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武林高手辛弃疾: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热血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作者:周公子;来源:国家人文历史(gjrwls)



01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


济南府境内,一个和尚快马加鞭在赶路,脸上有几分慌乱又有几丝不易察觉的得意。忽听身后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及近,和尚回身一望,面色大惊!

 

只见在如火的骄阳中一个单身独剑的青年男子纵马而来,杀气腾腾,气场七米三。

 

片刻之间,青年男子便追将上来,猛地将和尚擒下马来,自己也纵身跃下。

 

和尚狼狈的在地上滚了几番,目光落在对方手中那把寒光闪闪的长剑上,不由簌簌发抖,跪地求饶:兄弟,我知道你乃神兽转世,力大无穷,求你看在往日情面上,饶我一命啊!

 

男子目光似刀,一语不发,从其身上搜出义军大印后,手起剑落便结果了和尚性命。然后提着人头和军印,调转马头,绝尘而去。

 

——你已不是我辛弃疾的兄弟,也不配我和你再说一句话。

 

没错,此人正是辛弃疾,字幼安,山东济南人,时年21岁。


 

什么?辛弃疾不是个爱国词人嘛,居然会武功,还杀人?!

 

对,后世之人,提起他时第一反应都是伟大的爱国词人——一个文人的定位。


02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南宋·林升《题林安邸》

 

公元1140年,距离北宋挂掉的“靖康之耻”已经14年了。

 

这一年,金国和南宋又打了一仗,而明明占了上风的南宋,却像个被欺负惯了的小媳妇一样,在秦桧的主持下主动要求议和:割地、赔款、称臣。


这还不够,又额外奉上了一份超级大礼:那就是喊着“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岳飞父子的性命。

 

就这样都城临安又讨来了暂时的安宁,西湖又开始了歌舞升平。

 

同年五月,在山东济南一个叫四凤闸的地方,英雄辛弃疾迎来了自己人生的起点。

 

一出生就在沦陷区,本该是大宋子民,如今却是金国人。从小更是目睹了广大同胞在金人统治下的屈辱生活,爷爷没事还带着他登山望远,指画山河:孩子,长大了,别忘了赶走金人,收复我齐鲁大地啊!

 

因此,从小背负国仇家恨的辛同学不仅好好学习,还热衷于练习武艺、研究兵法。我猜“十五好剑术”的李太白应该也不是辛同学的对手。

 

每一个舞剑的清晨,每一个开卷的黄昏,他的心中一直有同一个声音在回响:总有一天,我要驰骋沙场,收复河山。 


03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

 

很多年以后,辛弃疾的眼前还是能清晰的浮现出1161年秋天落日之下金人铁骑卷起的滚滚烟尘——金国又找茬和南宋开打了。

 

21岁的辛弃疾觉得时机已到,。


,像辛弃疾这种吃得饱,穿得暖,,那是不多见的。


这是英雄的选择——有勇气去走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作为其中少有的知识分子,加上智勇双全,,还曾有过“斩寇取城”的壮举。

 

本着人多力量大的初衷,,这个和尚就是一开始出场的那位,名叫义端。


此人是个投机分子,在义军待了一阵后觉得依附于人没有前途,就偷了辛弃疾负责保管的义军大印,想去献给金人,以求富贵。

 

义军首领发现后,一怒之下,要砍了辛弃疾(一没保管好大印,二叛徒是他介绍进来的),辛弃疾镇定以对,立下军令状,承诺三天之内追回帅印。

 

他推断和尚偷了军印必去投靠金人,便顺着金营方向昼夜狂追,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这还不算厉害,之后他还有一次升级版的叛徒追杀记录。

 

那是在追杀义端的次年,他作为义军代表渡江南下与南宋政府洽谈合作,,还把叫耿京的义军统帅给杀了!

 

辛弃疾返程的半路得到消息,怒发冲冠。

 

叛徒,必须受到惩罚!

 

这个叛徒名叫张安国,投奔金人被赏了官职,此刻正飘飘然也,完全没想到自己马上就要一命呜呼。

 

辛弃疾率领五十人的敢死队,马不停蹄回到山东,直奔五万人之众的敌营,将正在与金人将领喝酒的张安国五花大绑,奔突千里押解至临安正法。

 

当时辛弃疾22岁。

 

“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如挟狡兔。束马衔枚,间关西走淮,至通昼夜不粒食。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以五十对五万,毫发无损全身而退,这不是武侠片,这简直是魔幻片啊!


