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文艺理论研究杂志” 订阅
本图文转载于“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公众号。
书讯·第三期
《从格罗托夫斯基到全息影像:
现场艺术中的肉身化和非肉身化》
作者: 石可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拜德雅
责任编辑:任绪军
ISBN:978-7-5689-0214-4
开本:16开
定价:58元
名家推荐
此书涉及多学科,又不流于浅尝辄止,为关心相关问题的理论学者和艺术家、艺术管理者、策展人提供了一定的理解基础和信息资源。
——朱青生
编辑推荐
·从格罗托夫斯基到全息影像,现场艺术都发生了什么?
·本书理论密致,例证丰富,直抵现场艺术内核。
·如果您对现场艺术,尤其是表演艺术感兴趣,请一定不要错过这部条分缕析的前沿佳作。
内容简介
本书试图通过现象学方法对当代艺术中的现场性进行一次(理论意义上的而非实践或艺术史意义上的)全面考察。也就是说,通过考察当代艺术,尤其是现场艺术中的肉身化和非肉身化问题,给现场艺术一个现象学式的、表演性的定义,在这些理论推证的基础上,为相应领域的实践者提供一种相当个人化的实践方法。
作者简介
石可,青海西宁人。诗人、戏剧导演。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学士,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硕士,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博士。出版有诗集《往生书》。现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实验艺术系,负责现场艺术方向。
目录
引论
Ⅰ 肉身化
第一章 自我和主体性
第一节 肉身化的概念
1.在现象学视角中
第二节 自我
1.两种反思
2.肉身化自我
第三节 表演作为主体的自我
1.内部和外部
2.内部即外部:骨骼作为皮肤
3.阿尔托:行动中的形而上学
4.格罗托夫斯基:旅行者
第四节 目的和激荡
第二章 切实化和偶然性
第一节 边界的切实化
1.切实化
2.床上跳
3.边界的含义
第二节 可能性
1.肉身化现象学意义上的可能性
2.偶然性
第三节 三个案例
1.《最后的制作者》,偶然性作为主题
2.《第一千夜》、《美好的一天》,
偶然性作为功能
第四节 现场性
第三章 地景作为生活世界
第一节 他者性:表演者和观众
第二节 表演中的自我作为他者
1.拥有
2.时间
3.维护,同侪观众作为他者
第三节 集体表演:作为同事的他者
1.主体间性
2.萨特式主体间性
3.越界者剧团的合作方式
4.山羊之岛剧团的合作方式
第四节 结论:地景、生活世界、环境
Ⅱ 非肉身化
第四章 物质性非肉身化
引入 非肉身化:肉身化的二元对立
第一节 表演中的事物
1.道具:弹跳鸟和神圣智慧
2.服装、面具
3.游动的鱼手指:互动性
4.客体性
第二节 中阴性的身体作为非肉身化
1.血、头发和卑贱
第三节 超级木偶、机器人和傀儡
第五章 符号学意义上的非肉身化
第一节 变成语言
1.从“现象学”到“符号”
2.变成图像
3.在表述的边界上
第二节 对艺术表演的符号学分析
1.考虑符号学就是考虑非肉身化
2.在场和消失体现的不可分割性
第六章 非肉身化的两个极端
第一节 人机斯戴拉克和人机奥兰
1.斯戴拉克的非自然选择
2.蝎狮奥兰
3.人机作为后人的隐喻
第二节 拟真的极端:全息影像
第三节 描述表演的连续体及其增生变奏
第四节 结论
1.基本单位
2.表演:肉身化于生活世界
3.结论之结论:现场的策略
附录
案例一:《好天》
案例二:《无人在家》
参考文献
译名对照
欢迎个人转载,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如有媒体或其他机构转载,请发送微信留言,或联系wyll2017@126.com,取得授权。本文配图均来源于网络,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微信号不对图片的原始来源负责。
长按二维码,添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