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四合院里的爱情与生活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我写得是不是太长了

但还是想往下写

你会选择往下看吗


早上醒来,看到田老师昨晚十一点二十的留言,一个笑脸。恩,也是有几天没说话了,偶尔唠唠嗑,调侃一下近期的生活,她快开学了,再开学就是研究生了,不过还有一段学生时光。她问我工作顺利不,我说还好吧,每天上班下班,不像学生时代那样自由。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经历吧,必然不能重复一样的时光。她说在家没什么事,还追了一部很久之前的电视剧;我也在追剧啊,近来追《嫁个老公过日子》,偶尔还会关注网上热炒的宝强事件。


我写过很多许三多的文字,其实仔细想来,这些也是对王宝强的描述,一个草根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奋斗靠着不抛弃不放弃的人生信念一步步走上人生巅峰,成为国民心中的偶像。有时候我在想,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喜欢他,不是因为他演得有多好,是因为每一个角色都能走进观众的心里,他像他每一个扮演的角色,而每一个角色又或多或少像极了生活中的我们。事件还在发酵,支持的反对的看笑话的都有,心疼和同情宝强的人更多,为什么,他的成长可能有我们的痕迹,他的遭遇可能掺杂着我们的不幸,他的努力和奋斗可能包含着我们的向往。


有人说,无论王宝强如何富有,他都是一个农民工。很幸运,他是千千万万农民工群体中逆袭的代表;很不幸,无论他多成功,都无法抹去过去苦逼的经历。但,这就是他,比任何一个明星更接近普罗大众,比任何一个明星更真实地贴近生活。生活就是要接地气儿的,那些浮夸的东西总是经不住时间或者人性的考验,既羡慕高楼大厦的生活,又渴望四合院的恬静;既要奢华的生活,又要温暖的爱情;既渴望有所依赖,又要追求心中的自我,没有什么是理所应当,也没有什么一直是心甘情愿,不知满足,不懂感恩,是你的,也将不是你的。


是不是有点儿跑题了,其实主要还是要写关于《嫁个老公过日子》的剧评,如果把上述这些作为本文的题跋好像又有点儿长,但现实的巧合又恰好反映出这部剧的意义和价值。我翻了关于这部剧的介绍,拍于2014年,至今已是两个多年头,之前在江苏某台首映,最近在央视八套上映,今晚该片剧终,结局几乎迎合了我在看这部剧时候的设想。甄好继承兴远斋,提出与老一辈儿人不同的发展思路和建设布局,这符合年轻人的新时代思路,遗产要继承,中华民族的好东西要发展,但要推陈出新取其精华;甄欣和曹树峰的在一起符合“欢喜冤家”的写照,从一开始的打打闹闹到最后的“兄弟情深”,也终将冲破藩篱走在一起,并有了自己的孩子;刘慧荣和李长生应该也是必须要在一起的,这是观众最为传统的思维,他们验证了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老一辈儿人不会表达爱,但却用最真诚的行动去证明是爱,爱之不离,爱之不弃,厚伟毅的出现显得有些唐突,但不过说初恋虽美,却终抵不过长情与深爱;甄好和陈佳玉,男女主角,皆大欢喜的组合,北京爷们儿和台湾妞儿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获得大家伙的祝福和承认,也许对方在别人眼中不是千般好,但在自己眼中绝对是唯一。


片名叫《嫁个老公过日子》,其实是不是也可以叫《娶个媳妇过日子》,这符合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价值趋向,也是每一个人成长到一定年龄必须经历的人生大事。无论古今,结婚才真正意味着一个人长大成人。十八岁是法律上成人的标志,结婚才意味着真正可以担当责任。无论男女,到了一定时间,或娶或嫁,经历恋爱的甜蜜终要走进婚姻的责任,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携子之手,与子偕老,说白了,就是过日子,并一起把日子过好过到头儿。在我看来,这是一部好剧,与之前《北上广不相信眼泪》不同的是,它没有惹人眼球的让人充血的镜头,或者那些激情的噱头,用最平实的情境描述最真诚的故事,写进生活,写进人心。


