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字典价格联盟

朴素又真诚,这些山东人的春节心愿故事特别打动人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编者按


每个家庭都有不一样的故事,每个人都有一个未了新年心愿。这些愿望,无关大小,无关高尚、俗媚,它是每个人最朴素的期盼,也是每个人最真诚的心灵守候。


2016年猴年春节来临之际,齐鲁晚报启动新春特别行动:“春节心愿”圆梦计划。在前期广泛征集的基础上,上百位读者向我们讲述他们的春节心愿。在此,我们刊发几位读者的心愿故事,愿他们的故事能够打动您。



含辛茹苦的15年里,她用歌声抚慰生活


许愿人:李炳兰


春节心愿:“有机会为更多的人唱歌,通过歌声传递希望和能量”


心愿故事:老伴因病卧床的15年里,里里外外一人掌家的李阿姨,一个偶然的机会打开了歌喉,就再也离不开音乐的陪伴。含辛茹苦的日子里,坚强、乐观的李阿姨,用歌声抚慰生活。

  

在济南市富翔天地小区李炳兰老人家中,听到最多的就是老人每天悠扬动听的歌声。15年前,老伴突发脑血栓导致身体右半边瘫痪,是坚强乐观的李炳兰用坚实的臂膀支撑起了整个家。年晋古稀的她说,是音乐帮助她度过艰难的岁月,也是歌唱陪伴她走出了生活的困境。


歌唱从来不是目的,而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生命的姿态。从报纸上看到齐鲁晚报和支付宝红包联合推出“春节心愿”圆梦行动的消息后,她对我们说,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有机会为更多的人唱歌,通过歌声传递温情和力量。


1月20日下午,记者走进李阿姨的家中,在老人婉转悠扬的歌声中听见春的愿景。

   

用歌声唱出春的愿景

 

少来夫妻老来伴。自从2000年老伴儿病倒后,李炳兰每天都想尽办法帮助老伴儿恢复,迄今已经整整15年。

    

担心老伴儿血脉不通,特意学习推拿;生怕老伴儿不能活动,每天都陪老伴削苹果……最重要的是,为了能让因为患病不能出门的老伴儿解闷开心,同时也调节自己的心情、排解生活压力,李炳兰喜欢并爱上了唱歌,她用歌声向生命和生活致敬,生活也回报她以阳光明媚的笑容。

    

李炳兰告诉记者,其实在爱上唱歌之前自己性格并没有现在这般开朗,在单位时也很少参加的文艺活动。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小区附近做理疗时几个病友在理疗室的组织下轮流表演节目活跃气氛,这才和唱歌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来没在人前表演过,当时人家都唱了,我也鼓足了勇气上台背对着大家唱了首《红灯记》,没想到大伙儿评价还挺好,打那之后就爱上唱歌了。”

    

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是唱歌李炳兰愈发开朗,在家里经常一边干活一边唱,日子久了老伴儿和她都离不开音乐和歌声了。

    

如今70岁的李炳兰老人家中,听到最多的就是老人每天悠扬动听的歌声。从《我爱你中国》到《父老乡亲》,从《春天的故事》到《走进新时代》……这些年来,是音乐帮助她度过艰难的岁月,也是歌唱陪伴她走出了生活的困境。

 

13岁退学替母亲打工

 

“春节要到了,我的新年愿望就是能有机会为更多的人唱歌,通过歌声传递希望和能量。”1月12日,本报联合支付宝发起“春节心愿”圆梦公益活动后,李炳兰来电话诉说自己的心愿。

    

坚毅乐观的李炳兰老人,1946年出生在济南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父亲在当地一家工厂务工,母亲则靠干一些零散活贴补家用。

    

“那时候我们家就住在天桥东街成丰桥附近,我为期不长的学生时代就是在成丰桥小学度过的,后来家里兄弟姐妹多供不起我就下学了。”如今已是70岁的李炳兰回忆起童年的时光仍历历在目。

    

李炳兰在家里排行老二,1957年,兄弟姐妹6个中最小的弟弟出生后,家里各项开支愈发吃紧,母亲常常是顾不上给弟弟喂口奶就要赶紧出门干活。

    

看着襁褓中的弟弟和日渐消瘦的母亲,自幼就乖巧懂事的李炳兰主动和家里提出,放弃上中学的机会,替母亲外出打工,帮衬着家里减轻经济负担,让弟弟妹妹上学。

    

那一年,李炳兰只有13岁。因为年纪太小,能干的活非常有限,她就从最小的活儿干起,磨钉子等小五金,到制刷室做鞋刷子,再到后来制锁、修锁,只要是使使劲就能多干点儿的活,李炳兰都咬着牙坚持多干。

    

零零散散地干了几年之后,眼见着瘦小的李炳兰从一个小女孩渐渐长大成人,父亲辗转着托人进了当时的位于堤口路附近的熔压器厂,成为一名电气焊工。

 

15年前老伴突发脑血栓

 

“别看现在干电气焊的女工少,但在那个时代也是挺让人羡慕的工种,就是对眼睛不好,40岁的时候眼睛就花了。”李炳兰笑着说。一向眼勤手快的她在厂里干活特别认真麻利,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这份正式工作,同时也在单位里遇见了陪伴一生的爱人吕润生。

    

