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40个中国家庭阅读简史:时间带走一切,读书带走时间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刘晨写的《  摇摆与变迁——一个中国农民家庭的阅读变迁》(附在文末)。详细记叙了他自己从小到大,家庭成员的阅读情况。


我们征集到了上百条留言,有一个有趣的发现,但凡能写出来家庭阅读史,不妨说是一个一个家庭里闪闪发光的记忆、天伦之乐的一种。

一个有阅读氛围的家庭,不管是身处其中的大人,还是在这个氛围中长大的孩子,不仅能在阅读中得到优雅和风味。而且也因为那几本书,有了一些看似“无用的美好”,让我们彼此作为家人,有了更多亲密的共振。

就像活动中,那位奶奶的两岁多的孙子。待他长大,即便那时姥姥已不在,但凡在家人的闲聊中,得知姥姥因为教他读诗,大雨天专程去参加活动问专家,或许想起姥姥从最简单的诗歌,从“鹅鹅鹅”开始启蒙他的阅读,一定能因此倍感温暖和善意。

今天我们选出了42个家庭的阅读简史。希望你也曾和家人,因为阅读有自己的独家记忆。也希望你能将这份快乐延续到未来的家庭。


————

1  

《野性的呼唤》

by杰克·伦敦

讲述者:林和

这是串联了我们一家三代人的书。,饥渴地看起来。开篇的英文诗看不懂,就去找父亲(西南联大毕业)。正在阅读资本论的父亲抬起头来,慢悠悠地朗诵了一遍,然后翻译给我听。我收藏着一本,过几年就会再读一遍。女儿三四岁时我念给她听,她也非常喜欢-后来特意在台湾诚品书店挑选了一本送给她珍藏。阅读是父母培养的。小时候,妈妈每晚会在油灯下给兄弟姐妹们读一段西游记-那是一天当最快乐的时刻!

再后来,做中学校长的爸爸会在假期借很多书给我们看。给弟兄们借的是《西游记》《烈火金刚》,给我借《安徒生童话》。童话深深吸引了我。本来就爱幻想的我,这时候更是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想象着大海、原野、村庄和城堡,憧憬着那个未知的大千世界这或许是我后来选择学习艺术的启蒙吧。阅读给了我一生的动力和滋养,也给了我非常多的享受和乐趣。如果没有阅读,我不会成为现在的我。我一直保持着每天都读几页甚至是读一本的习惯-图书馆长告诉我,自从我接受返聘来到这个学校以后,我的借阅量一直是全校教职工第一!女儿在阅读方面比我走得更远,触及到我基本读不懂的哲学等领域-她正在艺术之路上前行,阅读定会给她源源不断的补给。

父亲去世时,我们在他老人家的骨灰盒里放入了一只钢笔一副眼镜,姐姐说:爸爸天天要读书,离不了它们……这就是我的家庭阅读史。

2  

《围城》

by 钱钟书

讲述人:一个大橙子

小时候,妈妈为了培养我看书的习惯(同时不让我看电视)她以身作则,只要在家有休闲时间就会选择看书。她和我爸感情不好,属于形式夫妻,她的床头,永远有一本《围城》。

小时候觉得此书晦涩难懂,颇为无聊,长大之后再读,才知晓其中深意。而我个人来说,对自己影响最大同时也最喜欢的书是《追风筝的人》,读了几次,每一次都无比震撼,泪流满面。要懂得尊敬珍惜身边的人,也要永远善良。

3  

《我的母亲》

by 老舍

讲述人:王旭

小时候,在农村很难见到纸张,我父亲在供销社工作,我有接触书的机会。父亲常拿回来一些报纸,有时候也有书,村里人来找去剪鞋样子,或衬箱底。我总要挑选些喜爱的放起来。当时我还不能读通上面的文章。有一次父亲拿一张上面有老舍的《我的母亲》的报纸,在煤油灯下读给我母亲听。当读到"母亲的手始终微肿鲜红着"时,父亲和母亲都哭了。我则不知如何。最后父亲竟读不下去,母亲抽咽得双手哆嗦。

我第一次感受到文字的力量,也让我爱上文字。今天我才懂得老舍的感情,能和父亲交流了,可是父亲已去世九年了。我就是插在瓶子里的花,虽有香味,可没了根。

  4  

《十粒金丹》

by[清]萧晶玉(存疑)

讲述人:名字背过又忘记

小时候家在农村,家里书特别多,连放杂物的仓房里也有几箱子的书。从学前班开始我就连蒙再猜的翻看那些书,大人从没限制过我,古今中外,天上地下我都读的津津有味。那时候我的很多同学家里,唯一的书就是课本,让我觉得很奇怪。总有人来我家借书,包括学校里的老师。总有些书有去无回,所以有些书,就被藏到柜子里了。很多个家中无人的时候,我就把它们翻出来,找个安静的角落,悠悠品读。

这些书的拥有者是我爸,我爸在当时是个文学青年,办农民诗社,写文章。农闲时节,总有一些人在我家谈诗论文到深夜,那时经常停电,我记忆里便存了一个个烛火茶香,诗意盎然的夜晚。

