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教学课堂——识字教学的“突围”和“翻转”:周一贯(二)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识字教学的“突围”和“翻转”

周一贯(著名特级教师)

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充分强调了识字教学的重要地位:“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彻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在当前大力落实“中华优秀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行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更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根本问题。汉字是至今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不仅影响着中国文明,也关乎不少国家,特别是东南亚一带的文化生活。早在20世纪50年代,印度总理尼赫鲁就对他的女儿说过:“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学习,我说的这个国家就是中国。”

然而识字教学的现状却并不尽如人意,比较突出的存在“三化”现象:

一是“粗放化”。随着语文教学整体发展的推进,阅读教学受到普遍关注,十分重视阅读量的扩大,这当然没有错。问题是这个过程中,识字教学粗放了,甚至被认为识字只是为了“扫除阅读障碍”,只要读准字音就好。于是,识字教学出现了“一锅端”,即在课件或黑板上一次性出现全部生字,让学生读准字音就行。明显缺少了以生为本,因字而异的形、音、义、书(要求书写的字)综合性的精细指导。

二是“扁平化”。对一篇课文中的生字不分青红皂白一概都视为生字,似乎全班学生一概都不认识,于是教师以同样的力气作扁平处理,逐个教读。这样完全否定了文字作为语言符号和信息载件,本来就充斥在生活之中的现实,有的生字学生会确实无知,但有的生字,学生并不陌生,有的可能早就是他们熟识的朋友了。这种扁平的处置,不仅是一种高耗低效,而且严重忽视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排斥了他们的主动参与,必然会严重挫伤他们的识字兴趣。

三是“模式化”。识字教学并不仅仅是认识一个符号,它的更重要的功能是开启儿童的心智。这是因为汉字是方块字,其特点就是信息量大。几何常识告诉我们,就储存信息量来说,点不如线,线不如面。汉字是平面文字,它比线形文字储存的信息要多得多。所以,一个汉字就是一个信息的集成块。它不以表音为主,而是表义的文字,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且具有多义性,需在上下文的连动中去会意。如“背道而驰”的“背”,不是指人体某一部分的名称,而是指“朝着反方向”,但这两者又不是毫不相干,而有着引申的关系。所以有效的识字过程是开启心智的过程;而如何开启,则需要教师因字而异的精心设计和科学实施。千字一面的教法,千篇一律的正音,析形,解义,形成一种僵硬的模式化,必然会消解儿童识字的兴趣,又怎么谈得上心智的开启。

语文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这没有错,但不能因此淡化了识字教学,因为读写能力必须以高质量的识字为基础。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韩军认为“语文课之独立价值是文字。语文课首要上成文字课。语文老师首要是文字老师。若关注精神,也要有文字引发、由文字贯穿,终落脚于文字,即着意于精神,着力于文字。”我们的母语是以汉字为基础、为载体的,识字教学不落实,又谈得到什么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改革在现代信息技术浪潮的冲击下似乎正在陷入疏远了汉字识、写的“后识字教学时代”。于是,电视节目诸如“汉字听写”等活动,一炮打响,引发了中国人对识字、写字的空前关注。这真是一件大好事。识字教学的研究、实践,也要乘势而上,在识字教学式微的误区中突围,其具体的方略,笔者认为应当在一些十分重要的指导思想上作根本性的“翻转”。

一、掌握好三套识字工具,把“被动识字”翻转为“自习识字”

拼音、字形分析(笔画结构偏旁部件)、查字典是小学识字教学中的三套识字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小学识字教学要提高质量,关键还在于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识会字”,更要培养他们“会识字”的能力,变单纯接受老师教的“被动识字”,转化为可以自己学的“自习识字”。实现这种转机的要处,便是儿童对三套识字工具的熟练运用。在这方面,“拼音”和“字形分析”一般都会比较重视,但对“查字典”能力的培养,似乎已不在当下的日程上。这绝对是一个误区。现在很少见到语文课堂上学生都带着一本词典,更鲜见在学生识字学词有疑时教师指导学生查字典来自行解疑。据说,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著名作家莫言,小时候很喜欢读书,只要有书就找来看,不识的字就查字典。在没书读的时候,甚至背起了《新华字典》。正着背完倒着背,问起哪个字,有时还说得出页码。当然,我们不会提倡背字典。正如莫言自己回应:那时书非常少,实在没书看了,就看《新华字典》,看《新华字典》也觉得蛮有意思。

