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目錄學丨子部丨天文算法類敘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三代上之制作,類非後世所及。惟天文算法,則愈闡愈精。容成造術,顓頊立制,而測星紀閏,多述帝堯,在古初已修改漸密矣。

遠古歷法之興,多出於傳說,文獻無徵,莫可取信。舊稱容成爲黃帝之臣,顓頊乃黃帝之孫。《呂氏春秋·勿躬篇》已云:「容成作歷。」《漢志·數術略》著錄《顓頊歷》二十一卷,《顓頊五星歷》十四卷。劉師培《古歷管窺》云:《顓頊歷》及《夏歷》均從夏正。」又云:「秦及漢初,並用《顓頊歷》。」則所從來早矣。其最初見之經傳有明文可考者,《尙書·堯典》云:「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又云:「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是至堯時,漸加密於荒遠之世矣。大抵此道古疏今密,後出日新,驗諸上世之事,既已昭然。《四庫總目敘》所謂愈闡愈精者,是也。

洛下閎以後,利瑪竇以前,變化不一。泰西晚出,頗異前規。門户搆爭,亦如講學。然分曹測驗,具有實徵。終不能指北爲南,移昏作曉。故攻新法者,至國初而漸解焉。

洛下閎,字長公,漢巴郡閬中人。明曉天文地理,隱居洛亭。武帝時,友人同縣譙隆薦閎待詔太史,更作《太初歷》。《漢書·律歷志》作落下閎。顏師古曰:「姓落下,名閎,巴郡人也。」利瑪竇乃意大利國教士。明萬曆八年航海至廣東,後入北京。通知天文算術,是爲西法入中國之始。彼通知中西之文,故凡所著書,皆華字華語,不煩譯釋。著有《乾坤體義》二卷。上卷皆言天象,下卷皆言算術,多前人所未發。雖篇帙無多,而詞簡意賅,故康熙時御製《數理精蘊》,多採其說而用之。當明季歷法乖舛之餘,泥古守舊者雖力爭其失,而所學不足以相勝。自徐光啓等改用新法,乃漸由疏入密,至清初而益爲推闡,始盡精微。良以新法所言,皆驗諸實測,不能以空言難之耳。

聖祖仁皇帝御製《數理精蘊》諸書,妙契天元,精研化本,於中西兩法,權衡歸一,垂範億年。海宇承流,遞相推衍。一時如梅文鼎等,測量撰述,亦具有成書。故言天者,至於本朝,更無疑義。今仰遵聖訓,考校諸家,存古法以溯其源,秉新製以究其變。古來疏密,釐然具矣。

康熙時所撰《數理精蘊》,凡五十三卷。通貫中西異同,辨訂古今長短。有清一代習算者,無不奉爲圭臬。其論借根方一法最詳,尤他書所罕見。天元,乃算術之一。其法本於古之九章方程,借「天元一」代未知之數,與後世借根方、代數術相似。宋秦九韶《數學九章》,元李冶《測圓海鏡》,皆以此演算。至明而其學失傳。清初借根方術由歐洲輸進,其理與天元相通,始稍稍闡明其法。乃知西洋借根方,即古之立天元術,於是其學復明於世。

梅文鼎,清初宣城人。字定九,又字勿庵。自少精研天文算法,至廢寢食,所著天算書數十種,即《梅氏叢書》。原名《勿庵暦算全書》,凡七十四卷。後由其孫瑴成重編,凡六十二卷。文鼎於天算爲絕學,而其所以超軼前人者,尤在能匯通中西,以求其是,而不專己守殘也。觀其所爲《中西算學通·自序》有曰:「古數學諸書僅存者,皆不爲文人所習。好古博覽之士,或僅能舉其名。數學之衰,至此而極。萬暦中,利氏入中國,始倡幾何之學。以點線面體爲測量之資,制器作圖,頗爲精密。學其學者,或張皇過甚,無暇深考乎中算之源流,輒以世傳淺術,謂古九章盡此,於是薄古法爲不足觀。而或者株守舊聞,遽斥西人爲異學。兩家之說,遂成隔礙。此亦學者之過也。余則以爲學問之道,求其通而已。吾之所不能通,而人則通之,又何間乎今古,何別乎中西。」此論至爲弘通,足以破深閉固拒故步自封之陋。其於承先啓後,溝通中西,厥功偉矣。

御製數理精蘊,愛新覺羅·允祉、愛新覺羅·允祿,梅瑴成等撰,清康熙內府銅活字印本

若夫占驗禨祥,率多詭說。鄭當再火,裨竈先誣。舊史各自爲類,今亦別入之術數家。惟算術、天文,相爲表裏。《明史·藝文志》以算術入小學類,是古之算術,非今之算術也。今核其實,與天文類從焉。

裨竈,春秋鄭大夫,明天文占候之術。昭公十八年《左傳》:「夏五月,宋、衛、陳、鄭,皆火。裨竈曰:『不用吾言,鄭又將火。』鄭人請用之,子產不可。子大叔曰:『寶以保民也。若有火,國幾亡。可以救亡,子何愛焉?』子產曰:『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竈焉知天道?是亦多言矣!豈不或信。』遂不與,亦不復火。」後世論及此事者,如宋神宗熙寧八年十月,彗出東方,詔求直言,及詢政事之未協於民者。王安石疏言:「天道遠,先王雖有官占,而所信者人事而已。裨竈言火而驗,欲禳之。國僑不聽。則曰:『不用吾言,鄭又將火。』僑終不聽,鄭亦不火。有如裨竈,未免妄誕。況今星工哉!」見《宋史·王安石傳》。可知占驗禨祥之誣妄,自來有識之士,皆能洞燭其姦也。

算術天文,相爲表裏,自不應離而爲二。《四庫總目》卷一百七,天文算法類二,算書之屬案語云:「數爲六藝之一,百度之所取裁也。天下至精之藝,如律呂、推步,皆由是以窮要眇;而測量之術,尤可取資。故天文無不根算書。算書雖不言天文者,其法亦通於天文。二者恆相出入,蓋流別而源同。今不入小學,而次於天文之後,其事大,從所重也;不與天文合爲一,其用廣,又不限於一也。」此論簡要,足以申發《四庫總目類敘》末段之旨。

來源:張舜徽著《四庫提要敘講疏》,:學生書局,2002年。

本文編輯:飲冰姑射

排版配圖:飲冰姑射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