由此可见,此次捉拿叛徒,必为智取。,被叛徒裹挟投降,心中本就未必情愿,面对从天而降的辛弃疾大家都是看呆了的份儿。

 


就这样,辛弃疾独入虎穴智取叛徒的英雄壮举一时间传遍南宋各个角落,连皇帝都被震惊了。


此时,被鲜花和掌声重重包围的辛弃疾豪情万丈,意气风发:山东的父老乡亲们,很快我就会带着南宋大军打回去,等着我!

 

然而,很快他就会发现: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


是的,他不会想到自己此生居然再也没有机会回到长江以北,再也没能踏上山东老家的大地,而在北方的这一段峥嵘岁月,也将成为他一生最灿烂、最难忘的记忆。


04


归附南宋之后,心心念念想着打回去的辛弃疾不顾主和派当政,热情洋溢的写了十篇军事论文《美芹十论》上交朝廷。

 

然而石沉大海,没有回音。

 

他没有气馁,后来又写了有关恢复大计的《九议》继续上书,却依然激不起任何水花。

 

没有一刻不期望能够驰骋疆场,挥师北伐的他从南归以来却一直被委派各种地方行政官职。

志在沙场的武将去做文官,辛弃疾还能像在战场一样大显神通吗?

 

答案是:必须能!

 

先是被派往几经战火涂炭,萧条破败的滁州任职,结果证明人家不仅武功盖世,搞经济居然也是一把好手,仅仅半年之内就盘活了滁州的经济和民生,荒陋之气一洗而空。

 

后来又让他去江西剿匪,这是个换过几波人都没收拾好的烂摊子——辛弃疾出马,三个月妥妥搞定!

 

再后来到了民风彪悍的湖南,辛弃疾上任后雷厉风行火速创立了一支素质勇猛的精锐部队:飞虎军。成立以后,“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此后三十多年里飞虎军不仅很好地维护了地方治安,还是长江边境上最有力的一支军事力量,连金兵听了都胆儿颤,称他们为“虎儿军”。

 

然而令辛弃疾愤怒的是,军队刚刚建好他就被调往别处了。

 

到离开湖南为止,他南归十八年,南宋政府对他的工作调遣一直雷打不动的坚持两个原则:


一是哪里棘手派你去哪里,充当“灭火器”;


二是“召而来,麾而去”,频繁调动。

 

十八年里居然调动了十六次!


每一任官职短则几个月,最长也不过两年。每当他在一个地方渐入佳境,调令就不期而来。

 

“聚散匆匆不偶然,两年历遍楚山川。”

 

工作地点两年五变,不是被调任,就是走在被调任的路上…

 

“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

 

楼台刚刚建成,却已不见人踪;壮志未酬,我已两鬓苍苍…

 

在朝廷眼里:


一、你再厉害也是“归正人”(指从金国归附而来),我们既要用你收拾烂摊子,但同时也不能不防啊。

 

二、你天天嚷着要打金国,不是写军事论文,就是在地方上练兵建军。我们好不容易割地赔款求来的岁月静好,你咋老是想着给搅和了呢。

 

三、你太热血太阳刚了,我们觉得你真的很难驾驭。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啊。



05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这世界上总有那么一拨人,自己不做事,还特看不惯别人做事,他们一贯的生存哲学就是:大家互为参照物共同不进步~

 

于是,辛弃疾被弹劾罢官了。

 

南宋政府将他一闲就是十年。后启用三五载,继而又是屡遭弹劾,再次去官,一闲又是八年……

 

“君恩重,且教种芙蓉!”

 

怕我太辛苦,让我到乡下养花种菜,真是皇恩浩荡啊,哈哈哈哈…(笑着笑着我怎么哭了……)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哎,想当多威风,如今春风染绿了草木,却染不黑我这灰白的须发,案头那万字的军事论文早都换成邻居家的《蔬菜种植大全》了。

 

本是个骁勇的武将,偏让去做处理俗务的文吏,做文吏也罢,明明是个极富才能的实干家,偏让你再去做个彻头彻尾的闲人。

 

十八载年华闲居江西乡下,热血英雄空蹉跎。


06


无法纵横沙场,那我就去词坛上开疆拓土吧。

 

壮志难酬,发泄是必须的。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大宋王朝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了,别只顾着寻欢作乐了,干点正事吧!

