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致女儿之十九:“错误”的前前后后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佳钰,你好,不知道“五四”青年节你是怎么度过的?

“五四”不仅是青年节,也是中国著名高等学府北京大学的校庆日,今年刚好是120年校庆。本来这是一件热闹的事情,领导出席,嘉宾云集,活动丰富,可以成为这个百年学府最灿烂的一页。北大校长林建华在这隆重喜庆的时刻慷慨致辞,勉励学生要立“鸿鹄志”,不小心却读成了“鸿浩志”。这是校庆的重要仪式,遗憾的是林校长在大庭广众之下犯了一个低级错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个句子是初中学生应该掌握的,更为大家普遍使用,北大校长连这个都能读错,实在是不应该。这几天,微信、论坛等很多地方都在讨论这个话题,远远胜过对北大120年校庆的关注。还有人说,林校长这次演讲读错的不仅仅是这个字,还有“莘莘学子”被读成“菁菁学子”等等,这些有待考证。

今天,就和你谈一谈“错误”的话题。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从一般意义上来讲,这句话并无大错,我们都是普通人,并非全才,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些知识上的短板和道德上的瑕疵,只要得到对方谅解,或者无伤大雅,底线是没有触犯法律,倒也可以原谅。按理说,林校长是化学方面的专家,对于文字上面也不能过于苛刻。但是,人们为什么会揪住这件小事不放?我想,可能有以下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因为北京大学,这是中国一流的高等学府,也是中国文科学术高地;其次是林建华不是普通教师,他是北京大学校长,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应该是北京大学的形象代表;其三,林校长这次不是一个普通发言,也不是随随便便的谈话,而是校庆上的演讲,是在一个庄重的场合进行的一个重要活动。由此看来,这样的错误又不能以“孰能无过”的理由简单放行。

其实,这样的错误完全可以避免。重要的事情最好亲自去做,如果真正是自己写的东西,是自己所了解掌握的常识,一般是不会读错的。分工合作是生活中的常态,即便是别人完成的,但是不要偷懒,要认真检查核对,防止出现疏漏,假如林校长能够提前认真地读上一遍,也能避免这样的错误发生。还有一个假设,林校长在生活中是一直把“鸿鹄志”读作“鸿浩志”,这次就是犯了一个习惯性的错误。这样的错误也是能够避免的,比如经常读书学习,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经常翻一翻字典,不要放过一个个可疑的地方,更不要想当然,认为自己是百分之百正确的,这样也能将错误或者失误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闹出笑话或者发生悲剧。

有一次,和江苏的凌宗伟老师谈话,说到了一句教育名言,即“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是一个美好的句子,对教育本质有着传神的描述,我们耳熟能详,我也会经常引用。说起出处,我们都认为是来自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然而,较真的凌宗伟老师却说,“我翻烂了邹进先生翻译的《什么是教育》,却没有找到。或许,其他版本有这样的翻译,也或许雅思贝尔斯在其他著述中有这样类似的表述,只不过因为我的孤陋寡闻而未得见,所以我就从不去传。”这件事情也让我变得审慎起来,在引用名言的时候小心翼翼,总要再三搜索查阅,生怕也犯了人云亦云的错误。陈寅恪先生是国学大师,了解近代学界历史,会经常看到陈先生的名字,我是把“恪”读作“ke”音的。但是有一次听到一位朋友读到陈寅恪时,却是读作“que”,吓了我一大跳,心里暗暗吃惊,难道自己一直读错了?如果真的错了,这个错误可是有些历史了。事后,赶紧查阅有关资料,原来在陈先生的老家,是把“ke”读作“que”的,这也是清华大学学生自己的读法,但是读作“ke”也是正确的,这也是正式场合的读法。了解了这些之后,自己才放下心来,原来本来就有两种读法。害怕自己出错,爸爸像小学生一样,在手边头放上了《新华字典》,家里和办公室各有一本,遇到不会的或者似是而非的字和词,就赶快查字典,没有字典的地方就上百度,渐渐地已经成了习惯。

说这么多,就是防患于未然,希望尽量不去犯错误。那么,不小心犯了错,应该怎么办?下面,继续来讲一下林校长的故事。

在读错字这件事之后,林校长随后在五月五日写了一封信,题目是《致同学们》,贴在北大的BBS上面,这封信当中,林校长对这件事情做了回应:

