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古安海雅称—鳌海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这是【文化的阵头】第14篇





安海曾经有过湾海、石井、安平之称,还有“鸿江”之别号。但是安海历史上有过“鳌海”的称号却鲜为人知。

安海建镇 880 周年庆典期间,我参与《安海历代著述展》的布馆等筹备工作。在整理六十多部世居安海的姓氏族谱时,发现其中有几部谱名与众不同。这些族谱不是冠以“安平”或者“安海”地名,而以“鳌海”二字提头,联想到孩提时洪谷表兄,说过安海古称“鳌海”。不禁萌生深入探究,进一步论证他的这一说法的念头。

《新华字典》对“鳌”的解释是:“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大鳖”,因为传说中鳌为海中神龟,故大海也称为“鳌海”。唐黄滔《水殿赋》就有这样的诗句:“还如玉关,控鳌海以峥嵘;稍类云楼,拔蜃江而耸峙”。

然而,我们这里所要探究的“鳌海”不是作为普通名词的意义,而是作为一个专有名词,一个现在已经被人们所遗忘的古地名。




一、安海的地理形势是古称“鳌海”的渊源:

古代的安海是个半岛,三面临海,故有“半月沉江”之说。它就象一只大海龟浮在安海湾之中。据此,有地理家称安海为“鳌穴”,其龙脉为“大鳌”。现从安海遗存的一些古地名,显然也支持堪舆家的这一观点:


1、在石井书院一带,称为“鳌头境”,这里唐代就有“鳌头社”之设,石井书院的前身也称为“鳌头社 及“鳌头精舍”,而且这一带古时候也称为“鳌西”,说明是在安海的偏西方向。所以柯敦圃题《石井书香》有诗句:“石井讹传近砻溪,宋朝书院在鳌西”。


2、在咸德境一带,现旧城改造的中山南路北段,有一地名“无尾塔”,这里原有一座“鳌美塔”,现已仅存塔名成为后来的地名“鳌美塔”。《安平志》载:“鳌美塔”在大街来龙分水之处,鳌背之星峰也”。


3、后库村一带为鳌山境


以上这些地名遗存都体现了人们把安海老街区,视为一个“大鳌”的整体,再根据其方位、特征而名的。如果加上陆地三面及广阔的海域,那古安平称为“鳌海”,就不足为奇了。但是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所见的有关“鳌海”,这名称的出现即有专指安海陆地部分,也有专指现在的安海港水域部分,还有的指的是安海的陆地和整个安海湾部分。




二、经搜集安海古称“鳌海”的实物及文字依据比比皆是,特此请教方家共同探究:


1、安氏在宋开宝间徒居安海时,安海就有“鳌海”的称号,故《安氏家庙》挂有门匾《武威传芳》及《鳌海为记》,表述安氏从武威,迁徙“鳌海”(安海)的历史,所以安氏族人将谱谍定为《鳌海安氏族谱》,也合乎情理。


2、安海蔡厝围蔡氏,在明洪武年间从青阳屿头村徙居安平镇,定居后为纪念从屿头迁居安海历史,而取两地的首字作为堂号《鳌屿衍派》②,并将居住地的路称为“屿头崎”(今五房崎),其谱曰:《安平鳌屿蔡氏族谱》;另外尚有《安平鳌西蔡氏族谱》、《安平鳌西柯氏族谱》、《安平鳌头陈氏族谱》等,分别用鳌西表示聚居地在安海之西,以鳌头暗示聚居地在安海之首。


3、安海《龙山寺》有楹联曰:“鳌海作舟航恩叨万录,龙山开法界愍念群生”,将庙宇与地方名称紧密联系在一起。然而无独有偶,从安海龙山寺分香的内坑《熊山寺》,也有对联曰:“寺联鳌海通南海,门拱蝉山接龙山”,表明了该寺庙与安海龙山寺一脉相承,也说明古安海周边乡镇,认同《龙山寺》在“鳌海”(今安海)。


4、安海《忠义古庙》(古庙),原址在安海城东鳌山境,明万历间重修时有庙匾曰:《忠义庙》,光绪丁酉年(1897)迁现址安海古庙路。勒有原址楹联二幅:“堂耸鳌山灵昭鳌海,地环鸿渐威镇鸿江”,“庙环鳌岛金界巍峨,地接龙山海邦横亘”。说明了庙宇与地方的关联,也表明古安平有“鳌海”的雅称。


5、从较早徙居安海的高、李、黄诸大姓的家庙,初建时撰写的楹联也多处出现“鳌海”一词,说明早期“鳌海”之称相当普遍:

北宋时徙居安海的《高氏家庙》有两处:“地卜灵山观凤舞,门衔鳌海听龙吟”、“洙泗渊源归鳌海,关闽流绪振清时”。

北宋时徙居安海的《李氏家庙》有三处:“陇西衍派分鳌海,幽谷流香振泉南”、“祖卜鳌海千帆就发袁,祠兴安平九鲤朝宗”、“鳌海旧家声,园井润书田,以耕以读新苑发祯祥;安平新气象,祖祠徽镇誌,肯构肯堂,旧业成砥砺”。

