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阴山诗论】《新声韵》浅议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新声韵》浅议

 ——张首贤

近体诗之所以被誉为华夏之国粹、民族文化之瑰宝,它讲究严谨的声韵格律是其中主要因素之一。即通过押韵调声,使同类韵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构成声音回环的音韵美,再辅之句子中的平仄互换,起到抑、扬、顿、挫节奏鲜明的效果,这是格律诗词的艺术体现。所以,千百年来这种调声押韵的规则未曾更改,现在乃至将来亦不可能更改,更改就失去了近体诗这一精美的文学体裁。而声韵(文字读音)则是伴随着语言的变化而变化的。世间万事万物皆有新陈代谢,语言声韵也概莫能外。它从一产生就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演化着。我们这里所说的语言演化主要是指标准语(或称通语、正音)及其声、韵、调的演化,这直接关系到不同时代写诗、填词的规范用韵。下面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自格律诗产生以来,通用语(官话、雅音)的演化以及为之审音、正音的韵书相应的更替情况。

一、古代官话、雅音的演化及古韵书的创制与更替。

古称雅音、正音、官话今称普通话是同时期不同地区间的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通用语言。《洪武正韵·凡例》认为“欲知何者为正声?五方之人皆能通解者斯为正音也”。各个时期的通用语言是语言演化的结果。也是人们各种活动社会化程度提高的产物,它的形成与更替大致与语言演化及国家的统治区域、国都、。若讨论这个话题应该从东周谈起,《三字经》中记述“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东周以前的春秋时期天下各国基本上过着相安无事“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各走各的道,各唱各的调,基本上没有通用语的客观需求。到了周朝将国都东迁洛阳,历史进入战国时期,此际战争频繁,游说兴起,战争与游说促进了人们的交际和语言交流。要想顺畅地进行语言交流,就要有大家都能说得通、听得懂的语言。所以东周国都洛阳的读书音便成为“正音”。以洛阳为标准音的华夏语后来成为东周通用全国的雅言,进而发展成为 “通语、凡语”。 故我国自古以来基本上以洛阳读书音为正音(标准音)。一般情况下一个时代通用语的形成,为之正音、审音的韵书便会问世。但东周时期音韵学还不够发达,还没有韵书产生。

韵书始于六朝,该时期汉语四声的现象被音韵学家们发现,引起了文人的注意,文学创作特别讲究声律。加之有了反切注音法,这为韵书的产生具备了条件。据传当时的音韵学家李季节、沈约、夏侯咏、周顒等著有《音谱》、《四声谱》、《韵略》、《四声切韵》等韵书二十多部,但是这个时期的韵书大都依据中原语音与当时南方方言的融合定韵,它只是在江左一隅行得通,雄踞江汉流域以北幅员辽阔的北朝仍用中原语音。所以,这些韵书在当时很难普及,于后世亦无广泛、久远地传承,故尽亡佚。

