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入门】高考语文中的“声与响”| 白化文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白化文,1930年生,人。1955年毕业于大学中文系。曾任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现为中国佛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佛学研究中心和中国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长期致力于、敦煌学、目录学研究,造诣深厚。


1981 年至1983 年间,因参与中央电视台、《文史知识》杂志、团等单位主办全国春联有奖评选活动,得以亲近王了一(力)老师。有时偶然侍坐,得聆绪论。


一次,谈到高考语文题。王老师说, 怹出过这样一道翻译题:

 

《列子·汤问》: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这大约是1965 年王老师参加高考出题小组时出的题。怹大约对出这道题很得意。,,我自惭形秽,自觉没有登堂侍坐的资格。此一时彼一时,王老师见我尚能敬师,有时也能插科打诨博老师一笑,在我不多的几次晋谒中,爷儿俩往往谈点有关文化的闲事。这次是聊高考题,老师主动言及。我趁杆儿往上爬,赶紧称颂此题之妙。


爷儿俩议论:此题中有关古今汉语“微殊”之处颇多,但是,略懂古代汉语的聪明的中学生,即使不知微殊之处,从上下文也能蒙出十之八九来。例如:“穷”乃“穷尽”之义;与下文“尽”字对应。古代“弗”、“不”用法有别,这是经丁梧梓(声树)等位先生早在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专文阐明过的。不过, 在此题中不算难点。“郊衢”是四通八达的郊区大道,在此处饯别,乃当众宣示——进而就要公开表演啦。“抚节”是轻轻地抚摸拍板,并有因物及人的爱惜之意,一忧继承无人;另一方面,“悲歌”时不用拍板“击节”,含蓄表出技艺水平之高。“悲歌”是颇动感情的慷慨激昂的歌唱,唱的可不一定是悲伤的歌曲。这些全是“”,翻译不好,就蹚上啦。最大的微殊在“声”、“响”。声是声音,响是回声。这两处答对了,虽不中,不远矣!我趁机打诨:“单独的一棵树挡不住,非树林子不行。先横向,后直上,成90 度角。”老师不觉莞尔。下面“谢”字义为表示道歉并有改悔之意, 而非今义“感谢”,也算不大不小的一颗。


我又说,这题的思想教育意义极好, 是告诉学生,你们还差得远呢,别自高自大,一辈子都应恭恭敬敬地向老师学。,这问题益发突出了。老师真有先见之明。这一下触发了老师的隐痛,真有点欲哭无泪的意思了。我赶紧往别处引,说“抚节”是自己掌握家伙点,不用家伙,可谓能人。我读中学时,一位高年级学长擅骑自行车,车把拧下来置于家中,每日提溜出车来,放在马路上,飞身上车,无把骑行上学。警察不许, 说:“非有车把不可!”第二天,这位学长就扛着车把上路。我这么一聊,算是把老师的惆怅给缓解啦。见好就收,赶紧告辞。老师说:“以后要来!”


书归正传,这回咱们讲的是“声”和“响”,特别是“响”,它在古代汉语中,通常条件下,指的都是“回声”。王维诗中颇能用“响”,比用“声”在某种情况下更能表现出幽深杳渺之意境。下举数例: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鹿柴》)注意:山谷回声。


山静林逾,松高枝转疏。(《赠东岳焦炼师》)注意:只听见树林被风吹得唰唰的回声在山中传播。


谷静秋泉,岩深青霭残。(《东溪玩月》)注意:只听见泉水的回音,还没有看见泉水呢。


谷静惟松,山深无鸟声。(《游感化寺》)注意:声、響对举。


万壑树参天,千山杜鹃。(《送梓州李使君》)注意:没瞧见杜鹃,只听见叫声。


王维直接听见的声音呢?举例: 


林下水喧语笑,岩间树色隐房栊。(《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 


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青溪》) 


人作殊方语,莺为旧国。(《晓行巴峡》) 


一经比对,便可见出“声”、“响”之区别。


说了半天,前面的铺垫太多了,真是座大于像啦!但还得唠叨几句:上次汇报“坐”字在杜牧诗句中由正规法律术语转用为“风流罪过”的顽皮用法。王维似在杜牧之前更为俏皮地用过:“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桃源行》)因为贪看红树,连远近都忘了。真乃物我两忘之风流韵事。“坐”同时又与“行”对应,形成对偶。这样的多种修辞手法并用, 出于当时只有十九岁的少年,王维诚乃天才也!

………………………………

选自中华书局《文史知识》2013年11期

(统筹:启正;编辑:松露)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