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用VR技术反观非虚构的表达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现在我们讲到真实,容易讲到VR技术,但它只能表现出360度景观,对于现实的再现还是有不足的,比如缺少互动和想象空间的展示等等——真正的VR其实还应该有更多的技术要素呈现出来。

这种呈现不完美,甚至有缺陷,可能会对人们出于现实的认知造成很大的误导。如果用这样的高度反观过去的写作,这种写作具有很多信息流失之处,也是因为设定的问题而欲置其他环境因素于不顾。我们要做的是,了解这每种手段、每个传播的再现技术——它的特点是什么,它的局限又是什么。在这个基础上,再呈现出该如何交叉应用或组合应用,才能够更加还原现实。

另外,价值判断往往能呈现出一种主观现实,我们过去讲反映客观的时候是把反映主观现实这种情趣性、心态性的东西排除在写作的范围之外的。这种对于主观现实的反应,能不能在非虚构这样一个平台之上有一种呈现的角度?



互联网所带来的改变是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合体表达,除了大众传播的隐形逻辑之外,可能还有更多情趣的、关系的、情感的、信息的交流互动,其实这也是一种现实。

互联网的最大特点是互联互通,连接性造就了基于互联网的我们在商业领域等等很多方面所能触碰的信息、能力和智力。互联网可以构造出一个比传统生产方式更具有智慧,更具有功效的东西,但是在再现现实方面有没有一种实践模式能够把每个人看似不完美的、片断的表达连接成效应,来对客观现实进行补充,这样一种结构性再现的机制,这是非虚构研究的课题。

对于非虚构,今天学界的一种研究或者进展,其实要和业界合作,我们讲的不如丰富的实践。做教育也好,研究也好,对于这种过于新鲜、时髦的东西研究需要有一个时间;另外一个原因,因为过去传统的研究范畴、研究方法限制住了对于新情况的敏感;传播学的领域太丰富了,任何一点声音都可能使他吃一辈子的饭,这个可能也是一种局限性。

 

非虚构呈现现实的手段,如果做得好的话,其实从很多角度看比虚构的手段更能产生震撼力,使得情景具有更巨大的力量,这是非虚构的力量。有可能更表现价值观,比一般博客式或者新闻报道的写法有更多表达的立体、层次和手段。表现者的框架有没有可能使我们的使用者、受众沉寂其中,被你的框架所限定,有没有可能在呈现框架的时候给出一个半自由、半开放的空间,能够有一个本能性。

    


丹麦艺术家的VR影像装置《狗屋》,展览现场,他们会邀请五位观众坐在跟片中场景一样的环境里,戴上VR设备一起“用餐”。带上设备,观众进入各自视角的“片中”,取下设备,他们面对面坐着,又是另外一种的“各自视角”。


我们讨论VR虚拟现实的时候,也面对同样的问题,实际上都是重构现实的问题。现在VR技术让我们的用户可以坐在家里面跟一群游行者一起活动,但是这种信息造就以后可能从游行者这一面更多地影响受众,因而很难脱离游行队伍看待游行的人,很难用上帝的视角审视这样的东西。

 

其实在我看来,文学和新闻写作过去是有截然界限的。我相信在未来的发展当中,可能会逐渐呈现中间性的表达状态,当然需要有一些标注——让人知道哪个是虚构的,哪个是非虚构的,哪个是再现的东西。
 

但我更关心的问题是,当人们的认识层面接受这个信息的时候,我们想达到的效果当然有强烈的价值观,有强烈的我们所强调的事态,我们可能用自身的角度来说认为是重要的东西,但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重要性和价值的认同,当以多维方式呈现的时候,我们能够给客户更加开放、自主、更能有利于客观把握现实多元视角的可能性。


摄/艳子

本文为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9月24日在地平线今天,我们只谈谈什么是非虚构沙龙上的发言。

感谢许志学先生为本次沙龙提供全程赞助,腾讯谷雨故事提供鼎力协助,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提供场地支持。

本次沙龙的联合主办单位:南方人物周刊、时尚先生Esquire、智族GQ、ELLEMEN睿士、人间theLivings、正午故事、东方历史评论、单读、未来生活直播间。


作者简介


喻国明

原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王占黑

排版:韩柯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