家里不只我爸有藏书,我奶奶也有,家里有一个朱漆大柜,是奶奶的衣柜,柜子里有件奶奶的宝贝,一套《十粒金丹》的唱词本,这套书奶奶平时不拿出来,但把故事讲给我们听了。我偷偷翻看过,繁体字竖排版,看得很费力。我家的阅读史,应该始于奶奶,奶奶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家贫,六岁失母,奶奶的父亲意识到只有读书认字才能不被人欺负,于是把奶奶送进了村学堂,是当年学堂里唯一的女学生。听我爸讲,他的文学启蒙,就是来自那套《十粒金丹》,我爸幼年有过数年逃荒经历,但奶奶一直带着那套12本的《十粒金丹》和几本诗词。在老人家失智后的几年里,拿给她一本《千家诗荟萃》,她还能以学堂里读诗的语调读出来。读书使人的生命更丰盈,更智慧,更坚强。读书的习惯,是一个家庭的精神财富。

  5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by 柯南道尔

讲述人:知遥

姥爷从小很注重培养我的阅读习惯,经常与我一起读书,然后对书中的内容进行讨论,现在依然记得他在我的一本故事书上写下的批语:笑到最后,笑得最好。当时懵懵懂懂,后来渐渐明白,姥爷以前说的很多都是对的。

姥爷也从不干涉我读书,除了作文书,小说散文甚至漫画都允许我读,记忆最深刻的是初二时送过我一套福尔摩斯探案集,一部血字的研究,我看到半夜爱不释手。如今姥爷已经很老了,每天只能读些报纸,希望他能愉快的地度余生。

6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by 奥斯特洛夫斯基

讲述人:胡里痕的凯瑟琳

小学第一本书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很多人觉得枯燥但我反复看了好多遍,前半部分的故事很是吸引我。那是我自己人生的第一本书。小时家里并不宽裕,但务农的爸妈仍然愿意花钱给我买书,那时只能在新华书店买书,一分钱都不打折。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爸爸带我去买书,买了一本童话,结果还没等到回家我就看完了,当时爸爸觉得,书看完了就没用了啊,于是我俩又走回书店换了一系列的另外一本童话,爸爸觉得赚了现在想想,真的家里不容易,但又不想打击我爱看书的心,爸妈真的很懂教育。我现在自己几柜子的书,读书不止,生活不息,享受着一辈子读书的乐趣,都是我可爱的爸妈所赐。现在最爱的书:红楼梦,汉尼拔系列,呼兰河传,采桑子,可爱的骨头,等等!爱的都看了好多遍。

《我与地坛》

by 史铁生

讲述人:江雪

多年前,老三一个人走了。安顿后,他给我寄来一张明信片:丽江古城、四方街、黑白山水,写着"这里的天很蓝,风很静。我和她坐在一起看云"。那时,我第一次读起他落在家里的《我的地坛》。他留下了满满两大架的书,叮嘱我照看好她们。离家之前,他常常捧着《我的地坛》;他抽烟,静默,昏暗中的剪影像极了父亲。分隔的岁月里,他不断失去。但是,他选择留在那陌生的城市。

我不定期地重读《地坛》,似乎替他读,也是为自己读,"我甚至现在就能清楚地看见,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的离开它,我会怎样想念它,我会怎样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因为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2014年,我出差。坐在奔驰的列车上,一路经过无数的隧道,明亮和幽暗穿梭交织,我只带了《我的地坛》。在我们孤独的秘密花园里,阅读是常年不息的风。跟随着史铁生的文字,仿若穿行在地坛的千年古柏中间,郁郁苍苍中春色无尽。

8  

《新华字典》

讲述人:喝酸奶不舔瓶盖儿

姥爷小时候家里非常穷,从小没上过一天学、认过一个字;参军后开始在部队里自学认字,直至今日依旧会看到姥爷身边放着两本页脚略微卷起磨烂的字典:四角号码的字典和新华字典;据说当年姥爷从甘肃转业回家时就把它们带在身边;姥姥说这是姥爷最喜欢的两本工具书,现在好少有人还会用四角号码字典查字,可姥爷却用的得心应手。我从记事开始就总是看到姥姥的床上铺满了很多张报纸,姥爷和姥姥也总是坐在床上轮流的看着报刊上的每一条新闻消息,、《参考消息》、《邯郸晚报》......

这些报纸都是姥姥姥爷的"座上宾",每次看到中国外交、,姥姥总是对我们祖国的富强赞叹不已,也经常会和姥爷一起边看边讨论着时事新闻,读到精彩的时候水烧干、饭糊锅也是常有的事儿。姥姥家的这种读书的氛围也耳濡目染着母亲,母亲每次买书都会工整的写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名言,并从小就要求我和书为伴,要坚持经常读书!我现在最大的爱好便是读书,尤其是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著,从托尔斯泰的《复活》、高尔基的《童年》到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玛格丽特的《飘》再到我们中国脍炙人口的四大名著、茅盾文学奖的诸多获奖作品,柴静的《看见》、老舍的《四世同堂》等等都是我非常喜欢读的作品!每每看完一本书后都有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领悟世界的感觉,我的内心是充盈的,心灵如接受过洗礼一般变得更开阔!

