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80后博导科学家竟是这样教女儿的! | 一石研究院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一直致力于学习力研究的“爸爸真棒·一石研究院”,得到了很多老师、学校、机构的支持,接下来我们还将邀请一些顶尖的专家、学者的来分享自己关于“学习力”教育的真知灼见,今天第一位嘉宾就是八零后的博导——王立铭教授。


当听说有机会去采访青年科学家、80后博导王立铭的时候,小伙伴们颇激动了一番,因为他真的很年轻,而且履历很是吓人:

  • 83年出生的他,已经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了国家“青年千人计划”

  • 本科北大,博士毕业于被誉为“最神秘的世界顶级大学”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生物系,他是该系多年来收的第一位中国大陆学生;

  • 博士期间就在Nature,PNAS,  Nature Neuroscience 等世界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还获得过加州理工最佳论文奖;

而在和他深谈了一个下午后,我们发现王立铭真是个非常有趣的非典型科学家:

  • 他曾经为了追求不一样的生活离开学术圈,下海去做过咨询,玩爽了又重返学术圈;

  • 他竟然文采一流,他的科普读物《吃货的生物学修养》既有学术见地,又轻松诙谐……

  • 最重要的是,他说他最爱做的事儿竟然就是——带娃儿!他说“我对很多事情都感兴趣,陪女儿玩就是特别有兴趣的事情之一”

怎样,是不是已经有被亮坏了眼睛的感觉?

今天,我们就从他的育儿经开始,走近这位非典型科学家,你会发现这位双商皆高的科学家爸爸果然有非常与众不同的教育视角!

▲Q版画像,也是王教授微信的头像


科学家竟是这样教女儿的

在聊孩子的过程中,王立铭讲了很多次:“我真的好喜欢陪女儿一起玩!”好像他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怎么会那么喜欢和孩子玩。

他坦言,自己与同龄人相比,具有更强的好奇心,可以完全持着一颗童心和女儿一起探索,不是把女儿拔高成自己的朋友,而是把自己缩小成小朋友,想她们所想。

王立铭的大女儿只有五岁,可是已经可以非常理性的用图表来分析一家人的饮食营养是否均衡、分析自己和周围小朋友的交友情况等等,令我们觉得既有趣又惊叹。

▲女儿画的家庭成员膳食分析图。

看到这里,您可能会和我们发出同样的感叹:“啥都别说了,人家娃的基因就是好啊!”

可是,当王立铭举了几个他和女儿一起玩的例子时,让我们深深体会到,父母会提问才是真正的重要:

01

你为什么喜欢玩“嘟嘟城”?

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

王立铭说:

抛开具体知识,科学研究首先是一个特别讲求逻辑的职业。科学家需要用很严密的逻辑进行推演,佐证我们试图捍卫的结论,或者是排除我们的一个假说,所以逻辑非常重要。

所以,他特别希望女儿是一个有逻辑、有理性思维的人。当然,这个词听起来对五岁的孩子来说有点太高深了,但实践起来倒也不难。

比如,女儿如果要做一件什么事情,想做一件事情或者是不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王立铭会用问题来诱导女儿用合乎逻辑的方法来思考,问她“你能不能给我说两到三个理由,你为什么想做这件事,或者是你为什么不想做这件事。如果你说的有道理,我就听你的,如果你说的没道理,你就要听爸爸的道理”

举例来说,他的大女儿特别喜欢幼儿园的一个新活动,叫做“嘟嘟城”,就是小朋友们扮演不同的角色,这个“嘟嘟城”里有银行、绘画坊、摄影棚、电影院,小朋友们既可以在这个地方打工挣钱,也可以在这个地方消费。他就问女儿:

“你为什么喜欢‘嘟嘟城’?”

对于这样的问题,三五岁的宝宝通常会回答:“我就是很喜欢啊”。王立铭的女儿也是一样,但是,他希望是女儿能说出来这个情绪反应背后有什么逻辑的原因,所以王立铭就诱导她思考:

“你能想想,你在玩的过程中,为什么喜欢玩这个游戏吗?”

一番“你来我往”的讨论后,女儿总结出了两个原因

  1. 因为“嘟嘟城”有很多她平常玩不到的游戏项目;

  2. 她说在“嘟嘟城”里,她第一次可以去挣钱,挣了钱再去买自己想要的东西,她觉得自己特别有成就感。

当然,讲逻辑也许有一个小小的“副作用”,女儿会经常要求“平等”,每次希望她做点什么或者不要做什么的时候,她也会煞有介事的要求爸爸给出三个理由。

王立铭说:

我很开心看到她能如此这般举一反三的。毕竟,自己的想法能找到依据,也不盲目服从或者对抗别人的建议,这不就是很宝贵的理性吗?

▲ 和女儿一起画的幼儿园同学关系分析图


2

中国为什么需要海陆空三军?

