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观察|环保干部用棉纱堵塞空气采样器事件舆情报告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导读

空气采样器本是实时监测空气质量的,作为国家直管的长安区监测站,不经允许任何人不得入内。近日,有媒体曝出,西安环保局长安区监测站站长私自截留钥匙,派人潜入站内,用棉纱堵塞采样器,致监测数据多次异常。该事件一经曝出,立刻引发网民的广泛关注。目前,环保长安分局局长、监测站站长、副站长等人被警方带走。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数据显示:自2016年10月25日该事件被曝出,截止至10月26日上午10时,“环保官员堵塞空气采样器”相关新闻达1261篇,微信文章203篇,微博帖子1455条。




一、舆情传播


舆情产生。10月25日02时19分,华商网发稿《多名官员涉嫌造假被警方带走》,文章中指出,西安市环保局长安分局主要官员出于自身政绩考量,偷配钥匙并记住密码,用棉纱堵塞采样器,致使数据异常,引起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注意。警方立案调查后,目前涉案人员已羁押在看守所。该事件迅即引发媒体和网民的关注,《华商报》的该文章累计转发量超过300次,有关“环保官员涉嫌数据造假”的舆情在网上开始发酵。


舆情高潮。25日08时26分,澎湃新闻网及其官方微博转发《华商报》的相关报道累计转评率超过1.3万,点赞量达6800。随后,、央视新闻、中国新闻网、财新网、西部网、《中国日报》、《北京晚报》、《工人日报》、《南方都市报》、《中国经营报》、《环球时报》等媒体相继跟进转发该报道,迅速引爆网络,当日新闻报道与网民讨论最为密集,形成舆情高潮。


舆情回落。25日22时54分,新华网发表文章《西安环保局回应数据造假事件:涉事者已被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对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并报道了该事件的最新进展。西安环保局通过媒体回应数据造假事件,称涉事者已被移交司法机关处理。此外,事件发生后,西安市环保局开展了专项整顿治理,对所有监测子站进行全面检查。通过加强人员培训教育、强化日常监督巡逻等措施,进一步完善环境监测工作规范和管理制度。消息发出后被法制网等多家媒体转载,官方的正式发声,一定程度遏制了负面舆情的持续发展。舆情开始呈现回落趋势,事件逐步淡出公众视野。




二、舆情反馈

 

媒体观点


从严执法,严厉打击环保造假事件。26日,《京华时报》发表文章《从严执法,令环保造假“零侥幸”》,其中指出:环保数据造假,已非新鲜事,老百姓对此深恶痛绝,问题的根本原因还是存在“执法失灵”现象。“执法失灵”的背后,是新环保法仍然存在操作漏洞。首先是取证难,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存在隐蔽性、瞬时性和流失性的特点,长期连续监控又受制于各种因素。其次是违法成本低,尽管新环保法规定罚款上不封顶,但在实践中“罚不当罪”的现象屡屡发生。最后,“执法失灵”的背后,根源是某些上级的政绩观出了问题。杜绝环保造假,必须真正加大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环保造假事件暴露出环境监测中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26日,光明网发表时评《“给空气采样戴口罩”需要更深入的打量》文章称,首先,根据媒体的报道,造假的主导者是当地监测站的官员,其本职功能就是进行空气质量监测,在监测数据上造假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其次,根据当地环保官员的说法,在防范数据人为造假方面,国家还是设了多层关卡的。在多重关卡之下,仍发生如此粗暴的造假,而且是通过偶然性很大的“飞检”,质疑关卡存在失灵问题。此外,空气监测更直接的关联者,其实是当地民众,它的数据真伪性,当地民众也是最有发言权的。遗憾的是,在我们所有的防范关卡中,以及评价体系中,却没有民众的身影。 




网民观点




期待公正合理的处理办法(36%)

@轻风淡云天:希望只是个案,也希望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从法律上明确如何处罚,由谁来处罚。


谴责环保数据造假行为(30%)

@Duet-1874:隐藏真实数据,危害公众健康安全。


认为此事件并不是个案(21%)

@Sithbl:国家环保部在很多地方设置了空气检测器,检测结果直接送达环保部,各地怕当地的环境问题超标经常干出这样的事,据了解,还有些地方专门在检测器附近洒水呢。


认为环保工作评价体系不恰当(9%)

@Shmiiily:我觉得设立指标才是问题吧,能做到什么步就做,做不到也不硬要惩罚怪人家 设定可以做到的数值 赋予可以执行的权力。


其他(4%)

三、舆情点评

 

纵观该舆情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从媒体报道、网民热议、,其时间间隔不到两天,却引起了网民和媒体的高度关注,舆情方面呈现出“引爆快、关注高、回应快”的特征。结合该事件发生始末,可以总结出该事件能够迅速引爆网络的几点原因:


第一,环保议题的敏感性。近年来,环境风险日益增加,我国被雾霾、沙尘暴等诸多问题困扰,环境问题的多发影响到公民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重点之一。


第二,官员应对环保问题的态度引发网民愤怒。据媒体报道,当地工作人员曾多次潜入监测站内,利用棉纱堵塞采样器的方法,干扰监测站内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的数据采集功能,造成该站自动监测数据多次出现异常,影响了国家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正常运行。环保官员这种无视法律法规,公然制造虚假监测数据的行为极大的激发了网民的反感,使人们对环保部门的公信力产生了质疑,进而纷纷在网络上发泄对环保工作的不满,造成网上负面情绪的迅速蔓延。


第三,扭曲的政绩观。“环境保护工作周期长、见效慢,出力难讨好,不如干点看得见摸得着的成绩。”这是一些干部的心里话。在这种错位政绩观支配下,一些干部把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与可持续发展抛在了脑后,精力不注重环境质量的改善,而是剑走偏锋地热衷于环保数据造假。当然,数据可以清晰的反映环保工作的基本情况,环保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数据的支持,但是过于重视数据的具体数值,忽略数据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数据所反映问题的方法,显然违背了环保工作的真正要义。


第四,环境检查制度的缺陷。这次靠“飞检”偶然查出来的造假问题暴露了当前环保检查制度仍存在漏洞,事件的突发性和问题的严重性激起了广大媒体和网民的关注。事实证明,仅靠交叉检查和飞检仍不足以应对地方环保监测中出现的问题。


作者|人民网新媒体智库见习助理研究员 周圆


声明本公号内容允许转载,但需注明作者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擅自改动,违者必究。

来源|人民网新媒体智库新策论微信公号

编辑|朱玉萍 主编|刘鹏飞

新策论athinktank

人民网新媒体智库,依托人民网和人民在线重点打造的高端互联网智库,主要从事互联网与国家治理重大课题调研、突发公共事件危机应对、、、“一带一路”舆情与智库观察等研究。人民网新媒体智库定期出版智库期刊读物、蓝皮书报告、学术著作,举办高端智库论坛,成为公共外交、资源整合、国际交流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