 9 

《古文观止》

讲述人:许其民

自我记事起,就依稀记得爸爸常在一个旧衣柜里拿出一本本书来给我讲故事,教我念唐诗。印象中爸爸常拿着一本封面印着青花花纹的《古文观止》教我诵读,我似懂非懂地跟读着,只觉得那依依呀呀的话语里藏着无穷的秘密。上小学后,哥哥的那一木箱小人书深深吸引了我,常常被书中的故事所感染,我为《三毛流浪记》中三毛的悲惨命运深感同情,也为《阿凡提的故事》中阿凡提的聪明机智拍手叫好。在小木箱里,我找到了童年的乐趣。真正大量阅读是从读师范的时候开始的,每遇到自己喜欢的,便如饥似渴地捧读着,从《情趣小品》到《百家争鸣》,从《素描起步》到《罗丹艺术论》,从《花季*雨季》的感性体验到《品味人生》的理性反思,它们见证着我的成长历程。

 10 

《芥子园画稿》

讲述人:赵小糖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本书,准确的说是一本画册《芥子园画谱》。因为我一直很喜欢画画小时候都是瞎画,爸爸也没在意反而逼着我练习书法,我非常不情愿。长大后跟老爸交涉多次,老爸才恍然大悟一般,有一天老爸翻出一本泛黄的《芥子园画谱》,告诉我,这是他的爷爷留下来的,还说家里原来最有远见的人是曾祖父。

我开始走上了画国画白描的道路,后来发现我应该感谢老爸,很多笔法和书法是有相似的!果然书画是一家也感谢老爸把这本老书保留至今!

11 

《席慕蓉经典作品》

by 席慕蓉

讲述人:杨yc

我的父亲最喜欢读字帖。他爱写毛笔字,现在还开始教别人写毛笔字。他常说的话是我是他女儿他却没有好好教我。我小时候和他关系并不和谐,他偶尔会打我,而我很记仇。后来长大了,我对我们之间有过的争吵已经释怀了,可他还常常后悔自己年轻时脾气不好。我的母亲最喜欢读台湾散文,她以前经常抱怨同事借走了她的《罗兰小语》就没有再还给她。

以前网络不发达,消息也不畅通,她从席慕容的散文里认识了芭乐,一直以为是台湾独有的水果品种。后来我去福建上学后,放假回家时给她买了很多番石榴,她起初不乐意吃,这就是芭乐啊,我说。她将信将疑地才吃了一颗,嘴里还念念有词说这样啊,这就是芭乐啊,福建就有啊。我已经很久没有回家了。

讲述人:君念

这些年,我的很多书遗忘在中国,都放黄了。我买的席慕容的书也在,父母都不读的。翻开看看,有一本竟是老公买的。书的扉页上还有他的批注:购于北大书店,此时正濒临经济危机。我不由得翻到书的背后看看价钱,赫然标着:1.95元。晚上打电话给老公,和他提起这本书,笑他当年这么便宜的书都要封嘴才能买得起。他在电话另一端慨叹:"学校食堂三毛钱就是一顿饭。"看来老公省了七顿饭换了这一本书。我问他:"吃饭重要,还是读书重要?"他立刻回应:"当然吃饭重要。别老怀旧了,怀旧说明你老了。"我真的老了吗?是的,也不是。我把自己找到的笔记,一些珍爱的旧书背回美国了。出境过秤时,恰在允许携带行李重量线上,刚好50磅。

 12 

《水浒传》

by 施耐庵

讲述者:唐麦兜

我成长的时代,书籍并不像现在这么容易。所以我的读书,就是有什么读什么。10岁的时候,发现父亲书台上有一本水浒传,于是就拿过来读了。尽管好多字都不认识,也还是读得心花怒放义薄云霄啊!读这本书的时候,每天回家,都高声叫一声:小二!切二斤牛肉、一只嫩鸡,再烫一壶好酒……感觉自己已经是绿林好汉似的。就这样,从10岁至今,我把水浒传读了6遍之多。还是因为父亲,我知道了张恨水,他的作品基本都读过。长姊大我十几岁,她怕我偷看她的书,出门时故意把书包挂到好处,某天我趁家人都在午睡,就搭着梯子上到阁楼,把姐姐收藏的鲁迅书和医学解剖等一网打尽全翻了一遍,从此爱上了鲁迅至今。并且通读了一遍内科学和内科临床等等,以致于而今,我成为一位经济学教授,却较为了解医学知识。

 13 

《汤姆·索亚历险记》

by 马克·吐温

讲述人:黑眼圈的胖达桑

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本书,是《汤姆·索亚历险记》,那是我拥有的第一本除了课本和辅导书以外的书,当时是老师推荐我们的暑假阅读书目,但是老师没有强制要求买,直说家里有条件的可以买,当时自己虚荣心作怪,不想被同学看不起,不想让同学知道我家庭条件不好。

所以,暑假的时候跟爸爸说,老师要求必须要买,爸爸是一个没有什么文化的工人,也因为没文化,所以职称考试老是考不过,工资老是涨不起来,所以,他虽然不知道那是小说,总以为老师让看的,一定是对学习有用的,就帮我买了。

