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当代书法名家特刊】(六)—— 何昌贵、张维忠、陈羲明、邵佩英、苗培红(2017年第48期)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十年】——

十年】——纪念《书法报·书画天地》发行500期



当代书法名家特刊(六)







何昌贵、张维忠、陈羲明、邵佩英、苗培红

(姓氏笔画排序)











艺术家简历


    何昌贵   字泊远,号三境斋主,1954年出生于黑龙江集贤。曾任中国书协理事、隶书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书协副主席,佳木斯市书协主席、市文联主席,青少年书法报社原社长、总编,中国文联第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书协第四、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佳木斯大学客座教授。2001年被中国书协授予德艺双馨会员称号,2004年被黑龙江省委授予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







隶书张复《山出云》斗方



隶书岑参《逢入京使》横幅









艺术家简历


    张维忠   中国书协理事、楷书委员会委员、书法考级中心考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国家开放大学艺术教育顾问。

      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一等奖、2008·林散之奖书法双年展获奖、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金奖和全国第四届正书展最高奖,5次在全军书法大赛中获一等奖,入选中国书协“三名工程”书法大展,在第七、八、九届全国展等重大展项中获奖入展30余次。被评为京华书坛青年十佳和敦煌百家,被北京文联授予繁荣首都文艺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者荣誉称号,被中国书协评为书法进万家先进个人。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


楷书苏轼《前赤壁赋》中堂



楷书苏轼《洞庭春色赋》横幅



亦论“以行入楷”


□张维忠

  

    无论主攻哪个书体都要学会融会贯通,正如孙过庭《书谱》所记:“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前人就此作过不少论述,在处处充满诱惑力、书界百家争鸣的当下,今以“以行入楷”为题而赘述,对此我的理解是楷书书写过程中在注重法度和书写速度的同时,还要辩证借鉴其它书体的结字、用笔和逸趣融入其中,以丰富其结字的变化、用笔的节奏、情趣的宣泄,进而最大程度地表现作者的内心世界和艺术表现力,这种书写状态与笔墨当随时代是相一致的。

       以行入楷可强“势”。蔡邕《九势》:“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矣,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国在其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势”在书学中十分重要,我认为其势来源于形,有形必有势,这种势是运动的,充满张力的。速度是势的典型表现,当我们在书写楷书时,揉入行草笔意,加快了书的速度,增强了线条的律动感,给本来法度森严的楷书注入动感,打破其静穆的常态,此时楷书的态势是充满生机的,行草之笔或行草之意让楷书活了起来,更能激起读者的共鸣。

       以行入楷可顺“气”。我觉得楷书创作的难点除了讲“法”之外,就是作品的气息贯通,这里指的气息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单字的气息,二是章法的气息。初学楷书都会有一个通病,那就是很难把基本的笔画有机地组合起来,结字显得生硬,究其原因就是缺少笔画之间上承下合的气息。对于一幅作品来说,指的是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呼应,书写过程中注入行意就是增强楷书作品血脉贯通、气势连贯的“催化剂”,使作品更富有节奏感,通篇气息更加通达。

       以行入楷可添“味”。楷书要写到位比较容易,而要写出味道则很难。在书法创作中,“到位”和“味道”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如果写得太到位了,将会失去味道,如果一度强调味道,必将导致“到位”的缺失。因此,能把一幅楷书作品写出“味道”来是每一个书家都愿追求的“梦”,要实现这个梦,仰仗“以行入楷”就是个很好的办法。

      以行入楷可活“法”。在五体中楷书是最讲求“法”的。过多强调“法”,也是规律性的东西过多,会束缚作者书写性情的发挥,有人说楷书不像行草书,难以写出性情来。我觉得只要得法,楷书也是可以写出性情来的。行楷书就是一个例证,再如,在讲法的楷书中求变,在楷书中适当加入行草字,揉入行草笔意,何尝不会让楷书变得活泼和生动起来。

 (有删节)











艺术家简历


    陈羲明   1955年出生于福建南平。中国书协理事、草书委员会委员、书法培训中心导师。国家一级美术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法导师、、湖南省书协驻会副主席、湖南省六合国学书院院长、全国“德艺双馨”书法家称号、湖南省首批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



草书横幅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草书对联 力行正道一生少 得悟奇书半部多




草书条幅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艺术家简历


    邵佩英   1962年出生,天津汉沽人。中国书协篆书委员会委员、天津市书协驻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作品曾获第二届中国翁同龢书法奖、第四届全国楹联书法大展全国奖、20132015年度书法报·书法海选兰亭诸子提名奖,曾入展全国第七、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第三届中国书坛兰亭雅集42人展,第一、二届中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等。





学篆赘言


□邵佩英


      ◎篆书在当代是小众的艺术,比起其他书体显得微不足道。毕竟篆书是以古文字为根基产生的艺术,又很早就脱离了实用性,离大众越来越远。如何让更多的普通百姓能够喜欢篆书,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尤其是中小学校在开设书法课程时,怎样用喜闻乐见的表现手法,展现中国古文字的巨大魅力是关键。