 

落日楼头, 断鸿声里, 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皇帝不急臣子急,满腔壮志无处使力,只能在夕阳之下噼里啪啦痛拍栏杆,这次第,怎一个急字了得!

 

来到南宋,简直比在沦陷区更愁肠百结——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最著名的还是那首刀剑生辉,杀气凛凛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多少唐诗中的边塞诗对此黯然失色?又有几个诗人像辛弃疾一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摸爬滚打过?

 

六十六岁时写就的《永遇乐》,也是千古一绝:

 

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一直梦想自己可以成为像曹操孙权一样的英雄人物,南下四十三年了,当年扬州战火纷飞的情景历历在目,如今自己垂垂老矣,山河却依然破碎……叹叹叹!

 

既然志在沙场,纵横豪迈的词自然不在话下,然而,你能想象金戈铁马的山东大汉,写起柔媚的婉约词来也是高手一枚吗?

 

比如广为传颂的《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其清新婉约,恐怕只有贺铸的《青玉案·横塘路》方可一比。

 

不仅豪放词、婉约词不在话下,乡村田园风也是信手拈来,水平高的不像话。

 

《清平乐 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好一幅恬静闲适,惹人喜爱的农村风俗画,妙哉!

 

类似的还有一首《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词境清新,朗朗上口,明月、清风、稻香、蛙声,一个感官信息丰富的乡村夏夜扑面而来。

 

偶尔竟然也卖萌: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好一个醉态横斜,可爱至极。不仅卖萌,自恋指数也不低。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我见不到古人没啥遗憾的,古人没见过我可就亏大了。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青山:嗯嗯,就咱俩最美,其他人靠边站。

 

这哪里是什么业余爱好,简直就是一枚多才多艺的全能型写手嘛!


啧啧, 看看后世辛弃疾粉丝的评价:

 

“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唯幼安为首。”(与李清照合称“济南二安”)

 

“词至稼轩(号稼轩),纵横博大,痛快淋漓,风雨纷飞,鱼龙百变,真词坛飞将军也。”

 

“宋词之有辛稼轩,几如唐诗之有杜甫。”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也说南宋可与北宋PK较量的词人唯有辛稼轩一人……

 

没能在疆场上实现自己人生抱负的辛弃疾,最终却在词的世界里留下了不朽的身影。


07


公元1203年,已经六十四岁的辛弃疾,又意外地接到了朝廷的新任命。

 

原来,当时的宰相韩侂胄因为德不配位,威望受到挑战,便动起了对金作战,以建“盖世功名”的心思。一提到打仗,自然想起了辛弃疾,你不是主战派的积极分子嘛,那就把你拉出来为北伐站队造势。

 

然而,辛弃疾的态度却出乎意料:打的想法是好的,但不是现在,几十年了都没为北伐做过准备,贸然出兵不是找死!想打仗?先花个几年充实国力再说吧。

 

韩侂胄不乐意了:你继续回家歇着吧,我等不起,一个字:打!

 

结果“一败涂地,不可收拾。”

 

而溃败的原因——“无一而非弃疾预言,于二年之先者。”

 

就这样宋军以惨败为代价,验证了辛弃疾预言的无比正确性。

 

然而这仍然不算什么,其深谋远虑的军事洞见远不止此,早在三十几岁任职滁州之时,他就断言:

 

“仇虏六十年必亡,虏亡则中国之忧方大。”

 

也就是说,金国六十年后肯定会灭亡。但是金国没了,宋朝的麻烦才真的大了。

 

真正的大麻烦就是蒙古啊!

 

当时的蒙古草原上还是动荡的零散部落,距离铁木真创立蒙古国还有三十多年的时间……

而后,历史的轨迹是这样的:

六十二年后,金国灭亡(时间要不要卡的这么准!),又过了四十五年,南宋也被蒙古给灭了。

 

神-预-言!

 

当时辛弃疾曾就此推断打了书面报告递交朝廷,可是有什么用呢?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人生的悲剧有时不在于无知,而在于你什么都看透了,却什么都改变不了。


 

诚如康熙皇帝所说:“君子观弃疾之事,不可谓宋无人矣,特患高宗不能驾驭之耳。使其得周宣王、汉光武,其功业悉止是哉!”