依旧记得那本书价格是十二块钱。而我爸爸那会儿一个月工资才几百块钱。现在,爸爸已经不在了,我也记不得那本书的内容了,可是从那本书开始,我养成了阅读的习惯。

14 

《小二黑结婚》

by 赵树理

讲述人:皮肤病腰腿疼

从小我就很喜欢读书,因为我小时候爷爷家有很多藏书,所以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早已经记不清小时候读了哪些书,只记得稍微大点了,四叔在师范上学,他的有些课本也被我读了,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我才知道有赵树理这个人,觉得他写的很接地气,亲切,自然,流畅,至今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小二黑结婚》。由于经常在家读书,二年级的时候我就能背诵并且默写出四五年级的诗甚至短文。

随着年龄的增长,武侠小说风靡一时,我这近视眼就是五六年级看武侠小说太入迷造成的!无奈,六年级的时候我不得不戴上了近视眼镜,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早期,戴眼镜的人还很少,我的眼镜甚至还被偷过好几次,哎。

初中的时候也是不好好学习,反而抱着红楼梦和水浒传看个没完,这样一来,学习成绩肯定不怎么样,但却养成了读书看报写文章的习惯,到现在还是订阅了大量的书报,尽管电子产品越来越多,可我还是喜欢看纸质的报纸和书籍,那才给人看书的感觉呢,总觉得看电子书找不到读书的感觉!如今人到中年,越来越感受到多读书有多么的重要!书籍不只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还能改变我们的,命运更是丰富了我们的内心世界!读书的过程并不苦,不读书的人生才是真的苦!所以我经常叫孩子多读书,多学习,只有读书才是唯一的稳赚不赔的!

 15 

《平凡的世界》

by 路遥

讲述人:三月

我的家庭阅读史我读初中的时候,哥哥读高中。有个周末他回来带本好厚好厚的书,书上的字很小,我翻开来看,发现名字叫《平凡的世界》。一开读,便一发不可收拾。书中的孙少平和孙兰香,出身农村但勤奋读书。而这种关系像极了当时我和我的哥哥,同为种地的穷苦孩子,同走在读书这条道上,他们兄妹就好比我们兄妹黑暗求学路上的摆渡人,点亮并鼓舞着我们。

这书我和哥哥一起不知看了多少遍,我看着看着,读到了高中,看到书中孙兰香通过努力考上了西北工业大学天体物理专业,大受鼓舞,决心也要像她那样做个有出息的农村姑娘。从此,《平凡的世界》这本书便伴着我直到高考结束,而我也如愿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学。现在一看到《平凡的世界》这本书,就想到了和哥哥一起读书的日子。

 16 

《窗边的小豆豆》

by 黑柳彻子

讲述者:透过指缝看风景

说起对我影响最深的一本书,当属《窗边的小豆豆》了。这本书是女儿看过后硬推荐我看的。我想:我每天那么忙,哪有闲心读那么厚一本书。后来,女儿每次一放学就问我看那本书没。一次次的询问,使我感觉到她有一种读了一本好书,却无人倾诉的寂寞。

于是,我一有空便拿起那本书读几页,读着读着,心灵便被深深的震撼了。也许我跟女儿的感受并不一样,小孩子看,会以小豆豆的视角看,她会觉得一个调皮、不被大多数人看好的孩子也有可能成为优秀的人。而我更多的却是被校长和豆豆妈妈的言传身教而感动,以及日本教育对孩子的爱和包容。有时遇到我闲暇时,她会翻到其中一章,说:妈,你给我读读这几页吧,我读的不太明白。

我便欣然同意。虽然我读得并不是有声有色,但孩子却听得津津有味,还说:妈妈读书最好听了。有时读着读着,她还会就着故事情节与我讨论几句,每次的阅读氛围都其乐融融,幸福满满。与孩子一起共同读一本书,享受着爱与陪伴的温馨感觉,这份爱能让我和孩子一生都记得。

 17 

《杨家将》

讲述人:随风

冬天的夜晚是漫长的,冬天也是农民一年中最闲暇的时候,小时候我最喜欢的事就是依偎在父亲身边听父亲讲故事。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一碟酸菜或者是一小碟可以数得清的花生米,最好还有自家酿的苞谷酒。

母亲也坐在煤油灯旁边,"哧啦啦"地纳着鞋底。父亲在煤油灯下拿着一本书一边喝着小酒一边给我们绘声绘色地读书。父亲给我读得第一本书是《杨家将》,当父亲读到"杨家将"大败敌军,父亲是亢奋的,声音洪亮,那头啊一直往后仰,一直往后仰……当读到人所害,父亲的声音是嘶哑的,声音透着委屈、无奈、痛苦!特别是读到杨继业兵败,至死不投降一头撞死以身殉国,父亲的声音越来越低,我明显的看见父亲眼里泪花闪现。

我也哭了,那时候我心里发誓长大也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我要杀尽天下坏人!《杨家将》是我接触到的第一本小说,它让我明白善恶、忠奸、家国情仇!感谢父亲让我爱上了书,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与书为伴,有书相伴,生活是温暖而充实的!

