能写作“凝神”。


3.“望”与“往”可通用。

第十一回:“凤姐儿猛然见了,将身子望后一退……”周文说:“‘往’错成‘望’,造成不合逻辑……‘望’只能用眼睛,岂能用‘身子’?这个‘望’字显属‘往’字之误。”按:《汉语大词典》第六卷(1990年版第1284页)释“望”:“向,往。表示对象或方向。《红楼梦》第七十四回:‘你索性望我动手动脚的了。’朱自清《背影》:‘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望回走了。’”《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都说明“望”“往”在作介词时,意思相同。虽然现在“望前看”“望东走”等处的“望”多写作“往”,但不能认为此处的“望”字是误字。


4.“累”与“屡”同义。

第十六回:“皆由王子腾累上保本”。周文认为“累”字显系“屡”字之误。按:“累”有“连续”“屡次”之意,“累次”意即“屡次”,“累累”意即“屡屡”(参见《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


5.“漫说”与“慢说”同义。

第十九回:“且漫说和他好说,又多给银子;就便不好和他说,一个钱也不给,安心要强留下我,他也不敢不依。”周文认为“漫”字显然是“慢”字之误,“漫说”与“好说”本身即前后矛盾。按:《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73年版第684页):“【慢说】【漫说】连词,别说”。《汉语大词典》第六卷(1990年版第88页):“【漫说】别说,不要说。”第七卷(1991年版第709页):“【慢说】别说;不要说。表示让步、转折之意。”庚辰本中“漫说”“慢说”并用,如第五十七回:“慢说拉手,他的东西我们略动一动也不依。”只能说书中写法不统一,而不能认为“漫”是错字。

湘云眠芍


6.“分辨”可用作“分辩”。

第二十回:“少不得替袭人分辨病了吃药等话。”周文说:“‘辩’错成‘辨’……蒙府、舒序、甲辰、程甲本皆作‘辩’字,是作辩护之意,显因‘辩’与‘辨’音同而抄错。”按:古时“分辩”亦可写作“分辨”。《汉语大词典》第二卷(1988年版第588页):“【分辨】①辨别。……②辩白。宋沈括《梦溪笔谈·谬误》:‘囚如吏言,分辨不已……’元杨梓《霍光鬼谏》:‘慨君王圣怒难分辨,便是老性命滴溜在眼前。’《初刻拍案惊奇》卷十:‘金朝奉却待分辨,二人毫不理他……’”庚辰本中“分辨”“分辩”并用,程甲本亦然,如第一0八回:“袭人也不敢分辨,只得低头不语。”


7.“排”非“摆”字之误。

第二十二回:“就在贾母上房排了几席家宴酒席。”周文说:“其中的‘排’字,梦稿、甲辰、程甲本作‘摆’,‘排’字系音近而误。”按:“排”字有安排、张设之意,故摆设酒宴旧时多用“排”字,如《水浒全传》第四十一回“排下筵席,管待众头领。”洪昇《长生殿·复召》:“后宫传催,排膳伺候。”又汤显祖《南柯记·召还》:“靠苍穹,一家美满,排备御宴红。”高文秀《谇范叔》第四折:“今日筵宴,是俺国排设,专贺秦相的。”(参见《汉语大词典》“排”字释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忠孝节》改编演出的上党梆子《三关排宴》曾轰动一时。


8.“留于”非“留与”之误。

第二十二回;“那些梯己只留于他”。周文说:“其中的‘于’字不通,据蒙府、戚序、戚宁、舒序、列藏、甲辰、程甲本应用‘与’,梦稿本作‘给’。”按:“于”作介词,引进交付、传递的接受者,意思相当于“给”。如“景公有爱女,请嫁于晏子”(《晏子春秋》),“以大鸟卵及黎轩善眩人献于汉”(《史记·大宛列传》),“昔舜以禹为司空,禹拜稽首,让于稷契及咎繇”(《晋书·刘寔传》),其中的“嫁于”“ 献于”“让于”意即“嫁与”“献与”“让与”。(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研究室编《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9.“颂”为“诵”之通假字。

第二十五回:“你今且取他出来,待我们持颂持颂,只怕就好了。”周文说:“其中的‘持颂’二字,是由于抄胥不懂得‘持诵’为道教‘谓受持而咏读之’所致,道教《上清黄庭内景经·上清章第一》务成子注称:‘真经尊重持诵……’”按:亦有“持诵”。“颂”通“诵”,如《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持诵”也可写作“持颂”,如朱国桢《涌幢小品》卷十《己丑馆选》:“黄慎轩心口爽快……持颂若老僧,当道颇不谓然。”“持颂”亦见于他书。