隋朝统一南北朝以后,,在语言、语音上也有了同一的客观要求,当时以中原洛阳读书语为通用的官话,公元601年音韵学家陆法言以洛阳读书音定韵编著了206韵的《切韵》;唐代延续了隋朝的官方语言和音韵,唐初仍沿用《切韵》,公元732年音韵学家孙愐在《切韵>的基础上著述195韵的《唐韵》;宋代的北宋定都开封,开封话和洛阳话极其近似,汴洛语便同时成为官话,洛阳读书音仍然被称为中原雅音,公元1008年音韵学家陈彭年等人奉诏以汴洛语定韵编著了206韵《广韵》;此后在广韵的基础上又著述了《韵略》、《集韵》、《增修互注礼部韵略》等韵书,到南宋时期的公元1252年刘渊在《广韵》的基础上修订出107韵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因在山西平水刊印故称平水韵已佚失;同期金代官员王文郁(山西平水人)于公元1227年编写的《平水新刊韵略》分106个韵部,这就是后来通行的平水韵;元代建都大都即北京,规定大都语是天下通语,公元1324年文学家周德清以纯粹的北音系统定韵编著《中原音韵》即散曲韵;明初建都金陵,采取杂采古、今韵书又参杂了南方方音的定韵方法,于公元1375年宋濂等人奉诏编著了76韵的《洪武正韵》,取代平水韵和《中原音韵》;清朝定都北京,北京语自然是清朝的官话,但写诗用韵沿袭了平水韵,公元1711年文臣张玉书等奉诏编著了《佩文韵府》,此后在《佩文韵府》上节略出清代的官韵书《佩文诗韵》,它是对 106韵的平水韵的沿袭;清中叶文人戈载编撰出十九个韵部的《词林正韵》,该韵书被大家公认是对前人作词用韵的归纳、审定。但戈氏的归纳与审定无不受到当时官话的影响。略览韵书更替史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音韵(文字读音)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伴随着通用语的演变而变化的。二是古声韵并非平水韵一种,平水韵亦非创作格律诗的金科玉律,近体诗产生与兴盛的唐代恰恰使用的不是《平水韵》而是《切韵》、《唐韵》。就是在当代的诗坛上用古声韵写近体诗的也是在想方设法的摆脱平水韵的束缚,多用《词林正韵》或“宽韵”,真正严格遵循《平水韵》的已寥寥无几。客观地分析,声韵求宽向新已成无容置疑的定势。 

二、现、当代国语、普通话的产生及新声韵的形成

辛亥革命成功后,实现了公天下的民族理想,改变了皇家一言堂的语言环境。1913年2月,中华读音统一会在北京立会审定一切汉字的国音发音和采定注音字母。会上,审定了6500个汉字的读音,用各省代表投票的方法确定了“标准国音”,这个国音后来被称为老国音。到1932年5月7日,,汉语改采以北京音为标准音。1941中华民国政府以“新国音”编制颁发的《中华新韵》分十八个韵部,仍保留入声,这个“新韵”与当代普通话的声韵是有差别的。但,有些人往往与现行的新声韵混淆。

,国家实现高度统一。但,新中国成立之初严重的方言分歧妨碍了人们的沟通与交流。据说南方有的县一个县里就有5种方言,出门买件东西,要比划半天才能弄明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贯彻和落实,更影响到全国扫盲工作的推进。基于此,党和国家确立了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三大任务。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第五次会议正式通过并批准公布推行普通话和《汉语拼音方案》。普通话,即当代标准华语,是中国不同民族间进行沟通交流的通用语言。它以当代北方话为基础语,以北京语音为基础音,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北京近千年来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中心,北京语音也是中国地域最辽阔、人口最多的北方语音的典型代表,所以普及效果比较好。截至2015年底,全国普通话普及率达到70%以上,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的比例超过95%。就是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下,2005年5月中华诗词学会颁布了《中华新韵》,亦称《新声韵》,这个新声韵以普通话为基础,以《新华字典》注音为依据,以“同身同韵”为分韵标准。所谓“同身同韵”,就是将韵身相同的字,归于同一韵部。该新韵共分14个韵部,没有入声,完全与当代华语标准语相吻合,符合汉语语言发展现状,深受广大诗词爱好者欢迎。尤其是在颁布《新声韵》的同时还提出了“倡今知古,双轨并行;今不妨古,宽不碍严”的原则,非常符合近体诗的创作现状,为诗词传承与发展铺平了道路。