18 

《苦菜花》

by 冯德英

讲述人:杨立伟

因为父亲酷爱读书,我们几个孩子也都是书迷。但在我们刚会读书时,,家中的书都被烧掉或卖给收废品的了。不久,一种读书方式悄然产生,就是朋友同学间互相借书、换书看,当时大量中外名著以各种形式流失到社会上,在喜欢读书的人之间偷偷流传,比如,姐姐借到一本《苦菜花》,她读完了告诉我,"明早就还,今晚你看吧。"我就一夜读完。

我借来一本《烈火金刚》,也是自己先读完,快还时给姐姐看。越是好书,借来的时间越短,有的书很可能是在借阅时中途转手,为了换书看,有时候只能后半夜读到天亮。我曾经一天一夜读完三部长篇,练出了一目十行和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本领。我们如饥似渴地兼收并蓄着能接触到的一切书,也读过手抄本。那时最引起我兴趣的书,当属《三国演义》和《西游》、《水浒》,外国名著《大卫·科波菲尔》,还有儒勒。凡尔纳的科幻系列小说。,我们就是这样读了大量中外名著,,已经下乡五年的我还能考入正规大学。感谢书。

 19 

《射雕英雄传》

by  金庸

讲述人:羊仔

小时候,奶奶家买了一本射雕,他们看完了,我跟着看,大家交流,爷爷还会认真把江南七怪抄下来。大学时候很喜欢鬼吹灯,就把鬼吹灯推荐给家人,然后爷爷奶奶姑姑都看了。姑姑看完了余罪,推荐给奶奶,奶奶看完以后推荐给我,在网剧还没出的时候,第一次听到余罪就是来自她们的推荐,算是慧眼了,后来看了,非常喜欢,微信告诉常书欣,我们全家都很喜欢余罪。

给奶奶推荐步步惊心,现在奶奶已经入坑,天天在看穿越,有时候笑她,她说,年纪大也可以有少女心啊。爷爷很喜欢往事并不如烟,看了好多遍,我终于也看完了,去告诉他,他很高兴。

讲述人:唐古拉

给我印象最深,最喜欢反复阅读的书,当属金庸的武侠小说了。我家老太太只上过一年小学,勉强认得几个字,在八十年代时不知从哪淘换来一本掉了封面的射雕,居然也能看懂,又给正上小学的我看。我一看就上瘾了。再后来,有了广播版,又有了电视剧,但是我还是更喜欢看书。金庸的武侠小说,对家国,爱情,侠义,承诺等等的描写,体现了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武功招式反而不是最吸引人的了。爱国,忠贞,守信,这些都是他的大多数作品的主题,值得一读再读。

 20 

《红楼梦》

by 曹雪芹

讲述人:奇迹缔造者

这本书是我过10岁生日时妈妈给我买的,我小的时候,妈妈经常给我讲故事,正是有这样的熏陶,我非常喜欢看书,听说《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首,我早就想拜读了,妈妈送给我这本盼望已久的书,使我欣喜若狂,我爱不释手,地抚摸着它,并翻到目录就是一行醒目的黑体字《红楼梦》,《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中最有艺术价值的,它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高峰。

于是,我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闲余时,这本书给我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读到高兴之处时,我会喜出望外,读到文中精髓时你会觉得妙不可言;读到贾宝玉与林黛玉分离时,不禁为他们感到十分惋惜,品味王熙凤这个人物时,感到她既聪明、能干、要强,但又狠毒、泼辣、善弄权术,唯利是图……,我在读着书,书仿佛也在读着我,真是心情随着书而变化啊!《红楼梦》这本书,真是生活中的一部百科全书。

讲述人:歆呈

我很土,喜欢的书很多,但最爱的只有一本《红楼梦》,从20岁不到开始读,堪称我床头柜上的霸主。买过几个版本,已经读了超过20年却没有生厌。每一遍阅读,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绪、不同的年龄,读出来的感觉都是完全不一样的。上初中的儿子最爱当年明月,一套《明朝那些事儿》在他的反复翻阅之下,已经是图书馆热门书籍久经借阅之后的那种自然磨损效果。

21

《蓝熊船长的十三条半命》

by[德]瓦尔特·莫尔斯

讲述人:丸子什么的是只喵

第一本《蓝熊船长的十三条半命》。不热门但叫座的童话故事。刚开始的时候我妈读给我听,后来入迷了我就自己看,一连还看了三遍。作者在构思蓝熊冒险经历的时候,顺便还把它遇到的每一个种族、每一个人物的背景世界观全构思了出来,还有百科全书来解释这个童话里的"不可思议事物"。入迷后觉得某一个星球上肯定存在蓝熊经历过的这些美食岛、四个脑子的天才教授、布丁形状的王子…大概那就是拯救了我无聊+作业多的小学时光的第一本书吧。第二本《红楼梦》。小时候读红楼,爱的是十二钗聚集的诗社、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筵席,还有宝黛花前月下的浪漫。尔后保持了隔一段时间就要读一遍的习惯,慢慢看出些"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寻须各自门"的心酸,也慢慢懂了黛玉之苦与宝钗之无奈。最常和老妈讨论的书也是红楼,每一次讨论都会讨论出不一样的东西。

第三本不固定,我和我妈会约着读书。有时候看的是类似《金陵十三钗》、《陆犯焉识》这样因电影而广为人知的小说,有时候则会去补读一些叫座很久但自己一直未读的书。读书久了再来讨论,会发现不仅可以因一本书讨论一本书,而是可以因一本书讨论好几本书甚至生活。比如读完《金锁记》之后,和老妈互勉不要成为太过执念的人,这样伤人而不自知;读完朱少麟《燕子》之后,则会表示自由也是不能和现实太脱节的,毕竟完美如海安,最终也因此寻求自由而消失,何况我们只是平凡人呢?老妈是我最好的书单和老师,而书本则是她给予我的桃花源。