10.“姨夫”就是“姨父”。

第二十六回:“要不说姨夫叫你,你那里出来的这么快。”周文说:“其中的‘姨夫’二字,甲戌……程甲本皆作‘姨父’,梦稿、列藏本作‘姨爹’。庚辰本作‘姨夫’显系因与‘姨父’同音而误抄。”按:汉语中,“姨夫”即“姨父”,《现代汉语词典》:“【姨夫】【姨父】姨母的丈夫。”古时亦然。


11.“教”与“叫”用法相同。

第三十二回:“好哥哥,你不必说话教我恶心。”周文说:“庚辰本已旁改‘教’为‘叫’,戚序、程甲本此处也作‘叫’,可是人文本此处依然用‘教’字。难道‘恶心’还要人‘教’?竟有人‘教’?”按:“教”与“叫”用在使动句和被动句中,意思完全相同(可参见各种词典及语法书),“教我恶心”的“教”与教导、教育无关,“叫我恶心”的“叫”也与叫喊、呼喊无关,它们在这里是使动词。


12.“恍忽”与“恍惚”相通。

第三十回:“恍恍忽忽听得有人悲戚之声”。周文说:“‘惚惚’错成‘忽忽’,明显不通……‘忽忽’,据各本皆作‘惚惚’。庚辰本作‘忽忽’,分明是错别字。”按:《汉语大词典》第七卷(1991年版第519页):“【恍惚】亦作‘恍忽’。①迷离,难以捉摸。……《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芒芒恍惚,视之无端,察之无涯。’……鲁迅《〈准风月谈〉前记》:‘一切含胡和恍忽之点,都归在作者身上了。’②迷茫;心神不宁。《东观汉记·郅恽传》:‘令为狂疾,恍惚不自知所言。’……《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六师战惧惊嗟,心神恍忽。’”“忽”是“惚”的通假字(参见高亨著《古字通假会典》、王海根编纂《古代汉语通假字大字典》),“忽忽”即“惚惚”,不能把通假字简单等同于错别字。


13.“答应”非“答言”之误。

第五十三回:“贾珍冷笑道:‘你还支吾我。你在家庙里干的事,打谅我不知道呢……等过了年,我必和你琏二叔说,换回你来。’贾芹红了脸,不敢答应。”周文说:“‘答言’误作‘答应’……从上下文所写的内容来看,此时贾芹既不需答应什么,也不是‘不敢答应’什么,而显然应是‘不敢答言’,诸如不敢为自己作狡辩之类的言论。而除庚辰、人文本外,其他各本此处皆作‘不敢答言’。”按:“答应”一词,本有多种意思,如“回答,答话”“同意,应允”“接待,应酬”“伺候,服役”等等,这些意思在《红楼梦》里都出现过(参见《汉语大词典》、周定一主编《红楼梦语言词典》等)。在“回答、答话”的意义上,“答应”与“答言”相同。《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张委也不答应,同了张霸,和那一般恶少,转身就走。”鲁迅《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14.“高照”非“高烛”之误。

第五十三回:“一路正门大开,两边阶下一色朱红大高照,点的两条金龙一般。”周文说:“‘烛’误作‘照’……‘朱红大高照’,怎么能够‘点的两条金龙一般’呢?据梦稿、程甲本,‘照’应作‘烛’,‘烛’才能‘点’,这才语句通顺,语意明晰,前后衔接紧密。”按:同回后面还出现一次“高照”:“那晚……大观园正门上也挑着大明角灯,两溜高照,各处皆有路灯。”《红楼梦语言词典》(周定一主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高照】长柄有底座,可以竖立的灯,即戳灯,又名高灯。”《汉语大词典》第十二卷(1993年版第954页):“【高照】①指烛台。《廿载繁华梦》第二回:‘那妆奁到时,周有成打开闺仪录一看,不过是香案高照、台椅半副、马胡两张。’亦指灯笼。清唐训方《里语征实》卷中下:‘明孝宗诏论大小官员,日间宴会,荒废政事,夜晚饮酒,灯笼导送。今用高照本此。’”明代《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中“高照”亦不止一见,如第十三回:“那丹墀中高照点了一百二十对。那高照又有些妙处,也不知是生来的好,也不知是制作得好,风越大,灯越明。”由此可知,“高照”确是可“点”之灯具,庚辰本原文“高照”不误,梦稿、程甲本改为“高烛”,盖因不知“高照”为何物而妄改也。


