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被林志玲大赞“了不起”,一份工作做了一辈子,他传承了只属于中国的千年手艺 | 传承者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这几天被房地产刷了屏,

大家好像不是在买房就是在去买房的路上,

还有各种分析买房还是存人民币的文章,

小凤看了之后觉得,

心好累呀!

一切厌倦的根源,都是缺乏热爱。
在浙江,就有一位62岁的老人,
传承着千年前的活字印刷术,
写字、刻字、捡字、印字,
这一套枯燥的流程,
他一干,就是一辈子。

他叫王超辉,住在浙江省瑞安市东源村,

是王氏家族木活字印刷术第23代传人。
活字印刷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
但它就像其他三大发明一样悲催,
为我所知,却不为我所用。
15世纪,欧洲人在木活字印刷的基础上发明了铅字印刷,
随后又发明了印刷机,
推动了印刷工业化时代的到来。

19世纪,欧洲的印刷机传入中国,

传承千年的木活字印刷逐渐被时代淘汰。
时至今日,试问还有哪位学生或者上班族,
没事会去活字印个文件?
但在浙东温州地区,活字印刷却还遗留着一丝生存空间。

温州人喜欢修家谱,

“三世不修谱,当以不孝论”
家族中有人考上大学啦,结婚啦,当大官啦,
都得修一修家谱。
家谱是上古记忆的印记,
要改写它,就要用祖宗留下来的技艺。
王超辉,就是一位专业的修谱师,
也只有在修谱时,才用得上他那学了半辈子的古老手艺。

王超辉的爷爷就是个修谱大师,

当年家境富裕,爷爷不希望儿女们干这个辛苦活,
就把手艺传给了两名同宗的侄子。
解放后,家道中落,
王超辉只念完了小学就去参加劳动了。
后来他的族伯(也就是当年学了手艺的侄子)
不忍心他小小年纪就下地干活,
过来问他:
“你愿不愿意跟我学谱?”
其实小王超辉明不明白什么是“谱”都成问题,
可干什么都比种地强啊,
“行,我学!”他一口就答应了。


刻字

没想到,学一门手艺这么难。

所谓木活字印刷,简单来说就是把字做成小木块,
把要印的字一个一个挑出来,排版,
染上墨,纸一盖,就完成了。
说起来轻巧,干起来却是个烦人的活。
光是刻字,就能逼死强迫症,
每个字,大小不过半个麻将牌,
还得刻老宋体的反字,而且要分毫不差。

王超辉为了刻字,手上不知受了多少伤,

光是练写反字,就花去了无数个日日夜夜。


捡字

更麻烦的是捡字,

至少五万个字模,密密麻麻撂一堆,
克服了密集恐惧症,还得耐着性子去找。
王超辉当时念书少,别说古文,字都不认几个,
他只能拼命翻父亲的《华山字典》认字,
什么《学生字典》、《新华字典》都翻破了好几本。

边翻,边背师傅传的捡字口诀:

“君王立殿堂,朝辅尽纯良。庶民如律礼,平大净封张……”
160个字的口诀,囊括了大部分汉字的部首,
咋一听不知所云,却是捡字的最快办法。


天份

王超辉天资聪颖,很快就上手,

他自己也渐渐从这份枯燥的工作中找到乐趣。
有时候刻的材料都不够了,
他就从小溪里捡个石头,在上面练习。
他年轻时脾气急,有时外出干活受了气,
直嚷嚷“换行当算了!”
可气一消,还是乖乖坐回去印字。
他发现,自己已经舍不得这些泛着古朴之美的木头字了。

禁忌

到了70年代,这个一直高大上的行当突然成了下三滥。

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修谱是禁忌,
这种寻根问祖的天然习性,
被贴上了“搞宗派,搞迷信”的标签。

那时王超辉就像在干着不见得光的勾当一样,

天天东躲西藏,到别人的宗族祠堂里修谱,
只能关上门偷偷干,一听到有人来,
话也不敢说,活也不敢干,
像个老鼠一样在屋里躲着。
有一年冬天,他正在修谱,
公社领导就带人来抓,
慌忙之下,他只好跳到河里。
冰冷的河水疯狂往口鼻里钻,
身体像是被冰块淹没。
多年过去,他依然没法忘记这种滋味。
就算这样,他也从来没打算放弃这份工作,
一块块木头字,拼成了他的整个生命。