22

一本未知的小黄书

讲述人:Stevie Zhang 

一本小黄书。真实故事,书名不重要,内容就是字面理解上的这个。书是我爸的,藏在床头柜角落里。在那个资讯尚不发达,特别是影像传播受限的年代,文字的刺激,对一青春期女生而言是空前的。在性教育缺失的年代,我提前知道了男男女女的事情。在一些特别的情况下,不在懵懵懂懂,而是学会首先要保护自己。我不知道最后我爸是不是知道我偷看过那本书,但还是要感谢他偷藏的一本不入流的小黄书,竟成了我的读物。

23

《茶花女》

by小仲马

讲述人:我爱我家

说起读书,还得从姥爷那一辈开始。姥爷家是地主,但姥爷姥姥大字不识一个。有了妈妈和舅舅之后,姥爷说啥也要让孩子读书,女孩也不例外,这就培养了一个爱读书的妈妈。虽然因为家庭成分不好,妈妈没有做成老师,尽管那是妈妈最喜欢的职业。机缘巧合,妈妈嫁给了当老师的爸爸。在我很小的时候,虽然没有太多的玩具,但是书陪伴我成长;虽然妈妈是一位普通的家庭主妇,但我觉得自己的妈妈和其他农村妇女不一样,长大以后才明白妈妈的不一样是她身上那浓浓的书卷气。从妈妈那里,我看了很多的小人书,知道了四大名著;从妈妈嘴里,知道了《茶花女》等外国名著,还知道了那会儿最流行的琼瑶的言情和金庸的武侠,而且在我上初中最忙的时候妈妈竟然抽空让我看了《的葬礼》和《平凡的世界》。如今已经身为妈妈的我回想起来,觉得自己的妈妈作为一个农村妇女,真的了不起!

24

《封神演义》

by许仲琳(存疑)

讲述人:静心

真好!每当回想起儿时窃书的事,内心总是那么美好!那么暖暖的!小时候,母亲的木箱子里总放着几本她爱看的书,我也想看。但母亲却不允许我看,她说那是闲书,不宜看。于是,趁母亲不在家时,自己像个小偷那样,打开木箱子,兴奋地拿出书,像一只贪婪、饥饿的小猫就站在木箱子旁边尽情地看边竖起耳朵倾听外面声响。可是,心总是猛烈地怦怦乱跳。当听到一丁点声音,马上放下书,回头望望,见没人又接着看。那时怕呀,可那时又那么地爱看。

母亲的书给了我童年心灵的满足。时隔二十几年,只记得有《封神演义》《白马传》等,许多书名已忘,但窃读的情景始终难于忘记。直到六年级毕业证,阅读的课外书越来越多,也不用像做贼那样读了。记得那年过春节,我不想出去玩,便拿了姐姐买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坐在窗边的小桌子上,静静地看。如今,我的孩子也有自己痴迷的书海。

25

选集

讲述人:两人一马

像我们50岁的这一代普通的中国人,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不说了,父母都是不看书的。父亲的书给我的记忆,就是几本的选集。到现在还有印象的,是父亲收藏的过期的几本《红旗》。他在杂志上用红笔划杠杠。有次他喝了酒,叫我看看这些杂志,特别是滴水洞的那封信。父亲讲了很多,不能忘。他是,他被戏弄了,因为他后来的日子是不好过的,在单位一直被压制。本来有机会提干,,还有人反对父亲这个。那时候我自己书柜里的书,书柜已经装不下了,父亲一辈子,就是那几套文选和《红旗》。

文选他看到不多,也有看,但划杠杠不多。杂志一篇文章字少,他反复看。拿到现在,几本杂志也就一天不到看完,父亲看这些杂志,看了不知道多少年。他不知道滴水洞那封信的背景,前因后果,都不知道。他只知道作者讲的一切,要毋庸置疑地相信,永远不要忘记斗争,人与人斗,其乐无穷。但父亲那时候就是个普通职工,只有别人可以算计他,他呢?天天喝酒。

26

《针眼里逃出的生命》

by李凤杰

讲述人:杨

我奶奶,今年七十岁。我们村有一个作家,应该的我们村,目前为止,最大的作家叫李凤杰,他的成名作《针眼里逃出的生命》。在我家这本书很受欢迎,奶奶只读过四年级,不认识拼音,多书的难度很大,但是奶奶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很特别谦虚的问我,问妹妹。我希望奶奶一年可以读一本书,还可以再多30年。

27

《鲁滨孙漂流记》

by笛福

讲述者:齊飛

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对我印象很深刻,儿时的回忆满满的是它。里面有太多荒岛的野味,巨大的老鳖、鲜嫩的石鸽、酸腐的老鹰、肥嫩的海鱼,滋味万千,恨不得发出内心最深处的呐喊:,放开老鲁,让我去⊙?⊙!这本书是我老姐推荐我看的,以她吃货的秉性,感受估计更甚于我,,,