用一个个问题推动孩子一步步思考

国庆假期后,幼儿园老师给孩子们留了一个问题:

“思考一下中国为什么需要海陆空三军?”

“看到这个问题,我也很好奇。于是我和女儿就一起照着地球仪画起来,画了中国,还有俄罗斯、印度两个邻国。我们就开始讨论,发现答案很浅显,因为我们住的地方如果遇到坏人来捣蛋,无非以海上、陆地、空中这三种方式过来,如果要抵御他们就得有海陆空三军啊。”

那么接下来,继续提问:

“咱们能不能在地球仪上找找有哪个国家是不需要海军的?”?”“哪个国家是不需要空军的?

最后,他和女儿们讨论下来的结果是,设想有个国家完全不需要空军,那么这个国家只能住在地底下……

看到吗?怎样用问题来一步步的引推动孩子的思考,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正是我们很多父母亟待学习的。


3

为什么地球是圆的?

用逻辑自洽来呵护孩子的好奇心

再比如,王立铭曾和女儿一起针对 “为什么地球是圆的”这个问题,从几个角度来做探讨:

为什么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认知

比如说

  • 中国人以前说天圆地方,

  • 古希腊人觉得我们生活在乌龟背上,

  • 反倒古埃及人一直觉得地球是圆的,

这难道说明埃及人比希腊人或者中国人聪明吗?其实不是的,很明显世界观是从生活经验里来的:

  • 中国认为天圆地方,因为中国是农业文明发源很早的国家,而且井田制发明很早,耕种的土地被划分成一块块的,人们就自然而然觉得地是方的;

  • 希腊老地震,而且山又多,海又多,地理环境特别不均一,所以他们会有岌岌可危的感觉,觉得大地不是那么牢靠的地方。因此人们就把大地想象成乌龟背,乌龟一动人就会掉下去;

  • 埃及人生在沙漠里,放眼四周就感觉周围都一样,就如同以我为圆心画一个没有区别的形状,因此他们就感知世界是圆的。

生活经验本身是我们对世界的想象,但事实上科学也只是对生活更精确一些的想象。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逻辑自洽来构建这些相对精确的想象。

通过不断的假设推理来达到逻辑自洽?

为什么后来我们觉得地球是圆的呢?我们有这样一个不是很复杂的推理:

首先我们每天都会看到月亮东“升”西“落”,所以直觉上自然而然就会觉得月亮是绕着我们转的。但是我们也能轻易看到,月亮在转的时候,有的时候是圆的,有的时候是弯的,那么自然而然的想法,就是当它弯的时候,是圆的一部分给什么东西遮住了,而且遮住它的那个东西一定是圆的,这样才能完美的遮出一个月牙形,对不对?

那么是什么东西遮住月亮的呢?最简单的可能性,就是我们所处的地方!这个假设的核心是它最简单——我们不需要天空中存在一个神秘的第三者,就靠我们自己和月亮,就能解释月亮从满月到月牙的变化了。

而如果是我们自己遮住了月亮的话,那我们自己所在的地方到底是圆片片的形状,还是圆球球呢?两者按说都可以遮住月亮的。

这时,我们可以尽可能先从简单的角度出发去认知世界——圆球就比圆盘简单多啦!如果大地是圆盘,我们还得费心思琢磨它的位置和角度,特别是圆盘往哪边斜?如果是三维圆球那么认知起来就比较容易,一个中心,一个半径,圆球球的位置和特征就都有了。

所以,尽管我们并没有真的证明什么,但是看起来,我们生活的地方是一个大圆球,是一个很简单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带孩子推理的过程中就让他体会到了其中的逻辑。

怎样展开想象、触类旁通?

其实,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都还是很浅薄的,我们知道的东西少之又少。可是我们可以接着一个话题,不停地继续探索下去。

比如我们推理出地球是圆的,我们就会想象地球另一头的人会不会掉下去,这就引出了“地心引力”的概念;

我们还可以联想到,既然地球是圆的,我们就应该可以绕地球一周回到原点。这又引出了麦哲伦航海的故事;

当我们发现麦哲伦走的路线是曲线而非直线时,我们还可以考虑如果不想绕行该如何把距离缩短?那么,开凿运河啦、挖隧道啦之类的设想就都可以呈现出来,我们就可以接着给孩子们讲述历史上的大工程之类的故事:比如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等等;

在看着地球仪讲述的过程中,我们甚至还可以提出一些题外话:为什么我们熟知的许多国家都在北半球?为什么智利是一个长条?为什么欧亚大陆上国家比较多?………”


和女儿一起首先讨论出一天的事情可以分成吃、游戏、上课、休息、运动五类,然后用图表总结出了一天的行程。

科学家是这样养成的

聊着聊着,我们开始对王立铭自己所受的家庭教育和成长经历非常感兴趣,从他的自述中,我们也为读者朋友们总结出了一些很有意思的关键词,看看对您有没有启发:

