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汉语大词典》中没有的党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图片源自网络


  有一个党,在中国是不受限制的,它其实并无组织,也无纪律,没有主席,,,不用办入党手续,不交党费,不定时不定时地开会,那就是毛边党。

  

  上边这些话不知有没有谁说过,如果有,绝非抄袭,纯属撞车。

  

  毛边先有书。和一些人一样,我也曾想当然地以为毛边书是国粹,其实不是,是从欧洲经日本传到中国来的。

  

  1909年,会稽周氏兄弟出《域外小说集》,书中《略例》说:“装钉均从新式,三面任其本然,不施切削;故虽翻阅数次绝无污染。”中国就此有了毛边书,而关于毛边书的定义同时也就有了,即“三面任其本然,不施切削”,这定义一直沿用至今。

  

  出毛边书的理由,《略例》中也给出了,即“故虽翻阅数次绝无污染”。1927年,当一位名叫方传宗的人骂毛边书的时候,周作人还有具体的解说:“第一,毛边可以使书不大容易脏,——脏总是要脏的,不过比光边的不大容易看得出。第二,毛边可以使书的‘天地头’稍宽阔,好看一点。不但线装书要天地头宽,就是洋装书也总是四周空广一点的好看;这最好自然是用大纸印刷,不过未免太费,所以只好利用毛边使他宽阔一点罢了。”后来毛边书已是一种雅趣,跟当初的理由没什么关系了。

  

  有了毛边书,就有了毛边党,这党最初只有两个党员,一个是鲁迅,一个是鲁迅的弟弟,周作人。

  

  两个党员,谁是党的创始者?一般人说是鲁迅。1927年,鲁迅在《扣丝杂感》中也提到了方传宗骂毛边书的事,分担了责任,是这样说的:“我记得书籍不切边,我也是作俑者之一。”

  

  “之一”之外没有更多,只有另一个“之一”,这党似乎是兄弟两个共同创始的。

  

  兄弟两个不可能学周瑜诸葛亮,各自先向手心写个字再亮给对方看,总有一个先提出来而另一个支持和同意。谁先提出来的?不得而知了。

  

  鲁迅却是这个党的铁杆捍卫者。1935年4月10日,鲁迅在致曹聚仁的信中说:“我是十年前的毛边党,至今脾气还没有改。”同年7月16日,鲁迅在致萧军的信中更说:“我喜欢毛边书,宁可裁,光边书像没有头发的人——和尚或尼姑。”

  

  己之所欲,施之于人,鲁迅给许广平寄杂志,同期杂志,寄了两次:“和这信同时,我还想寄一份杂志,其中的《语丝》九七和九八,前回曾经寄去过,但因为那是切光的。所以这回补寄毛边者两本。你大概是不管这些的,不过我的脾气如此,所以仍寄。”

  

  从这些看,当初首倡出毛边书的,可能还就是鲁迅。

  

  兄弟两个没有吸收谁加入,也没有逼迫谁加入,喜欢毛边书的人却多起来,据说张资平、林语堂、郁达夫、郭沫若、叶灵凤、许钦文、章衣萍、邵洵美,甚至包括苏雪林在内,都成了毛边党。

  

  后来,毛边书没了,毛边党也没了,没得连《汉语大词典》中也没有这个词。作家安武林在《写在毛边书边上》一文中感慨:“建国后,毛边的党,似乎分崩离析了。即便爱,那也是失去组织的单线地下工作者,默默爱,默默欣赏,偶有一两个不死心的党内人物,间或偷偷摸摸走动下,犹如白发后宫女,闲坐说玄宗了,追忆往昔辉煌时光,不胜唏嘘。”

  

,毛边书渐渐回来了,毛边党慢慢又有了。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