28

《寄小读者》

by冰心

讲述人:华艺

爱好阅读和写作的我,手边的书不在少数,谈起让我印象很深的一本书,那便是冰心先生的《寄小读者》。书中的篇目,抒发了她心中的真爱、眷恋、思念和感伤之情,其间浸润着浓厚的母爱、手足之情、友情、乡愁,亲切描述了陪伴她度过三年异地生活时光的人、事、物。冰心用真挚诚恳、缱绻悱恻的文字纵情地描述着她的感想和爱意。记得这是小学时妈妈给我买的课外书。

那时在课本上有学过她的作品,被她那动人的文字和情感深深吸引着。后来,在一次逛新华书店时,发现了《寄小读者》这本书,妈妈见我喜欢,便买给了我。现在还能记得,妈妈晚上和我一起阅读的情景,那时没有手机,生活简简单单,读书就是最好的打磨时间的方式。因此,晚上我都要和妈妈阅读,从妈妈陪我阅读这本《寄小读者》当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爱的温暖与伟大。

有了爱,我们幸福地活在这个世上。以爱作为我们生活的信念,去感恩生活,感谢父母、朋友甚至陌生人给予我们的爱……爱是我们需要用一生去体会的情感。《寄小读者》曾经让我十分感动,而现在,当我给孩子也买来了这本书的新版,晚上陪着一起阅读时,除了找寻到了当年和我的妈妈一起阅读时的感觉,同时,更深刻的感受到了浓浓的爱意。爱,可以让一个软弱的人变得坚强;爱,也可以让一个蛮横无理的人变得善良。写完这些文字,我想,今晚,我将会再次拿出《寄小读者》,和孩子一起,重温那份爱的感动!

29

《的葬礼》

by霍达

讲述人:谷锋

我和父亲一直藏着一本霍达的《的葬礼》,作为一个生活在南方的来说,对很多""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而作者笔下写的人和物,不仅仅是表面的,她更像在诉说什么?在当今这样"民族宗教"的前提下,各民族正成为和睦相处的大家庭,而我也因此爱上了写作,我想通过我的文字将南方(特别是黔西北)边区的民族风情和国家在边疆地区的发展过程中写出来,为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画一个句号!

30

《一千副你必须了解的名画》

讲述人:萍萍妞思密达

有段时间学习油画,尤其喜欢西画,喜欢油画鲜艳的色彩,充满生活希望的色彩。而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西画,对我着迷的是画背后的故事,所以便在网上买了一本《一千幅你必须了解的名画》,中西方历史上的都有,书上备注着每一幅画的作者信息以及作画的故事。

有一天,我在房间关着门欣赏着西方的画作,我妈不知道什么时候开门进来现在我的后边,尴尬了,我的书本翻来的正是雷阿诺的【浴女图】和【世界起源】,了解西方绘画的人都懂,文艺复兴后的画作多少。我回过头发现我妈的时候,看着她想说什么,却欲言又止,然后转身默默的走开了,OMyGod!我定住了三秒,估计方式我就是尴尬本人了-_-||自此之后,我看这些画作,总是多留了一个心眼,关门以后记得锁上门咯都说,艺术家是打着艺术家的名号耍流氓,我告诉你,这是真的

31

《简爱》

by夏洛蒂·勃朗特

讲述人:释千然

高中的时候,妹妹借给了我一本《简爱》。我每天只允许自己读几页,害怕自己一下子就把这样好的故事读完,同时故事的情节又吸引着我往下读。当自己把一本书读完的时候,很长时间都不去看别的书,仿佛再看别的书都是一种背叛。主人公简在我高中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时期起到了关键作用,让我成为了一个自强自立,自尊自爱的女孩。那个时候的妹妹是一个很忙的人,忙着学校的活动,忙着交男朋友,顺便忙着学习。她在别人学理论的时候实践,最后被爱的人背叛,高考落榜。也是这本书陪着她走过了最艰难的时候,给了她勇气和希望。

32

《百年孤独》

by马尔克斯

讲述人:李亖

小时候读书时厌学情节严重,典型的读书无用论代表。恰巧这期间喜欢的女孩在看一本书《百年孤独》。课堂与课间我都在啃这本书。那是也只看完故事情节,很震撼,分享给爸妈--这不是简单的家族兴衰史。那一夜,我坐在饭桌前畅谈这本书的情景,喟叹作者站在我仰视的天堂上。后来,马尔克斯去世。那天,她哭了。我无能为力的悲恸无济于事。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一夜和爸妈我至亲的人还是我深爱的人,这本书贯穿于我生活的回忆。不可磨灭。我也想劝诫,读书,不能改变任何现状,但能让你体会到活着的滋味。

33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

by罗尔德·达尔

讲述人:苏苏

我的女儿四岁多了。从孩子四个月起就开始给她读绘本,到现在基本坚持每晚都读睡前故事。我们共同读过很多书,喜欢很多绘本故事。或温馨或搞笑或呆萌或哲理。说说近来最喜欢的是《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一本对于父母有着教育意义的书,世界会奖励那些有教养的孩子,会惩罚那些任性妄为的小朋友。

对于孩子它着实有着诱惑力。那么奇幻的巧克力工厂,哪个孩子不想去看看,我女儿说她也想吃一把青草薄荷糖,喝一口巧克力瀑布。因为听得多,我们把书里的世界带到了现实。女儿喜欢说,妈妈我们假装这个是巧克力河,巧克力桥。。。我要通通吃掉。我就喜欢她那副假装吃掉快乐大笑的样子,好像她真的吃到一样。这种阿Q精神是不是很好?我还喜欢,查理的一家,虽然贫穷却很富裕,喜欢他们的家庭氛围。那应该才是一家人在一起最美好的情景。

