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新华字典》里的张华、李萍和我,还有光明的前途吗?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新华字典》1998年修订本




北大、技校和售货员


除了韩梅梅、李雷和Uncle Wang,大家非常熟悉却又未曾谋面的人恐怕要数张华、李萍和我了,这几个人的名字可能有人没记住,但上文中摘录的例句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张华上北大,李萍进技校,我当售货员,劳动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三位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社会做着贡献,奔着光明的前途。


这么多年过去了,三位今天过得怎么样?未来的职业前景又如何呢?



中技能岗正在消失


工业化高速发展的这些年里,人类生活水平和社会生产力有了空前的提高,但在这个经济增长和技术变革的表象下,却隐藏着诸多发人深省的现实。社会生产模式和组织模式的演变伴随着新产业的涌现和旧产业的淘汰,也让有些人在变化中如鱼得水、有些人疲于奔命。而经过这些年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学界对不同技能的职业前景有了初步的判断。


可以断定的是,在张华、李萍和我三个人当中,李萍的职业受到的冲击最大,前途最不光明!在过去几十年,尤其是最近十年间,中等技能的劳动者承受的冲击最大,中等技能的就业岗位正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渐渐消失!


在刚刚结束的2017杰克逊霍尔(Jackson Hole)全球央行年会上,各国政策制定者一改往年大篇幅讨论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将讨论重点放在了全球贸易、不平等和创造就业上面。其中OECD经合组织首席经济学家Catherine Mann在“变化的国际贸易版图”部分演讲中展示了一下这张图:


1995-2010年间部分发达国家按技能水平就业比例变化


图中横轴从左到右依次展示了加拿大、法国、德国、日本、经合组织国家整体、英国和美国按技能水平就业比例变化情况,蓝色、红色和绿色由高到低代表职业所需技能水平。


从图中不难看出,1995年到2010年,主要发达国家在高低技能职业占比增长的同时,中等技能职业占比都出现明显下降。也就是说,在这15年间,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在高低技能岗位持续增长的同时,中能技能要求的就业岗位正在明显消失。经济学家将这一趋势称为劳动力市场两极化 (job polarization)。


美国学者对美国劳动力市场极化现象做了更为详细的归纳。MIT经济系副主任David Autor (另见瞬变谈2017对Autor讲授的专访https://goo.gl/cQKEkz)对十大类美国非农就业岗位在过去40年间的变化做了以下描述。横轴所示职业类别的技能要求由左向右依次递增(分别为:个人护理、用餐/保洁服务、保护性服务、操作员/工人、生产、办公室/行政工作、销售、技术员、技工、职业人员、管理人员),各柱状图颜色越浅代表时代越近;纵轴表示就业岗位百分比变化。


1979-2012年间美国主要职业类别就业变化


在高低技能岗位基本保持持续增长的情况下,中等技能要求的就业岗位(操作员/工人、生产、办公室/行政工作、销售)增长缓慢、并在2007-2012年出现萎缩,再次表明中等技能职业在技术迅速变革的时代似乎格外脆弱。


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再到信息时代,就像铁匠、矿工和码农,最能适应生产生活的技能一直在变化。“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新技术冲击着人类的就业、也弥补和帮助着人类生产。汽车和火车的出现大批取代(解放?)了马匹,但自动取款机的出现却让取款机旁提供增值服务的职员数从80年代的50万基础上不减反增,如果人类技能能顺应和驾驭科技变革,那么其在经济生产中的重要性可能逐渐提高;反之,如果劳动者固步自封、忽视和拒绝技术变革,则恐怕难以摆脱“死于安乐”的命运。



人和机器这些年


技术发展这些年来,中等技能职业的衰落趋势也有原因可循。计算机、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的出现,冲击着人类劳动的格局、取代了一些技能、也提高了另一些技能的价值。


在人和机器这几十年的相处当中,机器先是在一些体力成分高、重复度高、危险性高和单调的工种方面解放和代替了人力劳动。随着计算能力、适应能力、和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比较复杂的工作(如数学计算、检索、分类、逻辑推理、数理分析、重复性生产等)也越来越开始由计算机和机器来操作完成,而这些行业以前恰恰大多由中等技能人群完成。


较低技能端,需要灵活性、运用常识、情景判断、与人相处和交流的工作虽然看似简单,却往往更难被机器取代,这也是为什么低技能职业在机器和人工智能来临之后仍然坚守阵地并保持增长的原因之一。而高技能端,抽象职业(管理、职业人员)从事者由于在多年教育和工作中积累的创新、交流、知觉判断、谈判、解决问题、分配工作等技能,截至目前还没有受到人工智能和自动化的大规模影响。


科技变化的大潮汹涌地冲击着人类的工作,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市场两极化是否已经蔓延到发展中国家我们还不得而知,这需要更多实证研究支持。但可以肯定的是,重复度高、技术含量低、创新度低、和相对单调的工作,在未来会越来越受到来自科技发展的冲击;终身学习,跨界研究,了解技术发展趋势,顺应和驾驭科技,这些听起来似乎有些陈词滥调,却不失为在巨变时代保持竞争力的黄金法则。


从政策方面鼓励、管理、控制和驾驭自动化和人工技能则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人毕竟不是马,人类自己组织社会生活,掌握生产资源,完全有能力在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成果同时,既保持生产者积极性、又让更多人分享到生产力提高的果实,这需要认识科技的能力、驾驭科技的信心、和融合科技的智慧。


不管怎么样,我们希望张华和我——尤其是李萍——能够与时俱进,继续拥有光明的前途。


文中图片依次来源:

Catherine L. Mann在2017杰克逊霍尔年会中的演讲:The Changing Landscape of Global Trade and some implications for employment and inequality

Autor, 2015, Why Are There Still So Many Jobs? The History and Future of Workplace Automation, JEP

封面和文首图片来自网络



关注瞬变谈(shunbiantan):世界瞬息万变。学术前沿,行业趋势,市场动态,权威观点,和你一起谈。



公众号:shunbiantan


苹果不让打赏,也挡不住我支持瞬变谈!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