亲爱的同学们,

很抱歉,在校庆大会的致辞中读错了“鸿鹄”的发音。说实话,我还真的不熟悉这个词的发音,这次应当是学会了,但成本的确是太高了一些。

我想,我的这个错误会使很多同学和朋友失望,觉得作为一个北大校长,不应该文字功底这样差。说实话,我的文字功底的确不好,这次出错是把这个问题暴露了出来。

上中小学时,,教育几乎停滞了。开始的几年没有课本,后来有了课本,也非常简单。我接受的基础教育既不完整、也不系统。我生活在内蒙古的一个小农场,只有几十户人家。现在人们很难想像当时的闭塞状态,农场离县城几十公里,距离虽不能算远,但乘马车要一整天时间。当时不但没有现在发达的互联网,连像样的书都很难找到。最近,我刚出了一本书《校长观念-大学的改革与未来》,其中还提到了当时的情况:

,我小学五年级,几年都没有课本,老师只是让我们背语录和老三篇。十几岁时是求知欲最强的时候,没有其他的书,。我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最初都是通过读毛选和后面的注释得到的。《矛盾论》和《实践论》当时都读过,中学政治课又学了一遍。一分为二、对立统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等,这些概念都滚瓜烂熟,也深深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思想观念。”

我很幸运,77级的高考语文考试作文占了80分,词句和语法只有20分,否则我可能就考不上北大了。我只是在考试前的几天,读了一本语法方面的书,刚刚知道什么是主语和谓语。语法概念不清,上大学之后学英语也多费了很大的劲。

我写这封信,告诉大家这些,并不是想为自己的无知或失误辩护,只是想让你们知道真实的我。你们的校长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也有缺点和不足,也会犯错误。另外,我还想告诉大家,我所有重要讲话,也包括上面提到的那本书,都是自己写的,其中的内容和思想都是我希望大家了解的。

我是会努力的,但我还是很难保证今后不会出现类似的错误,因为文字上的修炼并非一日之功。像我这个年纪的人,恐怕也很难短时间内,在文字水平上有很大的进步了。

真正让我感到失望和内疚的,是我的这个错误所引起的关注,使人们忽视了我希望通过致词让大家理解的思想:“焦虑与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反而会阻碍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能够让我们走向未来的,是坚定的信心、直面现实的勇气和直面未来的行动。”

再次致以歉意!

热爱你们的校长,

林建华

林校长能够坦率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就此做了解释,这是难能可贵的,然而,。这封信的后面,他写了这样一句话,“焦虑与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反而会阻碍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作为一个科学家,难道不知道质疑的重要性,反而告诉学生们,“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反而会阻碍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从一个小小的错误,上升到了人们对于北大校长个人价值观、认识论的怀疑。

我们说,学贵有疑。没有怀疑,没有质疑的精神,人类就不会进步,科学就不会发展。这是一个简单的常识,这封回信中恰恰是对这个常识做出了否定,由此引起了轩然大波。老爸在十多年前写过一篇文章,叫做《怀疑,学生不可缺失的精神》,其中鼓励学生不要唯教师是从,唯教材是从,应该有自己的思想,要敢于怀疑,这是做学生不可缺少的精神。我想,我们对此是不会有异议的。

回到正题,一不小心犯了错,究竟应该怎么办?当然是要直接面对,承认自己的错误,把责任担当下来,对受到影响或者带来损失的他人致以歉意,这是最基本的态度。当然,如果对别人带来了物质上的损害,还应该主动主动进行赔偿,以取得别人的谅解。犯了错误之后,最大的忌讳就是对自己错误的掩饰和辩解,从林校长的这封信中就能看到掩饰和辩解的影子,这会给人带来一种不诚实的感觉,也难以取得别人的宽宥。更何况信中对于“质疑”的否定,又成为另一个错误的开端。一个谎言,需要一百个谎言去掩饰,实际上,一个错误,也可能会有一百个错误去掩饰,这个时候,就会错上加错,有可能铸成大错,影响到整个人际关系,降低个人声誉。相反的,如果犯了错误,积极主动地认错,反而更容易得到别人的谅解,还能够给自己的人格加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不是自己犯错误的借口,恰恰相反,这是别人对自己承认错误,担当责任之后的赞美。

周末,爸爸本来在家里看书,忽然想到了这些,就啰里啰嗦的写了下来。就此打住。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