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故宫新事》更新啦,但故宫的“门”字为什么没有钩?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自从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走红网络后,故宫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让大家看到她那六百年的历史故事。


如今号称“一年拍一集”的纪录片《故宫新事》将第一集“再版”,今年5月《故宫新事》第一集的最新版本,正式改为由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配音演员李立宏配音,并于昨日推出第二集。



2015年底,故宫博物院启动“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从那时起的五年内,养心殿闭门谢客,展开大修。


 

而纪录片《故宫新事》也将用五年的时间,记录这次大修,讲述养心殿十八座古老建筑、两千余件珍贵文物,如何在故宫匠人们手中平复如旧。

 

显然,想要看到对这次修缮的完整记录,等待是必须的。


 

通过镜头,我们看到了历史长河中沉寂的养心殿,这个故宫最重要的宫殿之一。而其余的宫殿,也好似随着这个纪录片变得更加与众不同,因为每一个宫殿,都有着历史的故事。

 

不知道你在故宫里游览,或者在摄影师的镜头里,看到故宫的好多门,有没有觉得哪里不对劲?


 

如果你留心会发现,这其中许多门的匾额“门”字都没有钩。

 

故宫·隆宗门

 

只要在纸上写写就会发觉,小时候老师教我们的分明是“一点一竖横折钩”,怎么最后的钩没有了?

 

这不算错字吗?这可是皇城,居然还犯这样的低级错误?

 

然而何止是午门,故宫各殿匾额上“门”字的这一笔钩,都被按了删除键。


故宫·景仁门

 

但《新华字典》中的“门”字无论是繁体字还是简体字,末笔都带有钩。那这不带的“门”字匾额是故意写成这样的么,到底是为什么呢?

 

在民间,有关匾额上“门”字不带脚的解释有几种传说。

 

传说一

 

据记载:南宋迁都临安后的某一日,玉牒殿因走水失火了。火势之大,将殿门都烧尽了。


“玉牒”是皇家宗室谱系及名姓的记载,等于皇帝的家谱,属于朝廷的重要档案;玉牒殿就是专门存放玉牒的地方,本来对水火都有严密的防禁措施,但还是遭遇了火灾。

 

失火的原因还用找吗?


无非是官员管理不善,安全意识薄弱罢了。



可是谁也不想承担责任,还是宰相王博彦头脑聪明,他上书道:“陛下,失火原因找到了,都是宫殿匾额上的『门』字惹的祸,按五行学说来看,『门』字最后一笔直下带钩属‘火笔’。这样写容易招致火灾。将这些匾额全部烧掉方能免灾。

 

皇帝听了宰相的话,命将原来的门额取下,一把火烧了。新的宫殿匾额“门”字末笔都直下。


故宫·乾清门

 

而且自此形成一种习惯,凡书写宫殿匾额时,都不脚。


 

传说二

 

明朝开国之初,洪武年间,重修学府“集贤门”。朱元璋命当朝“书法第一家”——詹希原,为集贤门写门匾。这詹希原的书法之精湛,可以说是无人不晓。因而每每有匾额急需题写时,他自然也就成了不二人选。

 

而当他写“门”字的最后一笔时,末笔微微起,将向内提起的“钩”写高了些。


故宫·神武门


没想到多疑的明太祖竟勃然大怒:“学府是人才荟萃之地。集贤门者,集天下贤才而纳之也。这扇门一定要大大敞开,让各路贤才畅通无阻地进入朝廷。詹希原写的‘门’字带,是要闭门,塞我贤路吗?

 

于是下令斩首了詹希原,并用粉液涂掉了“门”字的那一钩。此后,“门”字不准带钩的传统便在明代沿袭了下来。


命运多舛的詹希原,成也书法败也书法,且是毙命的一败。因为顺其自然的一笔而招致杀身之祸,可见伴君如伴虎呐。


 

传说三

 

到了清朝,门字的又重新出现。


有一天,乾隆皇帝去天坛祭天路过正阳门时,发现城楼门匾上的“门”字有,犯起了尴尬症,嫌这个戾气太重,这一“钩”除了可以钓住鱼,还很容易钩掉龙鳞,没了龙鳞那还了得!


皇帝内心极度不安,这不是要把大清的江山勾走吗?


故宫·仁祥门

 

于是故宫匾额上的门又没有了,一直延续至今。



 

但这些仅是坊间传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确凿的史料可供参考。


其实在远古时期,门字就有一种不带的写法。商代甲骨文中的“门”字是不带的。商周时期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以及秦汉的小篆,最后一笔也都是没有脚的。


 

中国的文字是象形文字,门字正是与生活中的门一样“两户相对”,也就是两个门框呈垂直平行的样子。



如果“门”字末笔带脚,就像在入门入户的地方伸个脚出来,不小心绊人一跤!所以,“门”字带不符合常识。

 

不仅如此,从五行的角度来看,“门”字的脚属于“火笔”,而古代建筑多为土木结构,易被火焚,古人担心带有“火笔”的“门”字会招火,便将门匾中的“门”字最后一画从笔改为竖笔。所以,现在人们看到故宫的门匾上“门”字都没有了脚。


 

可随着文字的发展,门字最后还是多了这一笔

 

这又是为何呢?

 

大概是古人在用毛笔写字时,总要顿一下,然后把笔锋略微提一提。有此一,不仅好停笔,更是书法的韵味和笔势。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秦汉胡同公益课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