重生

改革开放后,

找修谱师修谱的人络绎不绝,
王超辉的生意又红火起来。
更重要的是,他不用再偷偷摸摸地做自己喜欢的事,
他可以大声地告诉所有乡亲,
“我,是一个修谱师。”
白驹过隙,
当年那个满头大汗,
边背口诀边捡字的少年,
如今也成了个白发老者。
小徒弟成了老师傅,
现在王超辉是村里经验最老到的修谱师。
接到生意,先去“开丁”(采访)
也就是收集族人的资料。
有些无法联系上的,就需要王超辉逐门打听。

资料收集完成,王超辉会先给族谱写序

这需要极强的文言功底,
但对现在的王超辉而言,根本不是难事。
之后是捡字、排版,
工多手熟,王超辉可以在一秒内,
从N多个字模中挑出两个字,
码入印版,一一排好。
印刷是决定族谱质量的关键,

润版的次数、添墨的多少,

十分考验谱师的经验。

着墨充分,取一张宣纸盖上,
用刷子轻轻一刷,揭开,
就是一张印好的作品。

最后将印好的纸张对折,装订,

一份族谱,宣告完成。
采访(开丁)、誊清(理稿)、捡字、排版,
到校对、印刷、打圈、划支、填字、分谱、草订(打孔)、
切谱(裁边)、装线、封面、装订
细细一分,
木活字印刷竟有15道工序,
而这样的流程,
在三十多年时间里,王超辉重复了无数次。
字模用得多,会损坏,就需要更换。
王超辉每年要刻1万多个木活字,
用掉近100支刻刀、70000多张徽制熟宣……
“以前年轻的时候眼睛眼力好,晚上没有电灯,
煤油灯点起来刻字,特别喜欢。
一直到现在,现在天天还要刻字的。”
再单调重复的工作,
也会因为热爱而耀耀生辉。


传承

现在王超辉还有几个徒弟,

王超辉的儿子,
32岁的王建新是他的徒弟之一,
当年他生意失败,亏了十几万元,
“想来想去,还是学了这门老手艺。”

师徒几人的生活很简单,

早上7点起床,吃过早餐,就开始干活,
直到晚上5点,有时候干得起劲了,
回到深夜才停下来。
长时间弯腰站着,
腰部腿部都酸疼得要命,
不过一旦沉浸到活字印刷的世界里去,
所有辛劳疲倦都会消失。
“不是有句话叫痛并快乐着么,大概说的就是我们。”


成名

木活字印刷的未来正在被照亮。

2008年,瑞安木活字印刷技术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0年,“中国木活字印刷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这门古老的技术,正吸引着更多人的目光。
今年,《了不起的匠人》纪录片在网络热播,
国民女神林志玲以分享人的身份,
亲自讲述了王超辉的故事,
这个默默耕耘数十年的老匠人,一夜成名。
无数记者洪水般涌向了东源村,
王超辉的世外桃源成了闹市。
他却很不习惯:
“都来找我干什么呢?我每天修谱很忙的。”

避过媒体的围攻,

现在的王超辉,
依然数十年如一日地继续着他的工作,
刻字,挑字,印字,
一步一步,一成不变,却又充满乐趣。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这份热爱,
也会支撑着62岁的王超辉,

让他的生命,继续在木字的世界中,发光发亮。


图文来自于人人公益 

ID:rraccess


整理编辑:墨繁 字存


如果你有好手艺,请点击 【点匠计划邀请】如果你有好手艺,我们帮你打造个人品牌 参加我们的点匠计划~



《传承者》栏目:


《传承者》是凤凰家居与青年力量联合推出的以匠人故事、手艺与作品为主题的栏目,公众号“匠人志”为主要内容合作方。

匠人,是手作工艺的传承者,他们给予这个冰冷工业制品时代一丝温暖。

匠人,是一种专注与沉淀的生活方式,我们需要存一颗匠心去做事,去生活。

《传承者》,分享匠人的故事、手艺与作品,安抚这个世界的喧嚣与浮躁。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凤凰设计


 如长按无法识别二维码,请搜索「凤凰设计」或「ifengdesign」关注。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