陈佳玉,地地道道的台湾妞儿,嫁了个老公叫甄好;甄好,透着局气的北京爷们儿,娶了个媳妇叫陈佳玉。剧情一开始,陈佳玉一人拖着行李走在了北京的胡同儿,四处透露着新鲜,走走停停,用手机记录下这陌生的地方。就这样,在甄好不知情的情况下,陈佳玉走进了北京,走进了最传统的四合院。甄妈妈一直把干女儿小壮当儿媳妇看待,突然出现这样一个“水土不对付”的姑娘,也彻底发蒙了。甄妈妈接受不了陈佳玉的娇气,陈父母接受不了甄好的“落后”,其实越到最后,甄妈妈对陈佳玉的挑剔越来越少,她的挑剔在于陈父母对甄好的始终不待见;而自始至终,陈父母一直坚守着甄好入赘台北的“底线”,出发点是怕自己的女儿在北京受委屈,但多多少少有点儿过火,我由衷地敬佩孟庭丽(陈妈的扮演者)的演技,让屏幕外的我都有点儿“恨”她,同时也向她致敬默哀。


剧中的几组人物恰好代表几种家庭或者某些爱情观和生活观。陈父母是典型的台北中上层家庭,女方在家庭生活中占据着绝对的主导,男方始终扮演着一个“好男人”的角色,多亏了这样的家里有一个懂大局识大体的妈,这样的家庭或者爱情好与不好,没法评论,当局者自然过得不错,身边也有这样的例子,他们的幸福在于知足,女方别嫌弃男方的懦弱,男方别受不了女方的强势,想到一句话调侃的话,一句男生常对女生说的话,“咱家大事我做主,小事你说了算”话锋一转,“其实咱家也没啥大事。”哈哈一笑,幸福着呢。


北京甄家,刻画了一个赤裸裸的社会现实,四合院要拆迁,面对祖上传下的祖业,在巨大的拆迁款面前,什么亲情,什么祖训,都可置之不理,亲兄弟也会闹得不可开交。这样的例子,或多或少地在我们身边上演着。最后由于甄妈妈病重或者家人的感化,亲情终于是没有散。但这就是影视剧,现实中呢,依旧还有父母兄弟对簿公堂,依旧还有兄弟姐妹撕逼坊间。但亲情是打断了骨头连着筋,无论如何血缘总是断不了,外界的那些虚化的东西又怎能抵得上亲情的真实和可贵。“经济理性人”是经济学上的观点,生活中还是要讲究道德和情操,打不散吵不走的才是真感情。


没有一成不变的爱情,却有升华为亲情的长情与深情。宋小壮一门心思要嫁给甄好,可最后选择的是光头,深情不及久伴,厚爱无需多言,光头可能没有甄好那样帅气和有才,却是最适合小壮的好先生;陈佳玉冲破一切障碍与甄好在一起也是这份长情与深爱,她相信这个男人,他爱着这个女人,哪怕再难,只要有你,我就可以低到尘埃里。影视剧的设计存在一些人为的美好愿景,这是毋庸置疑的,总是给我们的生活更多的启迪,或者我们观看一部电视剧也不仅仅是为了取乐,更多的还是从中汲取一些营养,免得再蹈覆辙。


那么,甄好和陈佳玉的恋爱与婚姻又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迪呢?


我们可以嫁给爱情而非以物质作为衡量的标准。剧中穿插着陈佳玉与父母的斗争,原因在于陈父母意识中认为北京或者大陆的落后,实际来讲,甄好在北京的家庭也算得上小资,但相对于陈佳玉在台湾的中上层生活或者一种炫耀式的生活方式,还是相差太远。陈父母冠以的生活习惯不一样、文化习俗不一样等因素,究根在于对待物质条件的认识不同。但在陈佳玉看来,这些都是浮云,因为甄好是她的好男人,起码在她看来是可以让她幸福的,所以哪怕自己身边的闺蜜都嫁给豪门望族的时候,她依旧可以笑得很甜蜜,仍然可以甜甜地叫一声“老公”。物质是衡量生活水平的量化指标,但对于情怀的追求依旧是人类恒久不变的主题,无论外界如何繁华,依旧相信这个社会以及人类的底线。接地气儿的东西才是最真实的东西,以前我们为了发展拆掉了北京的四合院,如今我们努力地保存仅剩的文物古迹,甚至不遗余力地复建四合院。物质是追求,但文化是内核;物质乃浮云,感情最珍贵,我们依然相信爱情,依然有追求爱情的勇气和决心。