➤ 宽容

我从小就喜欢和父母拧着干,可是他们对我真的很宽容。对于我真心喜欢的东西,我父母即便是内心不认可,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初一有段时间特别迷恋看《红楼梦》,我妈妈觉得这个书有点少儿不宜,就把书没收了。于是我就偷着再买一本,她就再没收…… 这样一来一回我买了七八套《红楼梦》,直到后来我发现有一个版本和《新华字典》大小一样,就来了个调包计,把《新华字典》的封面拆下来贴在了小说书上……至于我妈妈最后到底有没有发现我不知道,但是她每次没收并没有责骂我,也没有惩罚我,,现在想来,其实是很宽容的。”

尊重

“父母很尊重我,我在高三的时候追女生,写了首情诗放在口袋里,我妈妈洗衣服时发现了,和我爸爸私下里又是琢磨又是担心,但是什么也没跟我提,把衣服晾干后又放回了口袋里。

这样的尊重从我很小就开始了:从初中时候开始,我们就会有家庭会议,家里的任何变动都是全家人一起商量表决,就连父母换工作这么大的事情,也会来征询我的意见……”

可以说是父母的宽容、尊重造就了王立铭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执着

分析起自己的性格,王立铭认为“执着”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这种执着就像是‘虎妈’曾说的‘强迫症’,是必须专注于一件事的一种很执拗的力量,而自己的内心也要强大到有能力控制住这个‘强迫症’。我们很小的时候,都具备这种力量,很固执地坚持要做某件事,如果家长能够把孩子的这个特质保护住,其实是非常可贵的”。


➤ 随性而勇敢

“我不喜欢看成功学的书,但我有一套不见得正确的生活哲学,可以让我卸下自己身上的包袱,勇敢地探索自己想走的路——人常说活在当下,那么如果想超越当下生活,我觉得:

第一,懂一点历史,你就可以活到过去;

第二,懂一点科学,你就可以活到未来。

这样,你的生命就会比较长,你就不会只活在当下,因为你知道有些事情未来一定会发生,我个人感觉这样我担忧的事情会变得比较少,就可以稍微活得不那么现实,随性去做一些看似疯狂的举动。”

王立铭说的“疯狂的举动”,包括大四的时候,听说自己的偶像、加州理工学院的David Anderson教授在上海演讲,“我不假思索的坐了一夜的火车从北京赶到了上海,David  Anderson见我对他的研究如此感兴趣,竟直接邀请我去他的实验室工作,一个疯狂的‘追星’举动居然成就了我后来的事业,这是我做梦也没有想到的。”

而另一个“随性”的例子,是王立铭至今都没敢让自己的导师知道的事情,在博士毕业后,因为一颗想看世界的心,他曾经跳出学术圈,到波士顿咨询做咨询顾问,而在做了一年后,再仔细对比自己做研究的感觉,他才真正看清楚了自己内心更想要的。

“于是我又重新回归学术圈,这时候原先的浮躁、不满变成了淡定、享受。我会感受到学术圈自由的工作方式带给我的轻松,也可以感受到研究有趣的科学问题、带领学生成长带给我的满足。尤其是,当我经历过学术圈以外的生活,带给我很好的心态变化就是:我不会再焦虑了,因为我不觉得只有一条路可以走,能干好就干好,干不好就去干另外的能干好的事。”


在采访的最后,我们让他推荐给孩子们一些合适的科学绘本、书籍,可是在他看来“现在市面上的很多绘本,要么知识体系偏老、已经过时,要么很无趣,无法让孩子感觉到这些科学知识与自己有什么关系,所以不容易激发起孩子的探知兴趣,顶多就是接纳知识,变成一个知识储藏器。”

所以,王立铭特别希望有时间把他和女儿之间探讨的这些问题写成书,让孩子们知道自己怎样与这些问题关联起来,激发孩子们探索的好奇心,这样才能更好地将人与这个世界联结起来的。

欢迎您趁着“双十一”,赶紧收入王立铭的吃货的生物学修养,以及他为“科学队长”录制的科普音频节目(见文末的阅读原文),我们也期待着他的儿童科普读物尽早问世。


一石研究院

由“爸爸真棒”联合创始人杨捷主持,杨捷在大学任职过也曾在德国创办过双语早教班,本栏目致力于提升孩子学习能力,帮助孩子形成主动学习的内驱力,以期培养终身学习者


清华爸+复旦妈打造的原创教育平台

聚焦国际化教育和学习力研究


点击菜单栏,阅读我们为您精选的专栏文章;

或回复以下关键词找到您需要的:

国际教育 | 学习力 | 在美国 | 他山石 | 爸爸说 

优学习 | 好习惯 | 特会玩 | 心成长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