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博物馆策展:走入公共文化传播新视野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策展要传达一个学术意图
策展要传达一个学术意图


众所周知,策展人的概念,在国际上存在着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最早是从博物馆开始的,由于博物馆建立后随着艺术发展产生了大量展览,而艺术自身的观念、方法也在逐渐发生改变,这导致需要一个重新解读和展示的新形式出现,策展人即作为针对艺术展览的一种专门职业应运而生。“作品由此不仅仅是作品,有了这种策展的制度就使艺术可以集中用来说明问题,策展成为一种方法,它使展览本身成为一种行为和结果。”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王春辰说。


关于策展人,西方国家的发展脉络延伸积累了100多年,特别是在二战之后迎来了大规模的发展,极具代表性的职业策展人、独立策展人相继出现,而在中国,则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才逐渐出现这类进行展览组织、策划的人,但还没有完全职业化。


具体来看,“虽然现在国内有些人被称为独立策展人,但也只是在开展相关工作。博物馆、美术馆机构还没有相应的、完整的策展人制度,此方面中国一直没有明确。相比较,在国外,几乎所有大型美术馆都会有主策展人、策展人、助理策展人、策展人助理,并进行很多级别的细致划分,通过称谓就可以让大家清楚其负责哪些工作,这看起来简单,其实包含了很多内容。”王春辰说。


从西方到东方,对于策展,在中国可能会更加注重强调审美、强调中国文化,但在西方也许更倾向于表现全球化、移民、种族问题等,对于问题的看法和关注点不尽相同,但对策展工作的重要性,大家的理解已经日渐趋于一致。“策展团队是必须存在的,在中国的一些机构里,策展这个概念现在可能还没有被直接提出来,但其所对应的实际工作已有专人在进行。”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指出。


策展这一方式要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壤生长好?如何有效、合理地发展?


吴洪亮表示:“在中国,可能由于这些年策展在当代艺术的视野中出现得比较多,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其存在好像就变成了一种当代艺术的必要组成部分。其实博物馆和美术馆体系是在西方建立的,如果回过头来看这个体系,可以发现其中策展人的角色首先是一个从事研究的学者,然后是展览体系的建构者和组织者。每一个课题的完成都必须要有一套程序才能呈现给观众。所以策展是要有研究、有思考的,其意图一定是在研究和思考后建立的一个学术意图。”


策展不针对展览本身,它是一个公共活动


“博物馆致力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博物馆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文化驱动力之一,其展览策划及公众教育工作无疑也应努力以“创建可持续发展、服务社会”为宗旨开展探索和实践。其实,博物馆具有服务公众的社会职能,通过此次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结果在反映出博物馆的展览水平与质量的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充分体现出非常重要的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吴洪亮认为:“今天的艺术展现方式不再是艺术家创作完成就结束了,而是存在着一个很重要的传播过程,在一个传播系统里面,策展的概念可能更多地被理解为针对展览本身,其实不是这样的,从研究起步,一直到展览、媒体、再到出版,甚至到公共教育,它是一套完整的策展体系,在这个体系之下,它甚至可以被定义为是一个学科,是可以研究和延伸的一个课题。”


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构思、以什么样的主题、引起怎样的话题、选用什么作品去展现说明,每一个展览都有着不同的思路和出发点。王春辰坦言,“其实策展有时候挺难的。策展早已不同于以往仅仅是将作品挂在墙上这个简单的动作。它要有内容、有方法、有规划,甚至可以利用空间做出很多反应。如果策划展览只是简单组合作品,那很容易,但难点在于要如何将展览做得有新意、有深度。此外,策展事项不仅指展览本身,更要开展相关的系列活动。”


在今天的策展理念中,“公共”的概念被不断强调,其实从文化与艺术的视角观察,策展正是致力于不断推进人们的认知,去发掘其本身的意义和价值,艺术作品的意义在展览中被人们一次次看到、发现,不同的展览会带给人们不同的解读与说明。


正如王春辰所指出:“展览更像是一个公共社会中的一个环节,如同一个公共空间,让大家去观看、体会、交流,这一点在传统观念中没有被关注到。策展可以增加社会公众对于文化艺术以及我们当前遇到的各种各样的课题与问题的兴趣、关注与认知,展览是应当引起问题讨论的,并不仅限于作品本身,有时展览还能经由展览过程或其中的物品等而生发开来。”由此可见,策展是跨越不同领域的,当下它正在日益作为一个交叉学科、促进思考、展开讨论、进行对话的公共活动而存在。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