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乳腺癌骨转移药物治疗的疗效评价及分类处理(上)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医脉通导读

骨转移是乳腺癌患者最常见的全身播散性疾病,但是骨转移较内脏转移患者的预后明显为好,且进展相对缓慢。


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RECIST)将骨转移病灶视为不可测量病灶,因此,大多数国际新药临床试验均排除了单纯骨转移的乳腺癌患者。


但是乳腺癌骨转移患者也迫切需要药物治疗。我们从临床实践出发,围绕如何为单纯骨转移患者实施药物治疗及其疗效评价等问题,归纳以下观点,以期能与同仁切磋、探讨。


乳腺癌单纯骨转移药物治疗疗效的评价标准

在乳腺癌骨转移病程中,因为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的活性交替变化,致使骨的代谢平衡倾向于骨吸收或骨形成,因此评价骨转移的疗效,既需要评价肿瘤负荷,又需要评价骨结构改变。


在国际上,涉及骨转移疗效评价的主要标准先后有4个:


即基于X线平片的国际抗癌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Against Cancer,UICC)标准;


在X线平片基础上加入骨扫描的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标准;


美国安德森癌症中心(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MDA)标准;


基于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的RECIST(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response criteria in solid tumor, PERCIST)标准。


UICC标准和WHO标准建立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只有X线平片和骨扫描,其他检查手段尚未问世。2004年推出的MDA标准除X线平片和骨扫描外,已经采用CT和磁共振,并开始介绍PET-CT新技术,但这些检查手段和涉及疗效评价的细节非常繁琐复杂。


而PERCIST标准必须使用价格昂贵、辐射剂量较高的PET-CT检查,临床无法重复应用。因此2013年英国乳腺癌大会(UK Breast Cancer Meeting,UKBCM)上对63位参会专家进行的一项包含10个问题的电子调研问卷,综合多方面的内容,仍然有67%的专家认为很难判定单纯骨转移治疗有效和疾病进展。


评价单纯骨转移药物治疗疗效的检查手段

选择合适的检查手段是评价疗效的首要步骤。除PERCIST标准采用分子影像标准外,其他标准均提到了以成骨和溶骨评价骨转移疗效的思路。


在我国临床应用最普遍的检查手段是骨扫描,但是骨扫描只能反映骨代谢,仅有筛查的功能,无法单独确诊骨转移,更无法评价药物治疗效果。


而X线平片可以看到转移病灶的骨结构改变,可分辨成骨及溶骨,但是有时因为图像重叠观察困难,自CT出现以后就逐渐被替代。


磁共振可以选用特定的序列,区分骨和骨髓的变化,可以结合解剖学检查和功能检查用于肿瘤负荷的评价,但是最致命的缺陷是无法观察骨性成分的变化。


PET-CT非常敏感,虽然也附有定位CT,但图像模糊,且价格昂贵。而CT的空间分辨率好,通过设置不同窗宽窗位,可同时反映肿瘤负荷和骨结构改变。


而在我国临床实践中,大部分学者认为CT和磁共振均适合判断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药物治疗疗效,选择其中一种检查即可。而磁共振无辐射,更受大家的青睐。


磁共振的检查原理是体内氢原子的成像,对脂肪和水为主的软组织具有很高的分辨率。


因此可以在骨皮质破坏之前发现髓质转移;也可以根据磁共振显示软组织的浸润范围,勾画放疗靶区,避免病灶的遗漏;还可以在药物治疗前,判断转移的椎体有无脊髓压迫,以决定是否需要先行放疗或手术等局部处理。


但是,磁共振最大的问题是无法分辨成骨转移还是溶骨转移。对乳腺癌单纯骨转移的患者,在治疗和随访中,单独依赖磁共振检查,无异于忽视甚至排斥了骨质成分的变化,显然不可取。


因此,2004年国际上推出了比WHO标准更为准确的MDA标准,这个标准主要是基于CT检查结果而确立的[。所以在临床实践中,磁共振不宜用于单纯骨转移的常规诊断,更无法用于药物疗效的评价及随访。


骨窗CT检查才是标准的疗效评价手段

CT扫描的窗技术包括窗宽、窗位的设定,它是调节图像显示的最重要功能。正确运用窗宽、窗位,可以提高窗口范围内组织密度的分辨率。


在临床实践中必须依据不同的观察组织,设定不同的窗宽和窗位,才能得到合适的CT值和灰度。


骨窗CT是目前临床上能够反映成骨和溶骨变化最准确、简便、经济的检查手段。但遗憾的是,国内乳腺癌专业的教科书、共识和指南中并没有强调骨窗的运用及疗效评价的方法。


有学者提出,胸部常规肺窗和纵隔窗检查很难发现骨转移瘤,特别是在肋骨轻度破坏、无软组织肿块时更易漏诊。


因此在骨转移药物治疗前的基线检查时,临床医师就应当针对骨扫描、磁共振和PET-CT所显示的每一个异常部位,向放射科明确申请相应的CT骨窗扫描,并请患者妥善保管每一次检查的骨窗片,以备治疗后目标病灶的随访评价。


乳腺癌骨转移常见的转移部位依次为脊柱、骨盆、肋骨、颅骨和股骨。在进行常规胸部CT检查时,可以根据病变部位同时申请胸椎、胸骨、肋骨的骨窗扫描,以免多部位分开检查,重复照射;


必要时再根据病情行腰椎和骨盆骨窗扫描,这样就可以覆盖85%左右的骨转移患者。


肋骨由于解剖形态的特殊,最好通过三维重建,并裁剪周围无关组织结构以突显其完整的全貌,方便临床医师对肋骨转移的读片分析。


根据我们的实践经验,在肋骨三维重建的方法中,容积重建法的图像更加清晰直观,优于表面最大密度投影法。需要强调的是,在肋骨三维重建的实际应用中,也要注意质量控制,减少图像后处理带来的人为误差。


本文经《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仅限于非商业应用


相关阅读

1.会议再次通知|2017乳腺癌高峰论坛·北京 即将召开

2.[一键收藏]中国乳腺癌患者生活方式指南图表整理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