15.“止”非“祗”字之误。

第五十四回:“虽止二人奉酒,那贾环弟兄等,却也是排班按序,一溜随着他二人进来。”周文说:“‘祗’误作‘止’……据甲辰、程甲本,此‘止’字作‘祗’字。‘祗’,是‘祗有’,完全切合这里的上下文意。”按:古今汉语中,“止”都有“仅,只”之义,如《庄子·天运》:“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处。”五代大愚《乞荆浩画》诗:“不求千涧水,止要两株松。”鲁迅《华盖集·谈皇帝》:“但那些书上,至多就止记着‘愚民政策’和‘愚君政策’全都不成功。”(参见《汉语大词典》)“止”字的这种用法《红楼梦》中习见,如“非止一日”、“止四五人”等,均非“祗”字之误甚明。


16.“聪敏”非“聪明”之误。

第五十六回:“难为你(指探春)是个聪敏人,这些正事大节目事竟没经历。”周文说:“‘聪明’误作‘聪敏’……‘聪敏’,各本皆作‘聪明’。”按:“聪敏”指聪明机灵,古今习见。如《汉书 ·谷永传》:“陛下天然之性,疏通聪敏,上主之资也。”王明清《挥麈前录》卷三:“弱而聪敏,长而高迈。”《三国志通俗演义·曹操起兵伐董卓》:“第七镇:恩惠及人,聪敏有学,东郡太守乔瑁。”茅盾《子夜》五:“他毕竟是聪敏人,现在是什么都理会过来了。”


17.“将机就计”非“将计就计”之误。

第五十七回写薛姨妈要给薛蝌娶邢岫烟为妻,“邢夫人想了一想:薛家根基不错,且现今大富,薛蝌生得又好,且贾母硬作保山,将机就计便应了。”周文说:“这个‘机’字,当是与‘计’音近而误。‘将计就计’,是个成语,查各本除庚辰本外也皆作‘将计就计’。”按:汉语成语中,既有“将计就计”,也有“将机就计”(亦作“将机就机”)。“将计就计”指利用对方计策向对方使计,反制对方。“将机就计”指随机行事,利用机会做有利自己的事情。元朱凯《黄鹤楼》第三折:“我如今将计就计,着这渔翁推切鲙走向前去,一剑刺了刘备,着后人便道刘备着个渔翁杀了,可也不干我事。”清李渔《慎鸾交·狠图》:“近来魔寇作反……所以家家防鬼,户户禳星,我们不如将机就计,扮做两个厉鬼,前去偷盗。”(参见《汉语大词典》、刘葉秋等编《成语熟语词典》)薛姨妈求亲,贾母作媒,并非是什么计策,对邢夫人来说,倒是个有利可图的机会,所以庚辰本在这里用“将机就计”,显然比用“将计就计”来得贴切。


18.“佯常”与“扬长”同义。

第五十八回:“说毕,佯常而去。”周文说:“‘佯常’当是与‘扬长’同音而误。”按:“佯常”与“扬长”相同,亦写作“佯长”。关汉卿《蝴蝶梦》第二折:“那大蝴蝶两次三番只在花丛上飞,不救那小蝴蝶,佯常飞去了。”《醒世姻缘传》第十五回:“你临去的时节,怎便辞也不辞我一声,佯长去了?”


19.“能可”非“宁可”之误。

第六十二回:“知道了,能可无事,很好。”周文说:“‘能可无事’,不通。据梦府、戚序、戚宁、甲辰、程甲本皆作‘宁可无事’。”按:“能可”即“宁可”。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能(能可)”条:“能,犹宁也。苏轼《六和寺冲师闸山溪为水轩》诗:‘出山定被江潮涴,能为山僧更少留。’言出山宁可留山也。……严忠济小令《天净沙》:‘能可少活十年,休得一日无权。’……《赵氏孤儿》剧一:‘能可在我身儿上讨明白,怎肯向贼子行捱推问。’……凡此能可字,皆与宁可同。”“能”与“宁”一声之转,义相通也。