 

可惜,辛弃疾这匹千里马,一辈子也没等到自己的伯乐。


08


兵败如山倒,紧急时刻南宋又想起了辛弃疾。

赶忙派人到江西请辛弃疾出山,并且终于给他安排了最高军事机构内的一个重要职务——

 

辛弃疾心中顿时思绪万千而过:早干嘛去了!前面几十年我的嘴皮子都磨破了,你们听进去一句吗?

 

但不管怎样,南归四十多年了,他终于第一次有了指挥南宋正规军对金作战的机会,第一次距离一个运筹帷幄、决胜沙场的大将军那么近,那么近。


然而,命运再次开了一次玩笑。

 

任命到达时,辛弃疾早已老病在床。就算南宋再有诚意,他也没有力量去完成这个使命了。

 

1207年九月初十,已经昏睡了很久的辛弃疾忽然睁开了眼睛,大喊了几声“杀贼!杀贼!”,然后,一切归于沉寂。

 

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终究,他没能当上将军,没能戎马疆场,荣归故里。

 

历史之中的辛弃疾就这样带着无尽的悲愤远去了,而文学中的辛弃疾却像一座不老的青山,永远豪迈,永远妩媚。

 


每当仰读这座青山,我们总是能真真切切地听到一个初心不改的英雄,一遍一遍地呐喊,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可以看到他在夕阳中痛拍栏杆、望眼欲穿的身影。

 

朋友朱熹去世时,辛弃疾为其写过一篇悼词,其中有几句同样适合他自己:


 所不朽者,垂万世名,

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延伸阅读:

民国大师趣事:有才,就是任性

来源:国史馆(minguolishi)


那些特立独行的民国大师,用今天的话讲就是“有才又任性”。今天讲33个小故事,其中的智慧与气度,咱们慢慢领悟吧。


1、章太炎

章太炎在《台湾日日新报》任编辑时,常有读者向报社反应他的文章怪字僻典太多,读起来很吃力。主编委婉地向他提出意见,他说:“世人之知不知,解不解,我不能管得。吾只患吾文之不善,苟文善,自会有人知之。请勿问!”


2、梁启超

梁启超在戴戡死后逐渐淡出政坛,在清华、东南等大学任教,声称将以教授与记者的身份终其余生,不复从政。后因病重入协和医院,某中国医生诊断其为肾病,须行手术。手术取出一肾后,病仍不愈,原来是错取好肾。


朋友们多劝梁起诉该医生,梁答道:“算了罢!中国人学西医,能够开刀,而令我活到如今,已经算不错了,我又何必告他!”遂死庸医之手!时人深为惋惜,认为别的姑且不论,若其缓死几年,著述必将十分丰富。


3、汤用彤

汤用彤为人温润,一团和气。钱穆与傅斯年有隙,却都与汤交好;熊十力和吕澂于佛学方面每每相左,却均与汤相得;汤虽参与学衡派,却与胡适不伤和气……汤因此得了个“汤菩萨”的绰号,钱穆说他是“一纯儒之典型”。


4、林纾

林纾有侠义之风,曾有某友向他借钱,他便把刚刚卖画所得的400元倾囊相授,朋友坚持立下字据后离去。不久此友病故,林纾前往吊唁,就在灵前把借据烧了,并作了祭文,后又忆写道:若他与朋友都健在,则有无借据都是一样;现在朋友已死,自己恐也来日无多,若死后还有借据存在,难保不使两家产生纠纷,因此烧掉云云。


5、康有为

袁世凯为笼络康有为,召他主持清史馆。康有为力辞道:“我若修清史,则袁世凯首为罪人,如此必不为所容,因此不可赴任。”


6、罗振玉

1901年,罗振玉在刘鄂家第一次见到甲骨这种古物,欣喜异常。他惊叹之余,自许道:“汉以来小学家若张、杜、扬、许诸儒所不得见也。今山川效灵,三千年而一泄其密,且适我之生,所以谋流传而悠远之,我之责也。”


7、王国维

王国维始终未剪辫子,一次夫人给他洗头时说:“都到这个时候了,还留着这个东西做什么?”王答道:“正是因为已到这个时候了,我还剪他做什么?”


