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你们文青喝茶和唐朝人比,就差一撮盐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这是陆羽在《茶经》中对茶叶所做的定义。千百年前的冰期,青藏高原阻挡了来自西伯利亚的致命寒流,使得中国西南地区成为了古老生物的摇篮。

 

在这里,古老的野生茶树正欣欣向荣。从此,自西向东,自南向北,从温润的江南到沧桑的大漠,茶,一个烙印在中国人灵魂中最深刻的记忆,被一步步驯化。




一撮清茶,一只天青色的盖碗,再加上一壶煮开的水,这就是我们全部所知道的茶。但事实上,这样的冲泡方式从清朝才开始盛行。文艺的唐宋诗人说,这样喝茶low爆了!



六朝


茶叶在唐朝之前大多作为药用,记载不多,但从六朝时期的古书《广雅》中可略知一二。这时候的人们还没有掌握炒制茶叶的技术,他们采取较为原始的方式将茶叶捣成浓稠的汁液(俗称:榨汁),在加入米煮成粥一般饮用。(这不就是嘉禾X品茶叶冰粥么~)





唐朝


唐朝时期,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诞生,煮茶、饮茶和烹茶的手法有了详细的记载。



茶圣陆羽


唐代饮茶多以煎茶法为主,先将茶叶经过蒸、捣碎、拍打成饼状等工序做成饼状,再烤乾进行保存。待要饮用的时候,先炙烤茶饼,并将其放入“纸囊”中,等茶饼冷却,将其放入“碾”中磨碎,并用“罗”(即筛子)筛滤茶粉。




以上所讲的种种繁复的步骤仅仅只是唐朝人冲泡茶叶之前的准备工作,待到煮茶时,工序就更复杂了。唐朝煮茶的水分为三沸。


第一沸:将水烧出“鱼目”气泡,“微有声”。(小编终于知道中学课文《核舟记》里面讲到的“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是在做什么了!)此时在水中加入少许盐花调味。(wow唐朝人的茶是咸的!!!!!)


第二沸:当茶釜(即煮茶的锅)边上水泡如泉上涌时,为第二沸。此时要用勺子取出一瓢二沸水放在一旁。


第三沸:水二沸之后,就将量好的茶末倒入釜中,待茶汤如奔涛时,将第二沸的水倒入止沸,以培育汤花。(小编觉得大概跟喝咖啡打奶泡差不多吧!)




至此,唐朝的一杯茶才算煮好,可以酌于茶碗中,连同汤花一起享用了!



宋朝


宋朝是中国文化极大繁荣的朝代,在喝茶方面更有“茶兴于唐,盛于宋”的说法。这样文艺的宋朝人,怎么能够局限于简单的喝一杯茶水?在宋朝,品茶是这样的!


首先,我们还是要先讲讲宋朝人怎么制作茶叶。宋朝制作团茶要足足七道工序,采、择、蒸、榨、研、造、过黄,这样最终制成的团茶,在东坡先生的诗中被成为“小团月”(《惠山烹小龙团》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在冲泡方面,不同于唐代,宋朝人不再将茶末放进釜中烹煮,而是改用开水冲泡。在这个醉心文艺的朝代,宋朝人在喝茶时要进行一些比拼,这样三五成群的好友比拼茶艺的活动被称为“斗茶”。


准备茶叶的过程,唐宋是极为相似的,都要经过槌茶、碾茶、过罗。筛过的茶粉被分别放进事先加热过的茶盏中,这是就要开始宋茶中最重要的一步:点茶。宋朝点茶讲究水柱有力,落点准确,茶瓶中滚烫的沸水从高处倾注而下,溅起点点茶花,就在这一刻茶香就已经肆意弥漫。点茶之后,还要用“茶筅”击拂茶汤,使起呈现浓膏油,当茶末和水完美交融,茶杯中也会泛起茶花。




茶发展到宋朝时,已经逐渐的回归到了茶叶本来的味道了,不再像唐朝那样加入盐巴调味,宋朝人已经品味到了茶叶的甘甜。



明朝


明朝时期,喝茶的步骤开始逐渐的简化。明太祖期间,制茶技术逐渐改善,喝茶之前再也不需要用复杂的工序对茶叶进行处理,所以明朝的饮茶方式逐渐的演化成壶泡法。


壶泡法的步骤主要分为温壶、纳茶、冲茶、刮沫、淋罐、烫杯、酌茶几个步骤。这些步骤中最讲究的就是纳茶的步骤。


纳茶指的是要将茶叶倒在素纸上分粗细,将最粗的置于罐底和滴嘴处,细末置于中层,粗叶放在上层。投放茶叶也会随着不同季节改变顺序。明代冯可宾在《岕茶盏》中记载到“夏则先贮水而后入茶”(上投法)“冬则先贮茶而后入水”(下投法)。而周高起在《洞山岕茶系》中还记载了中投法“倾汤及半下叶满汤曰中投”,适宜春秋使用。





明朝人喝茶已经逐渐开始在品茶味的同时开始追求茶香,这使得茶叶的意义变得更加复杂。


怎么样,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已经对古代人奇奇怪怪并且非常复杂的煮茶方式佩服的五体投地了?看看放在手边的马克杯,和里面漂浮的廉价茶包,小编默默的选择go die。



作者︱陈可馨

编辑︱佳树 

插画︱鸡腿叔叔Lamia

本平台摄影作品、原创稿件版权归【北京造合科技有限公司】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