20.“便宜”非“便易”之误。

第六十三回:“寿木已系早年备下寄在此庙的,甚是便宜。”周文说:“‘便宜’是指价钱。从上下文意来看,此处是指寿木早已备下寄在此庙内的,要用很方便很容易,因此此‘便宜’当是‘便易’之误,蒙府本此处即作‘便易’,人文本应遵循‘择善而从’的校勘原则。”按:“便宜”的“便”有不同的读音,作方便、简便、容易讲的“便宜”的“便”读作biàn,亦写作“便易”;作价钱低廉讲的“便宜”的“便”读作pián。《现代汉语词典》:“【便宜】方便合适。”《再生缘》第二十回:“康员外所居东首,别有墙门,里面亦通,如要另行出入,亦颇便宜的。”《桑西门的历史观》:“这种名称,纯是为分类的便宜而加的,并没有褒贬的意味存于其间。”(参见《汉语大词典》)


21.“吐沫”即“唾沫”。

第六十八回:“凤姐照脸一口吐沫淬道……”周文认为此处“吐沫”应作“唾沫”,“唾”错作“吐”。按:《现代汉语词典》:“【吐沫】唾沫。”《古今小说·杨八老越国奇逢》:“被人做一万个鬼脸,淬干了一千担吐沫,也不为过。”钱钟书《围城》七:“鸿渐吐口吐沫道:‘真不要脸!’”(参见《汉语大词典》)


22.“明人”非“名人”之误。

第六十九回:“你只放心,我请明人来医治。”周文说:“这里的‘明人’二字显然是因与‘名人’同音而误抄。列藏、甲辰、程甲本即作‘名人’。”按:“明人”的一个意思是指高明之人,如《今古奇观》卷九:“这几位明人(指苏东坡等人)说来说去,都是一个意思,总不如古语云:‘万事分已定,浮生空自忙。’”《镜花缘》第十六回:“可惜你们都是好好质地,未经明人指教,把工夫都错用了。”《红楼梦》中此处用来指精通医道之人,显然比用“名人”更贴切。


23.“却好”与“恰好”同义。

第七十回:“湘云笑道:‘一起诗社时是秋天,就不应发达。如今却好万物逢春,皆主生盛。’”周文说:“从上下文意看,这里‘却好’的‘却’字显然是‘恰’字之误”。按:《汉语大词典》第二卷(1988年版第541页)释“却”:“正;恰。唐杜甫《水宿遣兴》诗:‘归路非关北,行舟却向西。’……《花月恨》第九回:‘[小岑] 又怕秋痕冲撞了人,却好窗外一条青龙,一条白龙,轰天震地的抢标,便扯着秋痕道:‘我和你看是那一条抢去标。’”在古代诗文小说中,“却好”为常用习见之词。《 水浒传》中就出现六七十次之多,如第二回;“计较定了,飞也似取路归来庄上,却好五更天气。”其他小说如“三言”等亦用“却好”,例子不胜枚举。显然,这些古书中的“却好”无需一一校改为“恰好”。


24.“取齐”与“聚齐”同义。

第七十一回:“这丫头应了便出去,到二门外鹿顶内,乃是管事的女人议事取齐之所。”周文说:“何谓‘取齐之所’?令人费解。程甲本作‘聚齐’,这就清楚了,原来‘取’是与‘聚’音近之误。”按:《汉语大词典》第二卷(第877页)释“取齐”:“聚齐;集合。《水浒传》第三四回:‘秦明见说反了花荣……便点起一百马军,四百步军,先叫出城去取齐,摆布了起身。’……郭沫若《初出夔门》一:‘在镇守使衙门里住了有五六天的光景,同路的人取齐了,便乘着当时川河里所有的唯一的一只轮船“蜀通号”东下。’”


25.“待慢”与“怠慢”相通。

第 七十二回:“你不曾拿我当外人待,我也不敢待慢了你。”周文说:“当因‘待’与‘怠’同音而抄错。”按:《汉语大词典》第三卷(第945页)释“待慢”:“招待不周;冷淡。《古今小说·汪信之一死救全家》:‘多承二位远来,本当留住几日,争奈家贫待慢……’《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回:‘这位娘娘是府上什么人,千万不要待慢了他!’《花城》1981年第1期:‘郑华一直关切地注视着她,生怕有半点待慢之处。’”


相关阅读

北京大学出版社

《红楼求真录》

作者:陈熙中 著

ISBN:978-7-301-26127-9

定价:48.00


“东方文化集成”

季羡林 创始主编



北大外文学堂

pupwaiwen


如果您对文章感兴趣,请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本公众号,我们会为您提供最优质的内容和服务。快和我们互动吧。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