我们可以嫁给爱情,但前提是两个人的理解、认同和付出。甄好和陈佳玉之所以能够结合,在于两个人的努力,偷偷地把结婚证领了就是第一步。我们不鼓励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就把人生大事就把了,但这确实需要极大的魄力和勇气。我是一个男生,我歆慕陈佳玉的可爱、懂事,甚至有时候我都会为她心疼,夹在父母和老公之间,一面是生养自己全心为自己好的父母,一面是自己深爱却也受了好些委屈的老公。是不是在两性关系中一直是女方占据主导无从辩证,但甄好与陈佳玉的结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陈佳玉对甄好的理解以及自身的付出。我是一个男生,着实欣赏甄好的迁就、忍耐。男生可能一贯有强势的思维,但在自己爱的女人面前,这些强势绝对荡然无存,甄好就是这样做的。努力地让自己的妈妈接受自己爱的人,同时不要惹妈妈生气;努力地让自己的媳妇融入到这个家庭,感受到亲情的美好,不要让她受太多的委屈;努力地向岳父岳母证明自己可以给他们的女儿创造幸福。强扭的瓜不甜,一方付出的爱情也是畸形,两个人的理解、付出和认同才会生化最美的爱情。无论多么辛苦或劳累,相识一笑,无需多言,把你拥入怀中,我们最是幸福;无论在哪儿,在做什么,你都是我挂念的人。


爱情惹人向往,婚姻需要忠诚,选择了便只顾风雨兼程。小的时候经常会听到一些工匠的吆喝,他们走街串巷,修修补补,那时候家里的好些东西都打着补丁,但依然可以发挥物件的作用和价值。现在家里的物件全是新的,碰上有东西坏了,简简单单,随手一扔。从前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两个人或吵或闹,也是相濡以沫地过一辈子,无论年轻的时候多么剑拔弩张,到头来还是彼此珍惜,相扶到老。如今呢,打打闹闹,一言不合,动辄或分居或出轨或离婚,那些从爱情走到亲情的两个人依然有可能分道扬镳。我们听惯了那么多美丽的爱情故事,也见惯了这么多无奈的婚姻分离,一句“不合适”,一句“我要追求我的爱情去了”,徒留伤悲。爱情或者婚姻里,没有什么合适不合适,只有珍惜与不珍惜。面对着现实,陈佳玉和甄好有好几次都可能会分开,但他们谁又没有轻易地说出“分开”那句话,他们都努力地向对方多走了一步。


婚姻和生活是两个人的事情,要有自己的主见,别听风就雨。无论男女,两个人选择在一起,就是为了过日子,不一样的人过着不一样的日子,我们又何必艳羡别人的生活,也许我们的幸福正是别人无法企及的。如果陈佳玉和甄好都没有自己的主见,或者听从周边人的意见,也就不会如此浪漫的两岸情缘了。或者有些话也要说给父母们听,相信儿孙自有儿孙福,操那么多的心,也许不是子女们不需要的,像剧中的陈父母,甚至操着无关紧要的心,甚至让屏幕前的我都会心生厌倦。我们中国的父母总是希望把自己没有实现的东西嫁接到子女身上,而这也无形中加剧了两代人之间的矛盾。为人父母都想让自己的儿女过得好,选择一个好的对象,不如锻炼孩子的成长能力,具备面对选择的主动性要比将来处处被动更好一些。不幸者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我们的幸福源于自身的选择,不要让别人在我们的幸福中占据主导。我爱你,你爱我,两个人就够了,从来不需要第三个人。


过惯了台北都市中的生活,最终还是要嫁到北京的四合院,选择一个对自己好的男人,与之过一辈子的日子。即便这是影视剧,甚至与现实格格不入,但依旧描绘着人们心中最基本的愿景。四合院的文化存在就是让更多的人接地气儿,传承着最传统的文化与精神,朴素而又温暖,无论如何都能感受到亲近和舒服,或者这就是很多人追求的生活和爱情。回到宝强事件,他虽是一个大明星,但他也想要一个接地气儿的爱情和生活,这里没有欺骗,没有讨好,没有同情,用心体会最可贵的亲情,最真诚的爱情,最长情的陪伴。

 


这只是我的想法和观点

你的呢?

关注“老夫子的杂货铺”

期待新的物件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