 

      ◎篆书的学习从小篆还是大篆入手,一直争论不休。我主张从小篆入手,而且从规矩入手,即从斯篆或清人邓篆、吴篆学起为上策。孙过庭《书谱》所云“初学分布,但求平正”这话同样适用于篆书。开始如果不从规矩入手,后面越学越偏离正统,就会走入歧途,难以改弦更张。

 

       ◎篆书学习要备《说文解字》之类的字书,主要解决小篆用字规范的问题。但是,学习篆书的风格流派仍需要到清代篆书名家作品中“讨生活”。毕竟《说文解字》只是一部字典,里面没有生动的书法用笔,没有艺术性的结体布局。如同我们学习楷书不能去《新华字典》里面学习字模一样。

  

    ◎篆书临摹要懂得临帖技巧与原帖精神的关系,临帖的目的是理解原帖的精神实质,需要仔细观察、用心体验。正所谓“察之尚精,拟之贵似”,临帖重在追求形似神似,不仅字形与原帖接近,而且与原帖精神气质高度吻合。

 

      ◎篆书学习虽然提倡“实临”,但切不可误解了“实临”。比如,原帖上的某个字作者写的字形不正,如果我们临帖也学着写歪就是误解了。有的是原帖作者无意写歪的,有的是原帖剪贴时出现的偏差。临帖时还是要写正,不可“囫囵吞枣”,以偏“盖”全。

 

      ◎很多古文字字形是对称的,我们临摹篆书追求的是视觉上的对称,而不是机械的、工艺化的对称。无论是弧线、斜线或弯线,都不是绝对的对称。有些人讲“把字形折叠起来对着阳光反面看要重合”,这是错误的观念,误导了我们初学者,切不可取。

 

      ◎篆书学习要选好帖。同样的一种字帖,有不同的版本和出版社。比如《泰山刻石》既有几十字的也有字数最多165字的,我们选哪个版本?当然首选165字的。字数多,且年代远,自然刻石残损的就相对少些,字口清晰,容易辨认,临摹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篆书的中锋用笔是常态,藏锋、回锋不一定是常态。通常起笔要藏锋,“搭笔”处就不用藏锋。有些横画、竖画写到头可能会回锋,有些需要“空提”收笔,就不需要回锋。篆书的用笔虽然没有行草书丰富,但写好篆书依然要依靠用笔表达书写者的意趣、情感、审美和追求。

 

       ◎“篆引”的概念需要我们学习篆书者牢记,篆书取“纵势”,隶书取“横势”,“篆引”就是鉴别的法器。篆书或婉转畅达或古雅清丽,隶书或开张恣肆或庙堂端庄,各有各的美感,各有各的气象。“势”在书法创作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学习篆书务必学会表达“篆引”的意味、意趣和意境。








艺术家简历


    苗培红   又名培轩,号子牛。1949年出生,山东邹平人,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首届书法硕士生课程班。中国书协第四、五届理事,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书法培训中心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院高研班导师,解放军美术书法研究院艺术委员会委员,原北京军区美术书法研究院副院长,首届全国“三名工程”书法展50名获奖者之一。





楷书节录《孝经》小品



楷书有玄奘法师小品



论书心语


□苗培红

  

       吾认为学书三忌:一忌见异思迁、朝令夕改,学书无定则。二忌不临帖、不学法,只想独创一体,而任笔为体、糊涂乱抹,追求低俗的个性化。三忌跟风追风,结果是无古人无自我,是真正的书奴。

      书法是艺术,学习书法必须遵循其艺术规律,别无他路可走。书法过去突出规范性,现在突出趣味性;过去强调技法第一,现在强调形式和风格特点;过去是实用性,美用合一,现在是看展厅效果,艺术性。但是有三点不能变:一是以汉字为载体的书法艺术不能变。二是毫不动摇的继承传统不能变。因为书法艺术是一脉相承的,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三是书法艺术为谁服务的问题不能变。也就是说书法艺术为人民大众服务,。

       字不是写出来的,不是练出来的,是学问养出来的。这话很多人在说,林散之说过,欧阳中石先生说过,书法界的同道也在说。想一下不无道理,书法是文化,写书法之人必须有文化有学养;书法是艺术,又必须具备娴熟之技法。文化不深也能写好字,但很难成为大家。只有学养而缺少书法技法的学者之人,有一点是必须肯定的,他们的字不俗,不甜,很质朴。如我们见到的季老、文怀沙先生的字均属这种情况。

      要使自己的书法更加完美,就要不断增加学养,不断增加修养。看来,学养、技法、修养都应该不断地提升。

      一个书法家必须具备娴熟的传统技法,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人生阅历,高尚的人格品质,这是我始终追求的目标。(有删节)













《书法报·书画天地》发行500期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