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外交官之女:出身优渥的最大福利,或许是能大胆追逐所爱吧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ASK:

 

Juan姐你好,我大学刚刚毕业,现在在按部就班找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与趁年轻尝试一下相对反常规的体验中有些迷茫,想听听你的建议。


简单说一下我的背景,我爸爸是外交官,妈妈是事业单位一把手,家乡帝都,大学在美帝念的常青藤。简单来说就是没有养家的后顾之忧。


现在在美国,在考虑回国呆两年,因为研究生也可以再出来(出来也不一定非来美国,也可能想去别的国家比如英国)。我的专业是数学和电影,如果留在美国就是做咨询或者IT界的分析工作,然后就一点一点发展职业这样,将来可能转到投资界,也可能不。如果回国的话,我的爱好还是文学、电影、戏剧这样,可能会想给杂志写稿(书评影评乐评性质的),也想自己开始训练自己做采访然后写人物的能力吧。或者做一做小剧场啊影展之类的,帮忙做一些翻译组织的工作,也介绍一些相对小众的独立戏剧人和电影人,做一些文化交流方面的事吧。


一方面我觉得职业生涯还是应该慎重对待,踏踏实实地积累技能和经验才能一步一步有未来,另一方面和一些同龄年长的朋友聊天,又似乎感觉,真的开始严肃的career往往近三十才开始,此前都算尝试期。


身边很多朋友也有很多做艺术的或者做一些有意思、但不算严格意义上主流的职业。我觉得人想要玩可能还是要趁年轻?不然以后就成本更高。但是又担心这些有意思的事只是表面的花哨,可能玩儿一阵回来发现自己浪掷了光阴,而其他好好工作的同龄人都已经积累了很好的资历。耽搁一段时间如果再想回到按部就班的工作世界,起步会比较尴尬,年龄比应届生大,但相关经验未必有人家多。之所以明知如此还是在考虑回国的可能性,就还是觉得自己确实是喜欢。希望听听您的建议,谢谢。

 

ANSWER:

 

近年来在港岛和魔都大放异彩的购物中心K11,以其“艺术主题”定位在芸芸商场中脱颖而出,这与它背后的掌舵人郑志刚的早年背景密不可分。郑志刚出身名门,是香港新世界家族的长孙,但他的简历里却并没有商科,而是充满了人文气息。他先是在哈佛大学学习东亚文学,随后在斯坦福大学的京都研究中心学习文化艺术和日语。

郑志刚说:“人文、历史等等都需要在年轻的时候系统学习。”与此对应的是,他认为资本运作和企业管理都可以在日后经营中实践中摸索。K11的成功,可以从功利主义层面解释“曲径通幽”式人生轨迹的正确性,但是,归根溯源,郑志刚早年选择学习人文艺术,并非为了在十几年以后创办艺术购物中心,而只是因为“热爱艺术”。

 

1980年代的“CD之父“、前索尼董事长大贺典雄,与盛田昭夫并称索尼辉煌时代的双子星。与其他中规中矩的企业家不同的是,大贺先生早年在慕尼黑音乐学院学习声乐,并终生坚持自己的另一个身份“男中音”。在管理公司之余,他还担任了东京爱乐乐团董事长,经常亲自上阵担任乐队指挥。

 

大贺先生在艺术上的造诣直接帮助索尼在音乐事业上的拓展,此外,他还领悟到了指挥乐队和指挥公司之间的相通之处。“就像一名指挥必须让乐团成员发挥最佳水平,一名企业总裁必须让企业员工发挥才能。”大贺先生在艺术上的探索并非不务正业,相反,它促成了当年与众不同、特征鲜明的索尼文化。

 

郑志刚和大贺典雄的故事都是成功者的印证,他们早年留恋艺术,却在无意中为他们日后的商业成就奠定基础。普通人里也有相当多的人,在早年给自己留一线空间,明知最终无用也不会后悔。

 

曾经看过一个新闻,记者采访一个港大医科毕业、随后去法国学音乐的人,问他为什么要中途去学音乐。他说:“我这一辈子肯定是做医生了,但我喜欢音乐,我想在正式开始医生生涯之前,花几年时间跟音乐在一起。”

 

这或许是“出身优渥”的最大福利之一,由于不需要养家,也不用担心“出走一圈”以后回来无路可走,人生的下限只是“正确、舒服、略平庸”,所以可以放心大胆追逐自己心中所爱。最好的结果是这一段出走经历为将来的事业奠定奇异的基础,最坏的结局也只不过是“做了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度过一段不会后悔的青春”。

 

题主父亲是外交官,母亲是事业单位一把手,北京人,常青藤本科,这一人生的底色,已经决定了无论你怎么在事业上折腾都不会过得差。只要不作大死(严重违法等),这一辈子的优裕安稳是不用担心的。既是如此,为什么不去做几年自己喜欢的事情呢?


在文艺领域要混出名堂来,需要天赋和运气。不敢断言题主若回国从事文艺工作是否能做出卓越成绩,但是,如果带着“一段经历”的态度来看待所从事的工作,其运行规律以及期间的为人处世,即便在你离开以后也同样对你有所裨益。

 

至于题主担心的,几年以后“其他好好工作的同龄人都已经积累了很好的资历。”就是比较明显的学生思维了。只有在学生时代,所有的升学步骤才都是一致的,如果有人在某一环节落下,那么试图弥补就很困难。但职业生涯完全不同。职业生涯并非固定模板,而是如海洋潮涌一般难以预测。

 

有些人大学毕业就进入一个行业并且做了十年以上,在行业红火时,他的经历是值钱的。但是倘若环境变化,彼行业日落西山,那么他在行业内积累的十年经验也会大幅贬值。当行业都不存在之时,专业经验很可能一钱不值,有价值的只有对人和管理的理解。但是,在专业经验式微的大前提下,后者的议价能力也就大大降低了。想要试图避免职业生涯里的每一坑是不现实的,无论你如何精于算计,你都无力与诡异莫测的大环境抗衡。

 

蒋勋先生曾说:人大概到最后才会懂得,重要的不是要什么,而是不要什么。题主现在已经知道自己想要过一段艺术人生,那么不妨问自己另外一个问题:你是不是一定要“赶着积累很好公司的资历”?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