三、推行《新声韵》必要性的几点思考

(一)、推行新声韵适应当代语言环境是诗词创作的与时俱进之举  我们知道格律诗词的合声协韵是其艺术精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语音的发展与变化,古代用韵的地方,今天用当代语音读起来已经不押韵、不和谐了。距离我们这个时代越古远,不和谐的地方也就越多。就连唐宋时代的文字读音与当代亦相差甚远,如晚唐诗人李商隐的七绝·《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其中第三句“何当共剪西窗烛”这个句子本来声律应为“平平仄仄平平仄”,而当代汉语标准音“烛”是平声,用普通话读起来则成了“平平仄仄平平平” ,一个仄脚句成了三平尾,失去了格律诗的平仄互换而产生抑、扬、顿、挫节奏鲜明的音韵效果。所以创作格律诗词所采用的声韵应该跟上时代语言的变化,适应时代语言环境,否则就丧失了格律诗的魅力。当然也有人固执的认为“写近体诗用新声韵不依《平水韵》不正宗,把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给丢掉啦”。其实并非如此,新声韵也继承了近体诗的体式、风格和声韵格律,只是读音和声韵分类较平水韵有所改进,也只有进行这样的改进在现在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充分展示近体诗的结构美、节奏美和韵律美。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平水韵》是以南宋汴洛读书音为标准音分韵的,这种语音到现在已经过七、八百年的演化,现在还有多少人能说或听懂这种古话?其实,古声韵和新声韵是相对的,《平水韵》对于《切韵》、《广韵》来说也是“新韵”,难道南宋以前即北宋和唐代诗人写的近体诗就不正宗吗?况且,我们现在写诗填词,绝对不是给古人看,而是给现在的人看为当代人服务的。如果用与当代语言相悖的音韵写诗填词,现代人读不顺、听不懂其创作与传承的意义何在?尤其现在的语言信息技术及语言传播的先进手段均支持普通话,用以普通话为基础的新声韵写诗填词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如虎添翼、大有作为。尚若一味泥古守旧则不能很好利用这些先进的技术手段,传播与弘扬势必受到限制,这样只会僵化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新声韵与以平水韵为代表的旧声韵自身优劣之比较

就创作的实用性而言,新声韵比旧韵要简单、宽泛,且扩大了词汇容量,这对于繁荣格律诗词的创作绝对会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所谓简单是它适合现在的语言环境,人们熟悉它、易于掌握它。并非是“简化声韵降低诗词标准”。从现实意义上讲,新声韵才是科学的、先进的、适用的。就拿分韵来说新声韵以同身同韵的科学方法分十四韵,同时强调“宽不碍严”。就是说在遵循国家现行法定的语音标准的原则下可以自行细化。这就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诗词创作的实际需要。而《平水韵》号称106韵看似繁细、庞大,其实不然,这是由于古代没有科学的注音方法,用“反切”、“读如”注音,很难找到统一的划韵标准,因此,其韵部存在着划分混淆等不合理现象,故而就多出一些韵部,如:东、冬不同部;江、洋不同部。另外它是在按韵撮分类的基础上又按五声划分,形同按韵及声调排序的字典,而这个字典的字数实在有限,仅有5400多字,所以有些常用字如“们、他、这、疼、嫦、睁、够、丢、砸、扯、赶、吩、咐、搞、旁、帮”、、、、等等在《平水韵》里都找不到,用平水韵时很难确定他们的声调,为了遵循古声只能翻《康熙字典》或《说文解字》参照《切韵》、《广韵》,或干脆不用这些字就限制在有限的词汇范围内创作格律诗词,这无疑是一种创作限制甚至可以说是削足适履。而新声韵以新华字典的标音为准,新华字典最新版收录汉字11200多个,其词汇容量比《平水韵》大了一倍,新声韵自然会取得最大的诗词效果。现在用旧声韵的也多用词韵、宽韵,真正使用《平水韵》的已经为数不多,既是用《平水韵》又有几人能娴熟掌握《平水韵》?无非是写好了诗再用工具书去套校而已,做这样枯燥的文字游戏有何意义?有人说诗是作者“思而成语、有慨而发”的文学作品,写好了再用工具书去套校,势必影响作品的思想和意境。