明朝时徙居安海的金墩《黄氏家庙》有三处:“江流鳌海川源远,夏衍金墩世泽长”、“江源丰沛承鳌海,夏旭煇明耀金墩”、“江声俊逸传鳌海,夏曙清新焕金墩③”。


6、安海《贤佐坊碑记》④:“鳌海有贤佐坊,坐镇新街通衢之冲”,更是直接将鳌海作为安海。


7、安海百年老校——培基小学校歌⑤:“鳌海环通,河光钟东,山川毓秀,气象雄。……”。该校歌系由《安海志》编辑之一洪少禄撰词;安海声乐界前贤王希琰作曲于“民国初”。歌词“鳌海环通 ,以“鳌海”直指安海,以“环通”形象将环绕安海的海湾视为“鳌海”。 可见安海文史界前贤也视安海为“鳌海”。




三、安海历代文人、骚客钟情,“鳌”字及“鳌海”。描述常见字里行间

柯敦圃题《东海晴光》⑥:“江流奔赴势流东,鳌海新晴入望中”;题《西畴春晓》:“鳌城廊畔绕西畴、春色葱茏晓望收;题《双桥跨海》:“为说绵长夸第一,鳌梁(‘鳌’指安海,‘梁’指安平桥)相对亦名标”。

柯琮璜题安海《奎光阁》楹联:“精舍筑鳌头(‘鳌头’指安海鳌头境),石井(‘石井’指安海石井书院)开泉州理学;先贤登榜眼,金奎续鼎甲科名”。

安清湘题《源岭开屏》:“烟花鳌海迷城廊,遂火炖台靖鼓颦”。

佚名题《石井书院》:“为爱鳌头活水,长流座上清风”,还有该诗序言:“若夫登霁云之高阁,寄晚眺鸡峰,对泛棹而闻钟,发怀古于鳌海,风景尚新,静观自得”。从“登霁云之高阁” 而“发怀古于鳌海” 也将安海为“鳌海”。

黄伯善题《海吐珠宫》:“须弥劈地驾鳌头,巧缀珠宫海上丘”,另题《秋日登城》:“鳌海扶摇急,鸡山积翠深”。

陈文鹤题《西畴春晓》:“青帝先颁鳌海西,嘉禾绿树斗高低”。

陈政题《旧志题八景词》:“又见拖蓝鳌头光陆,鸡峰在其南,鳌头在其北”。

黄腾與题《春日游龙山寺》:“石砌苍苔古,鳌山紫气深”。

詹仰庇步韵黄凤翔题《士贤宿神仙观》(神仙观系妈祖宫旧名):“金鳌排浪驾神仙,玉女来从镜里看”。

李饮所步韵黄凤翔题《士贤宿神山观》之序:“正月二十一日与鳌山诸友(指安海黄凤翔等人)游于此,快睹古陵遗墨,偶题以赓余韵”。

陈周民步黄凤翔韵题《西桥》:“乘兴欲寻蓬岛去,鳌头风雅(指安海黄凤翔等人)正相招”。

以上是安海历代的文人、骚客,及黄凤翔处地诗友,均将安海亲切地称为“鳌海”的例句,由此可见古安海有“鳌海” 的名称。




四、“鳌海”在安海湾周边地区得到很好的认同、保留、沿用、传承:


在安海湾周边地区,许多地方也将“鳌海”作为该地雅号。如水头的吴内村称“鳌海”;东石、石井也有“鳌山”、“鳌城”、“鳌江”之称。

安平桥靠近水头一侧的,《新兴宫》奉祈“灵应冶神祗”,也勒有:“新兴跨鳌海”,“灵应跨鳌海”的石刻;

庄头村《陈氏宗祠》楹联:“峰枕玉林宗祧永固,波涵鳌海祖泽长”;

庄头村《李氏家庙》楹联:“鳌海波涛欣浩荡,岱山峻峭仰弥高”;

飞瓦岩寺楹联:“野飞阁流丹俯临鳌海,瓦瓴苍翠永峙熊山”。


这说明安海湾水域周边对“鳌海”这一名称的广泛认同及传承。



五、然而为什么《安海志》对于“鳌海”这一称号,未见片言只语的阐述,后人也似乎不知道安海曾经有过“鳌海”这一雅号。为此笔者联系安海的历史背景,大胆作了以下的推测。


传说:“鳌”是海里的一种大龟,它生性好动,一旦活动就海荡山摇。为防止海氛的经常发生,故的《千佛阁》就有观世音菩萨脚踏大鳌的造型。


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将安海作为反清复明的重要基地之一,郑军精于海战,造成清廷恐惧“海氛”心理,加上大鳌的神话传说,清廷禁止安海使用“鳌海”这一名称是完全有可能的,加上清朝大兴文字狱,文人所修誌书尽量回避“鳌海”这一名称的记载也在情理之中,一些文人骚客,只能巧妙运用诗词、楹联的方式来表达对“鳌海”的特殊感情。

 

注1、    安海形胜及地名见《安海志》及《安平志》。

注2、    匾额现均有实物为证。

注3、    楹联除《黄氏家庙》被拆迁外,其它楹联均有实物为证。

注4、    《贤佐坊碑记》见《安海志》。

注5、    《培基小学校歌》见《培基小学百年华诞纪念特刊》。

注6、    诗文见《安海志》及《安平志》。


【文化的阵头】13。明理学家蔡清推崇《安平柯氏族谱》

【文化的阵头】12。试论安海“二朱过化”的时间

安平“石井书院”始立于唐朝

【文化的阵头】10.《普度民谣》见证闽台缘

初探安海民族英雄郑成功故居的具体位置

【文化的阵头】5.两安平的遐思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