今天我们重新强调学生对“查字典”这个工具的运用之重要,不仅仅是因为字典正在淡出课堂,更因为字典在识字教学中兼有着温习拼音,分析字形(查偏旁部首、数笔画)和辨别字义等多种功能,并且还能为日后使用各类辞书、工具书进行自学或治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践证明,使用好三套识字工具,学生就可以自习识字了。这无疑会极大地推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当然,学生自习识字不等于教师可以放弃“导”的责任,教师在课堂上落实检查,组织交流,在疑难处点拨引领,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但这与教师传统的全盘授予式“教”识字,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二、联系儿童实际生活,把“课内识字”翻转为“全方位识字”

笔者曾做过多年的“全方位识字教学”的实验。这种识字教学法的理论依据是文字作为一种信息传输载体,充斥于孩子们的周围环境和日常生活之中,这些文字经常和孩子们见面,有的已经熟知,有的一知半解,这就一方面使儿童不自觉地积累了识字经验,另一方面又会刺激和强化着他们的识字愿望。所以,识字教学必须打破只局限于课堂、教材的做法,应当密切联系孩子们的生活环境,把课内的自觉识字与课外无意识字的经验联系起来,构成全方位的识字氛围,以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强化识字能力,扩大识字量。据调查,儿童的识字渠道主要有:来自社会环境。如地名、路名、桥名、招牌、广告、春联等等,由于经常见面,在无意中竟成了熟字。来自人际关系,如亲属、同学、老师的姓名,在交往过程中不自觉的也熟识了。来自其他学科,诸如数学、思想品德、科学、音乐、美术、体育等等,都会有一些字经常见到,也就不再是生字了。大量的识字成果更来自课外阅读,从绘本到文字读物,都可以使小朋友兴致勃勃的认了许多字。来自影视活动。电影电视是小朋友的最爱,无意中也会识不少字,而且几乎没有任何负担。……

听过一位老师的一堂课:《难忘的泼水节》(人教版第四册),她对课文中的生字是这样教学的:让学生初读课文,画出生字拼读,并想想哪些生字是已经认识的,怎样认识的,哪些生字有困难。然后组织大家交流。在交流中小朋友们的积极性很高,充分显示了孩子们的识字潜力。如“凤凰”这两个生字,全班学生都认识。有的说是电视上学到的,广告中有“凤凰珍珠霜”,有的说是从自行车上学到的,我们家有一辆“凤凰”自行车……这样,其他如“祝福”“盘”“毯”等等,都是在生活中认识的。生字“铺”,不少小朋友则是从本地地名“东浦”的“浦”推测而知的。总观这样的交流过程,不仅学生因参与了学习而情绪很高,而且教师对这些已识和半识字,稍作点拨提高效果就很好了,而把力气重点放在学生认知有困难的几个生字上。这就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传承汉字文化,把“狭义识字”翻转为“广义识字”

汉字的方块特征,使他主要的不是一个标音符号,而是具有了“三码”和“复脑”的价值,即一个汉字既是“音码”,也是“形码”和“义码”;同时,从文字的象形上可以充分发挥学习者的形象思维功能,而构字内涵的字理,又具有了抽象思维的功能。显然这与仅仅标音的各国拼音文字相比较有着本质的区别。可以说世界文字中没有一种文字能像汉字这样源远流长,历史从未中断;也没有一种字能如此突破空间,流传汉民族先民的思想和历史,团结各地使用复杂方言的同胞。历代用汉字写成的文史典籍浩如烟海,极大地丰富了世界文化宝库。一句话,中华民族智慧的发达,实在得力于中国智慧结晶的汉字。这就是汉字的深厚文化底蕴。所以,:“应充分考虑汉字的特点,以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同时,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初步领悟汉字的文化内涵。”因此可见,识字教学的价值,绝非仅仅是识记字音,为阅读扫清障碍。这是狭义的识字,而必须让孩子在识字过程中去初步领悟汉字的文化内涵,开启心智能力。