8、黄侃

黄侃留学日本时,一次内急夜起,随意向楼下小便,时楼下住客正在挑灯夜读,见此大骂,黄侃亦反唇相讥。两人舌战酣畅,即互报姓名,黄侃才知楼下客是章太炎。甫一接触,黄见章学识闳富,为己不及,乃折节而称弟子。


9、王闿运

王闿运进京供职,有人问他:“民国诸贤,与咸、同间相比如何?”王说:“以今视昔,才智殆有加焉。惟昔人做事认真,今人做事敷衍耳。”


10、刘师培

刘师培属古文学派,崔适属今文学派,两人在北大任教时,恰住对门,朝夕相见,每次必恭敬客气地互称先生,且鞠躬作揖不已。但一到上课时便剑拔弩张,互相攻击,毫不留情。


三十年代初,熊十力、汤用彤、钱穆、张东荪、张申府、林宰平、、蒙文通、李证刚、邓高镜、冯友兰、贺麟、张岱年、金岳霖、沈有鼎、冯文炳、黄艮庸等云集北大,经常在一起高谈阔论,可谓一时盛事。熊十力和冯文炳(废名)曾为争论问题而扭打不休,熊声色俱厉地说:“我代表的是佛,你不同意便是反对佛!”但丝毫不曾影响关系。


11、萧公权

萧公权说,他在民国二十七年到昆明时,听见一位朋友说:Whatever Tai-sun SaysgoesWhatever goesChih-sheng Says。意思是说“岱孙(陈岱孙)说了便行;芝生(冯友兰)行了便说。”


12、蒙文通

蒙文通任教于四川大学历史系,因与学校有纠纷被解聘,他却照常去上课,说:“聘不聘我是你四川大学的事,我是四川人,不能不教四川子弟!”


13、梁实秋

梁实秋的一句“你走的时候,我不去送你;但是,你来的时候,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都去接你。”让人长久的感慨。


14、林庚

林庚的学生袁行霈至今记得先生的一句话:“人走路要昂着头,我一生都是昂着头的。”


15、钱锺书

1939年秋,钱锺书和邹文海、徐燕谋等人一起同行到湖南安化的国立师范学院。途中,钱锺书手不释卷,怡然自得。邹文海好奇,方知钱锺书看的是英文字典。邹文海觉得一本索然寡味的字典,竟可捧在手中一月,真是不可思议。


钱锺书则告诉他:“字典是旅途的良伴。随翻随玩,遇到几个生冷的字,还可以多记几个字的用法。更可惜的是,前人所著字典,常常记载旧时口语,表现旧时之习俗,趣味之深,不足为外人道也。”——邹文海《忆钱钟书》


16、陈寅恪

1946年,陈寅恪从欧洲回到清华,此时他双目已盲,身心俱疲。历史系主任雷海宗劝他休养一段时间,他不听,并要求在中文系也开一门课。

雷海宗的助手王永兴劝他:“一门课已经够辛苦了,是否不要在中文系上课了?”陈寅恪严肃地说:“我拿国家的薪水,怎能不干活?”


17、梁思成

梁思成在北大讲中国建筑史,有几十学生听课。最后一节课,梁思成说:“课讲完了,为了应酬公事,还得考一考吧!诸位说怎么考好?”学生没有一人答话。梁又说:“反正是应酬公事,怎么样都可以,说说吧!”还是没有人答话。

梁有点明白了,于是说:“那就先看看有几位是选课的吧,请选课的同学举手!”结果没有一个人举手。梁笑着说:“原来诸位都是旁听的,谢谢诸位捧场!”说完向台下作了一个大揖,飘然而去。


18、熊十力

吴稚晖、李石曾在北大组织“八不会”,“八不”即不抽烟、不喝酒、不嫖、不赌、不吸毒、不做官、不贪财、不阿谀。他们邀请熊十力参加,熊十力说:“你们这是结党,我不干,我是九不。


19、胡适

唐德刚认为,胡适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可与“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相埒。

他又评论胡适的人格:“……这些名儒硕彦之中,有胡先生的资质的,大多没有胡先生用功;和胡先生同样用功的人,则多半没有他的天资;先天后天都差与胡适相埒的,又没有他的德性好、人缘好、气味好。这些都是胡适之的过人之处,都不是偶然的。”


20、朱家骅

朱家骅任中研院院长时,拟设立一个民族研究所,并欲请史语所中有“非汉语语言学之父”美誉的李方桂执掌。但李方桂对语言学以外的东西,向如闲云野鹤,“一不拜官府,二不见记者”,于是朱就托傅斯年出面邀请。傅斯年去了几次,李方桂都不肯出任。