34

《人间词话》

by王国维

讲述人:蓝风

以书为伴,然后就不孤单……父亲爱读书,我亦爱读书。真正能看懂父亲所读之书时,已是初中。真正和父亲在阅读中产生共鸣的第一本书是王国维大师的《人间词话》。书中人生三种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瘁。/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被我们父女俩作为读书与做人的座右铭共勉。他既不只有苏轼的"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般的洒脱,也不局限于陶渊明的"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那种惬意。又突破了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那种豪迈。他是一个横跨时间维度的,放之四海皆准的人生信条。秉承父意,谨记父亲关照,爱读书之人必需要做到:守得住寂寞,吃得了苦头,压得住傲气,方才免得了俗气。读书也罢,做人也好,才会有所获。

父亲说到做到,床头案几均有书本。做人也是堂堂正正。即使我已结婚生子。还会时常问起近来读什么书?在婆家接人待物是否和和气气,在单位有没有努力工作,尊老爱幼。我想我能够在人生最低谷时:丈夫下岗,公公去世,婆婆抑郁……都不气馁,也是受书中人物,甚至是伟人面对困难时的态度与勇气不断突破自我的影响。

35

《狼王》

by 沈石溪

讲述人:啊瑶

我从小喜欢动物。说来也巧,我看过最早的一篇长篇小说就是关于动物故事的。那是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家人不知从何处借来的一本沈石溪的《狼王梦》。我当时一下子就被曲折而传奇的动物故事给深深吸引了。那时的我年纪还小,还分不清什么人情世故,也懂不得那么多的是是非非。《狼王梦》里,母狼紫岚为了让后代成为狼王,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里,在弱肉强食的残酷竞争中,顽强的生活且战斗着,直到生命的尽头。当时年纪小,读这本书,花了我很多时间,一字一句去读,去跟着母狼紫岚在旷野里冒险,因她的起落为她喜为她悲。这种文字生命力的冲击,让我到现在还是深深感叹着。后来我也读了很多小说,也有过很多感动和感触,但细细品来,少年时期,还是《狼王梦》第一次带来的震撼最冲击心灵。去年,在市图书馆里,偶然看到电梯的海报挂着作家沈石溪要来图书馆做讲座,我瞬间都激动不已,指着海报对我先生说:《狼王梦》,我的少年!我的偶像!

36

《农村青年》

讲述人:汶上马银生

我小时候人们生活很困难,九岁那年父亲因病离开了人世。母亲带着我们姐弟三人艰难度日,风里来雨里去,母亲没说过一句苦和累,却用一双小脚撑起了家。母亲不识字,却明白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尽管生活再难,母亲都支持我们去上学。无论寒冬酷暑,只要我读书写字,母亲都会边做针线活边看静静的陪伴着。

那年夏天,我落榜了。我感到愧对母亲,心中十分痛苦。母亲没有言语,却从邻居家借来几本《农村青年》杂志。我如饥似渴地读着,母亲看我很喜欢,又拿出卖鸡蛋的钱让我去邮局订一份。后来我不仅爱读,还把自己的故事写下来投了出去,竟然发表了。而且引起全国农村青年朋友共鸣,在书信交往中成就了我和爱人的美好姻缘。叹人生总有不如意,几年前母亲走了。所幸每日有书相伴,好似与一位惺惺相惜的故人深情一握,刹那间岁月静好。

36

《欧阳海之歌》

by金敬迈

讲述人:老有所学

,不上课,也没有什么书可读,后来有书看了,很是高兴,读《欧阳海之歌》、《大刀记》、《艳阳天》、《小英雄雨来》……我女儿在我们的影响下也喜欢看书,在上小学四年的时候有文章在报纸上发,表,有了外子后,外孙子写作业我看书,看报纸,给他养成了爱学习的好习惯,现在外孙子可是我的老师,看书有不认识的字,外孙子用手机一查就会告诉我,外孙子上三年级就有文章在报纸上发表,我们的家庭五口人,都喜欢看书,写文章,在报纸上都有文章发表。读书长知识,明事理。

37

《小熊和最好的爸爸》

by

讲述人:婉如清扬

陪伴孩子整个幼儿园时期的一套书--《小熊和最好的爸爸》,很适合亲子共读。孩子很喜欢,喜欢到爱不释手、百读不厌、熟读成诵,睡觉前要读一读,旅行时也要带在身边随时读,而且还经常跟爸爸玩其中的游戏。上小学后,识字更多了,看的书也更多了,但她对这套书仍然情有独钟。回老家时,很大方地带回去给表弟看,返程时又很小气地跟弟弟要了回来。也许这套书对于她而言,不仅是一系列精彩的故事,更是许多美好的幼时记忆吧。

38

《意林》

讲述人:靠靠先生

小时候爸妈会把读者意林拿到厕所去看。然后我也会在上厕所的时候看那些书。后来渐渐的变成了会把自己的儿童文学也拿到厕所去看。看到忘我的时候,会进入到一种我爸在外面猛拍厕所门我在里面看书岿然不动的境界……

         

长按此二维码

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