一位绍兴的语文老师教课文《白鹅》,是从兰亭“鹅池碑”入题的。作为生字“鹅”是左右结构,但以前也可以写成上下结构,“鹅池碑”写的“鹅”,就是“我”字在上,下边写一个“鸟”字(出示课件图片)。同时,教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现在要成左右结构?(结构安排更合理,便于书写)

可碑上的“鹅池”两字好像不太统一,又是咋回事?便顺势讲了大书法家王羲之爱鹅,养鹅的事。一天,王羲之刚写完“鹅”字,将要书“池”字时,忽然圣旨到,就搁笔迎旨。这时儿子王献之,趁父亲离开之际,提笔补上了“池”字。所以一碑二字,一肥一瘦,竟成了父子合璧的千古佳话……一个“鹅”字的教学,又如何只要识得便成,串联上一段绍兴的乡土史话,富含的不正是以启迪心智的汉字文化的内涵吗?

四、充分开掘学情资源,把“授予识字”翻转为“互动识字”

传统的识字教学比较多见的往往是教师单向的授予给学生,先念准音节,然后再分析字形,解释字义。为了加强这种单向的授予效果,教师还要让学生千字一律地作口诀化集体发声,如教“柏”字,便要学生念“b——ai——bai,左右结构,木字旁,白字边,柏——柏——柏,柏树的柏。”这种凝固不变的模式,怎能不使一些小朋友厌倦。大家鹦鹉学舌一般在那里学说,没有开动脑子的参与互动,就很难促成学生在识字过程中的真正“内化”。所以,在识字教学中如何改变教师单向的“授予识字”,实行“因字制宜”。能让学生积极参与的“互动识字”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位老师在教生字“辛”时,问孩子:“‘辛’可以怎么记?”学生积极参与,在互动启发下,交流了不同的记忆方法——

生甲:“辛”字有七笔,是点、横、点、撇、横、横、竖。

生乙:我不是这样记,这样记不住。“辛”字上面是点横头,下面是羊字少一横。

生丙:我把“辛”和“幸”比较着记。下面的部分全一样,“羊”字少一横,上头不同,一个是点横头,一个是土字头,这样两个字就不会写错了。

生丁:我的记忆方法不一样,“辛”字上面是一个立字,下面是一个“十”字,我妈妈是商店的售货员,每天要立着上班十小时,真辛苦。这样,我就不会把“辛”字写错了。

……

别以为这样浪费时间,其实,这才是让学生自己真正地展开了识字。如果细加分析,这些学生的参与,体现不同的思维水平。第一位是最简单的思维方法——记笔画;第二位肯定会好些,他已经运用了部件(整合成模块)来识记了;第三位当然更进了一步,用形近字相比较进行识记,可以避免因形近而写错;第四位更不简单,把识字与生活感受相联系。这显然是因为交流的相互启发,讨论必然会越来越深入,智慧的火花也就在思维的碰撞中迸发出绚丽的光彩。

在中国的民族文化传统里是十分敬重汉字的。《淮南子》记载:“仓颉作字天雨栗、鬼夜哭。”也就是说汉字的形成是惊天动地的一件大事。许慎认为:文字乃“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而不是简单的记录语言的工具,应是载道之器。为此,民间就一直有着:敬惜字纸“的习惯,即写有汉字的纸屑不可以乱丢,那是罪过,都要存起来,到庙里专门的化纸炉里去焚烧。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岁月里,学问则被分为“大学”和“小学”。“大学”是义理之学,重在修身养性,培养君子的品德;而“小学”是文字之学,从识字到训诂,虽属启蒙,但意义十分重大,是求学问和学做人的根基。足见在我国对汉字的学习是多么重视。

对汉字和识字教学,我们应当永存敬畏之心!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