最后一次,李方桂坦率向傅斯年说:“我认为,研究人员是一等人才,教学人员是二等人才,当所长是做官的是三等人才。”那时候傅斯年正是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所长,李方桂这样说,岂不是当面给傅斯年难堪吗?傅斯年是有名的“大炮”脾气,当然是有些不高兴了,但是也没发作,就“长揖而退”,说:“谢谢先生,我是三等人才。”


21、冯友兰

冯友兰曾在《新事论》中说:我们常听见许多关于城里人与乡下人的笑话,照这些笑话所说,不但城里的人比乡下的人知识高,才能高,享受好,即城里的狗亦比乡下的狗知识高,才能高,享受好。这些虽是笑话,而却不见得不合事实。


我们甚至可以说,不但城里的狗比乡下的狗知识高,才能高,享受好,而且城里的狗,在有些方面,比乡下人亦是知识高,才能高,享受好……在中国,一百个乡下人中,至少有九十个一生没有吃过如城里的富室狗所吃的饭食。


冯友兰在西南联大教书,留有长髯,身穿长袍,颇有道家气象,其本人则倡人生哲学之多重境界。一次,他去授课,路遇金岳霖,金问:“芝生,到什么境界了?”冯答:“到了天地境界了。,擦身而过,各自去上课了。


22

,马但求留一方砚台写字,,反而猛掴其面。

,将梁苦心收集的古玩字画统统付之一炬,梁只是在旁边冷眼旁观。,梁出来阻止了。他解释道这两部书是向外地的学生借的,若烧毁就无法物归原主了。,轻蔑地说:“不用了,,有《新华字典》就足够了。”由于精装书不易烧毁,。


23、钱穆

钱穆在课堂上批评疑古学派,说:“事有可疑,不专在古,上古也有很多不可疑之处。比如有人姓钱,此钱姓便属古,没有可疑。近来有人却不姓钱,改姓‘疑古’,这是什么道理!”


这是讽刺钱玄同“疑古玄同”的别号。有人提醒钱穆道:“钱玄同的儿子正在听你的课!”不久,钱穆和钱玄同在一个宴会上碰面,钱玄同说:“我儿子很相信你的话,不听我的!”


24、晏阳初

晏阳初在接受赛珍珠访谈时曾说:“我向全世界提出这一个问题,请求解答。为什么不能团结所有国家、所有地区的人民以共同打击我们的敌人—愚昧、贫困、疾病和腐败政府呢?”


25、吴宓

《吴宓日记》出版前,编者想请已八十多岁的钱钟书为之作序。钱氏为此写了一封信给编者,请其将此信“附入日记中”。此时钱氏才在日记里见到,几十年前自己的一篇文章曾使吴宓先生很不愉快。


他在序里说,“不意使先师伤心如此,罪不可逭,真当焚笔砚矣”。他还说,将此文附入书里,“俾见老物尚非不知人间有羞耻事者,头白门生倘得免于削籍而标于头墙之外乎!”


26、季羡林

季羡林入住北大后,住处很特别,是在翠花胡同里。而明朝的东厂,就设在翠花胡同。季羡林的住所,则就是以前东厂特务行刑杀人的地方。当时,那是个很寂静的院子,树木葱郁,石碑林立,而且寝室外面还摆着一口棺木。

季羡林一个人住在里面,平时自然少有人找。好友臧克家携夫人郑曼去过一次,郑曼当时就忍不住问道:“季先生,你一个人住在这样的地方,不害怕吗?”季羡林则说:“这个地方好啊!正好可以静下来读书和工作,也确实不会有人来打扰啊!”

季羡林是健康长寿的老人,有人就好奇他是不是有什么养生之术。季羡林的回答是,我坚持“三不主义“。“三不主义“指的是:不锻炼、不挑食和不嘀咕。

不锻炼是不为锻炼而锻炼,觉得大部分时间还是花在工作上比较好,如果花在锻炼上,太可惜了。不挑食则是不管什么高脂肪、胆固醇,只要合自己口味,张口就吃。不嘀咕则凡事看开些,不要在心里放着。

然后还有一点就是“腿勤、手勤、脑勤“,自己的秘诀就是:千万不让脑筋闲着,脑筋要永远不停地思考问题。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