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谁从远方赶来,赴我一面之约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北京书展(BIBF)已经结束一周了。比起忙碌的书展,这一周来,我们没有清闲、放松下来,反倒更忙碌了。在这个亚洲最大的“国际版权交易图书平台”上,五天时间内,我们的童书策划编辑、版权编辑四方拜访国际知名的童书出版社、版权代理公司。谈书、品书、挑书,为明年的读小库储备丰美的粮草。书展结束后的几天,审样章、看样书,逐一讨论、对比,忙得不亦乐乎。不过,对今年的这届“出版业的盛会”,我们更想聊一聊来看展的普通读者。

对我们来说,今年书展的独特之处在于,第一次有了一个小小的摊位。


“怎么才能在线下看到读小库的书?”,“光看介绍还拿不准要不要买呢。”常在微信后台看到读者的留言,这也让我们下定决心利用书展的机会,走到读者中去,倾听家长们和小朋友的心声,收集更多的意见和建议。


五天中,读小库的编辑们轮流当上了“摊主”,把自己做的书亲手捧到读者的面前,亲自介绍书中的内容。那一刻,相信对所有编辑来说,都是最幸福的时刻。




几天下来,我们不仅遇到了热心的读者,深谙出版门道的同行,专业的上下游企业,还结识了不少有趣的人。这些令人难忘的片段,构成了我们对这次北京书展的美好回忆。我们从每天的值班编辑那里搜集了一些小花絮,和大家分享。



花絮一 谁说孩子没耐性


 光顾摊位的读者中,最普遍、流连时间最久的还要数领着孩子的爸爸妈妈们。有的是看到微博微信的消息后前来赴一面之约,有的是偶然遇见的惊喜,有的之前并不了解“读小库”,被摊位前精美的童书所吸引,驻足流连,久久不去。

读小库的摊位,其实颇有点尴尬。左面有人气沸腾的“巧虎”,前方是互动性满满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几面夹击之下,我们原以为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下安静读书,顶多翻一翻就罢了。然而我们错了。


一个十来岁的男孩,抱着《人类的生活》系列爱不释手,一本接一本地看。爸爸去逛展,他在那里看;爸爸去吃饭,他还在那里看。开始是站着,后来坐在地上的传单上,再后来我们请他进到我们的工作区,坐在我们的椅子上看。看到我们坐在书堆上,他还起身要让我们坐。



一家三口中的妈妈独自去逛展了,爸爸搬了个椅子,和闺女沉浸在“绿老鼠”的世界里



包往边上一搁,人往地上一坐。翻开书,。


有些孩子一到摊位,点着名要某本书。家长告诉我们,家里其实已经收了一套,里面的每一个故事情节都如数家珍。但到这里还是要读一读,好像摊位上的那本还能读出不一样的故事来。


有一个小姑娘在妈妈和我们工作人员聊天时,自然而然地溜到读小库书架前逡巡,最后将目光落在《花园小象波米诺》身上,抽出一本读起来。不断有客人来来往往,小姑娘丝毫未受打扰,目光牢牢盯着波米诺,看得津津有味,一本读完又抽出一本。妈妈在一旁静静地翻书,不着急也不催促,偶尔和女儿交流几句。这让我们不禁感慨,孩子有良好的读书习惯,很多是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


花絮二 各路高手齐聚一堂


北京书展被称为行业内的交流书展,书商、出版机构、版权代理、印厂纸厂等与出版相关的上下游企业齐聚一堂。据说,这次来参展的国外出版机构达到1379家之多,甚至超过了国内的参展商数量。小六在看摊之余,也忍不住到其他展位、馆区溜达。一些制作精美的原版书,让人击节赞叹,爱不释手,激赏一本书原来可以做到这个样子;但在有一些书面前,我们也可以自信地拍拍胸脯说,我们做的书一点也不差。


都出来摆摊儿了,就要准备好让人品头论足的。


本小六看摊时,就见到有人拿起书来,不读内容不看设计,只看装订和印刷工艺。松紧度、裁切、槽口、环衬粘合,一本本这样看过去,有时点点头,有时停下思考一下。一位波兰出版机构的同行看到我们的书后以为我们的书都是在欧洲印刷的,临走前,还要走了印厂的联系方式。


更多的是出版界、童书界的同行前来交换心得。有的不吝褒奖,也有人提出疑问。

“台湾格林的绘本,为何和原版相比,你们缩小了开本?”

“这本书原本环衬页上的‘扣子’被拿掉了,这是作何考虑?”

“似乎你们选的书都偏文艺?”

平时常读微信里的“需要大家不断加入的问题”系列,小六也能对上两句,不过还有不少问题,只能拿了小本本一个个记好了,回去和其他编辑讨论。




花絮三 原来你是这样的“库娃”


虽然在书展看摊儿几乎没有闲下来的时候,连吃个午饭都得顶着个油嘴儿不停回答抛来的各种问题,不过,我们还是留心观察了一下前来的读者,并暗暗地把他们分成了几类。其中有一类特征太过明显,不妨在这里描述一下。


这类读者来到摊位前,先是露出一副“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满足表情,且并不急于翻看摊位前的书,而是不慌不忙拿出相机对着读小库摊位和看摊小六咔嚓咔嚓来个三百六十度全方位无死角,嘴角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放下相机后,晃过最显眼位置的读小库,来到侧边的“读库”成人书及笔记本展区。然而架上每一本他似乎都很熟悉,抽出来翻一翻摸一摸,放回去再抽出另一本来,如此反复,百试不厌。


等到我们忍不住过去一问,果然——“读库的书我每一本都有” ,“我是06年就跟着读库的读者”,“每一年的周年活动都会去现场”。有人干脆背着读库包来到现场,还有人鼓足勇气小心翼翼地提(zhi)醒(wen):近期会不会有读大库的书?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