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在你们聊“速8”时,我偏要说说这部比肩“杀人回忆”的作品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在今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日本电影《怒》一票难求,对于刚刚撸完高清资源的我来说,这部李相日的《怒》顺利成为了我的年度十佳



《怒》的故事并不复杂,通过发生在东京的一宗杀人案件,串联起东京、千叶、冲绳三地的三个故事。但它呈现的方式却不俗套,利用复调式的叙事手法,让片子呈现出一种广袤的社会视野



本片虽由吉田修一的小说改编,但导演想要表达的,却是一个社会现状,一种人性命题。


杨德昌曾经用《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作为窥探社会的显微镜,



墨西哥导演冈萨雷斯则用《通天塔》,讲述缺乏沟通下的“信任”。



在《怒》的结尾,丢失过信任的槙爱子最终挽回了它,是三个故事中最幸运的人;



藤田优马则在试图挽回信任时,再也得不到谅解,这是一种悔恨



而罪犯山神一也不仅摧毁了把他当做朋友的辰哉,更是所有故事中“信任”崩塌的源头



当民居的女主人好心给他水时,;


当朋友泉遭到美军时,他只是看着偷乐;


对于收留他的辰哉一家,他大肆打砸,无所顾忌。


然而如此邪恶的他,也只是个可怜虫。


影片结尾,他的一个工友向警察提供案情时提到案发当天,他去做工却被工地老板戏耍,此时,“信任”荡然无存。



如同法国思想家拉康的观点——欲望追求的是永远失去的目标。


山神一也在彻底失去“信任”时,遇到“信任”的眷顾,接下来他只会摧毁“信任”,从而继续追逐。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山神的行为模式便可以解释通了。



然而是什么造成了这种“信任”的缺失呢?


如果我们注意到三个故事中“嫌疑犯”的设置,便能一探究竟。



千叶的故事中,“嫌疑犯”是四处流浪的打工者;东京的故事中,“嫌疑犯”是来路不明的男同性恋;冲绳的故事中,“嫌疑犯”是外来的背包客。



他们三人共同的特性就是——“外来者”


这代表着未知、神秘、威胁,而这也是造成“不信任”的根源。



当然,如果电影只停留在探讨个体外来者的心理隔阂,那么它只是一部及格线上的作品。《怒》之所以深刻,在于它的社会因素



这种社会因素,和冲绳居民抵制美国驻军,以及少女泉被美国大兵等事件分离不开。


电影中,“外来者”对应的恰恰是美军,这个“他者”,正是相对于日本本土居民而言。



影片与其说讲述了一个犯罪事件导致三组人物的“信任危机”,倒不如说是因为美军在冲绳的驻扎,造成日本本土居民长久以来的精神高压。



“意识形态腹语术”在法国哲学家阿尔都塞看来是一种必要的存在,而在电影中,则是一种讲述潜在语言的策略。



李相日作为一名日籍韩裔导演,拥有两种身份。“美军驻扎”不管对于韩国,还是日本,都是从“二战”之后,一直延续至今。


美国大兵造成的凶杀案、案,岂止电影中这一例。我们甚至可以猜想,这部电影是作者从民族的耻辱感出发,举行的一场“哀悼”



这种民族之“怒”被腹语术包裹在电影的三个故事中,尤其是妻夫木聪那一段,他和绫野刚大尺度的情色场面,早已让观众忘记了影片内部的严肃性。



发生在冲绳的故事中,有一桥段尤为精彩。辰哉和泉站在居民的,辰哉的父亲和一众冲绳居民举着旗子高喊“反对建造军事基地”,少年辰哉困惑着说道:“他们这样喊,又有什么用?难道这样基地就不会建立吗?”



这或许是整个日本年轻一代的困惑——他们不愿美军驻扎,可是抵抗又有什么用?



少女泉最后的怒吼照应了电影的主题。但是更为悲哀的是,供她怒吼的空间只是漫无边际的大海。真正的日本社会,既不在乎,也不会正视她的控诉。


因为在这个社会里,“信任”是令人向往又为之无奈的东西。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锐影Vanguard编辑 | 猴九九

✪▽✪欢迎转载,但一定要注明来源和作者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