(三)只有推广新声韵才能促进传统诗词的继承和发展。

古声韵不仅束缚着当代人对格律诗词的创作,而且还严重地影响着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由于语音的演化,现在懂古声韵的越来越少,有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平水韵》所为何物,它离鲜活的大众语言实在太远了。尤其是让青年人创作格律诗词,古声韵就是横在他们面前的一道坎。让他们现学古声韵很不现实。而青年人是中华诗词传承和发展的未来,没有他们的参与格律诗词只能是“暮年文学”。所以,古声韵这道门槛必须撤掉,用新声韵完全可以代替它。现在大、中、小学生不会写格律诗词的比比皆是,诗词的音韵守旧是主要因素之一。《汉语拼音方案》在全国推行已将近六十年了,可是诗词界仍然用古汉语的“阴平、阳平、上、去、入”五声写诗填词,这给青少年学写诗词增加了不少难度。而新声韵以现代汉语的“一声、二声、三声、四声”辨音,把所有的现代汉语常用字都分派在这四声之中,这就方便了广大青少年学写传统诗词。因为当代的青少年,在学校里学的就是普通话、新四声。新声韵与学校里的现代汉语教学接轨,所谓的诗词声韵其实是当代的青少年的启蒙教育内容,他们在学会识字之前就掌握了汉字的音韵声调,使用新声韵便于他们创作格律诗词。只有青少年积极参与创作才能促进传统诗词的普及、传承和发展。

(四)诗人词家当着眼大局、响应国策为强语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自1956年党和国家着力推广普通话以来,经过将近60的奋斗,截至2015年底,已实现普通话普及率高达70%以上,全国36个一类城市和347个二类城市及985个三类城市基本实现普通话初步普及和汉字的基本规范。初步实现几千年来‘书同文、语同音’的梦想。更可喜的是,中华语言文化的国际传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局面。2014年的世界语言大会上,,提升了我国在世界语言文字领域的国际话语权。此外,我国已在134个国家设立了约500所孔子学院、1000个中小学孔子课堂,为世界各国民众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些学堂、学院均用华语普通话授课。如今,使用普通话再自然不过,去政府部门办事,用普通话交流;打开电视机收音机,听普通话播报;到了一个地不懂方言,开口说普通话,总有人能听懂。国民语言交际障碍基本消除,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1982年,我国已将“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写入宪法,成为基本国策;2001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施行;2012年,、国家语委发布《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国家语委发布《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至此,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使语言文字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同时响亮的提出“强国必须强语,强语助力强国”的理念。作为语言文学艺术的诗词领域没有理由不遵循国家法定的语音标准,不能固守陈旧的声韵误导广大诗词爱好者和青年一代走声韵弯路。要让国家法定的语音标准在诗词领域得到普及,为强语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五)、新声韵是语言演化的必然结果。

通过前面简要回顾语言演化与声韵更替史可知,新声与古声并非

毫无联系,新声韵不是某个人凭空臆造出来的,新声韵是旧声韵的继

承和发展。通用语有洛阳读书音、汴洛语、元代北方语到当代普通话的演变;声韵则有《切韵》、《唐韵》、《广韵》、《平水韵》、《中原音韵》最后成熟为《新声韵》的更替。历史上的旧声韵是在当时的语言、语音环境中形成的,当时的人们对于这个语言、语音能普遍接受,所以能够通行、通用。而今天,我们的通用语言是普通话,再用过了时的音韵去创作近体诗这就脱离了现实语言环境,让说普通话的当代人品味起来,读不上口、听不顺耳,所以被人们称为“哑巴诗词”。我们重视格律诗词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并非是搞语音复古,而是要传承这一文学体裁的体式、风格、调声协韵规则。中华诗词学会提出的“倡今知古”的原则就非常符合我们当前的创作实际,“倡”是提倡、发扬;“知”是了解、明白。为了学习、解读、欣赏古典诗词是需要了解、明白古声韵,以便在古典诗词中汲取创作营养。而在现在的语言环境中,要想繁荣格律诗词的创作并使之发扬光大,必须提倡新声韵,因为只有用新韵创作近体诗,现代人才能读得顺、听得懂,能极尽近体诗在现代语音环境里合声谐律之美。现代人使用《新声韵》是现代语言环境的客观需要,是声韵发展、成熟的结果。声韵伴随着语言的变化而变化适应时代语言环境,自古亦然。《平水韵》取代《广韵》是历史的必然,《新声韵》取代《平水韵》也是历史的必然,这是格律诗词创作与时俱进的标志。时过“音”迁,代有新韵,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议毕,草成新声一律《声韵吟》聊以为结。

六朝立论熠曾经,古翰今毫竞仄平。

广韵合情遗宋采,切音顺势启唐风。

星移斗转陈年逝,时过语迁昔调更。

百代绝学皆应律,风骚复振待新声。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