1969年,23岁的李炳兰和与她同岁的吕润生结婚后,在青龙桥附近安家并先后有了三个女儿,幽默健谈的吕润生总是能想出各种小办法调节家庭气氛、逗李炳兰开心,日子过得虽不富裕但却平淡幸福。

    

“所以当年他忽然倒下的时候,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接受不了,心情特别不好。”2000年11月的一天晚上,55岁的吕润生睡觉前突发脑血栓身体右半边瘫痪,全家上下里里外外的担子一下全都落到了李炳兰的肩上。

    

当时,他们在青龙桥的家在四楼,爬上爬下非常不便冬天又没有暖气,为了让患病的老伴儿少挨冻受罪,入冬后李炳兰就在家里生炉子取暖。“有一次我在屋里给孩子缝棉袄没开窗,差点一氧化碳中毒。”回想起那段艰难的日子,李炳兰告诉记者。


三个女儿都很孝顺。看着母亲年纪大了又要照顾患病的父亲,一起凑钱贷款给他们买了现在居住的房子,“有双气也有电梯,他爸爸能下楼走走,我也方便。”李炳兰说,“自己心满意足。”

    

圆梦行动:

    

经过与李炳兰老人协商,登门为李阿姨录制了一首MV。在歌声中,李阿姨用一曲《我爱你中国》抒发着对生活的感恩。希望这位古稀老人的歌声,给您带去春的滋养和希望。



愿老屋变乡村书屋,书香种子在春天发芽



许愿人:林毅


春节心愿:将自己农村老家的四间老屋无偿提供给父老乡亲使用,提供一个读书场所,变成乡村书屋,播撒书香的种子。


心愿故事:通过读书跳出农村后,人到中年的林毅知道乡村对图书的渴望和知识的渴求。这些年农家富裕了,但对于家庭文化建设投入不多。所以林毅一直想办一家乡村书屋,把文化送给父老乡亲,让乡亲们农闲时不再只打牌喝酒,孩子们放学后有个读书的地方,饱尝文化大餐。 

 

40多年前,他在老家村西头简陋破旧的小学学会了识字念书,也学会了饮水思源;40多年后,他受“周三读书会”的启发,插上文学翅膀不忘家乡父老,在心里悄悄埋下一粒乡情的种子,希望将老家闲置的四间老屋改造成乡村书屋,让村里的娃不用走远路就能读到更多的书。


他就是林毅,1月18日下午,在“春节心愿”圆梦公益行动心愿征集即将截止的最后时间,鼓足勇气将他的2016猴年春节心愿,通过齐鲁晚报时光邮局的信箱与我们一起分享。

  

背着近百个煎饼上学

十五里山路挡不住求学的心

 

过了春节,48岁的林毅来济南就已经足足25个年头了。林毅的老家位于日照市五莲县叩官镇北回头村,在那里度过了最珍贵童年和学生时代的他,对故乡总是有种割舍不下的惦念。


林毅打小就特别勤奋好学,在村里上小学时,就是班里的班长、第一批少先队员,几乎年年都拿三好学生。“当时奖励三好学生的是一本新华字典,九毛九分钱特别珍贵,我到现在还保留着。”林毅随手拿出就放在他桌上,早已破旧泛黄的小字典,爱不释手。


1985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镇上的高中,“那时候上学和现在不同,村里到学校要走十五里山路,要过一条河,还要翻几座山岭再加上交通不便,也不能吃食堂,每两个礼拜才能回家一次,回去拿口粮。”

    

林毅说的口粮就是煎饼。因为学校规定每两个礼拜回家拿一次口粮,所以每顿饭吃几个煎饼林毅都要算好数,哪顿吃超了周末就要挨饿。

    

“一般是周六早晨往家走,中午到家下午便要赶回学校,但是不管家里农活多忙多累,我娘都会在我回家拿干粮之前,摊好煎饼。遇到春种秋收农忙时节,娘会比平时起得更早,天不亮就摊完煎饼,不耽误下地干活。”林毅说。

    

背着母亲起早贪黑在烟熏火燎的屋里摊出的近百个煎饼,再加上咸菜、生活和学习用品,足有四五十斤,林毅就这样度过一段艰难的求学岁月,高中三年每次回到学校,两个肩膀都勒出两道血印,好几天生疼发酸。

 

年迈的父母相继过世

四间老屋凝结着浓浓乡情

 

2010年和2012年,年迈的父母相继过世,老家村里唯一的四间老屋留给了在省城工作的独生子林毅,每逢父母的祭日以及清明、国庆等,林毅都会回趟老家,给爷娘上坟添土,看望父老乡亲。

    

“每次回家,一进村头总感觉爷还在村口的老槐树下迎我,感觉娘好像还和以前一样在家里烧好了饭,等我回家吃,直到推开家门的那一刻,环顾四周才发现这个世界上最挂念我、最能容忍我缺点甚至错误的爷娘真的已经走了。”在省城生活了25年的他,乡音未改地说。

    

林毅家的四间老屋至今已经有35年了。据他回忆,当时家里的房子是村里第一批玻璃门窗的房子,能盖起来非常不容易,凝结着父母和乡亲们的智慧和汗水。在那个“盖屋垒墙,四邻帮忙”的年代,听说林毅家要盖新房,村里的婶子大娘们都来到林毅家帮着捆铺在檩条上的“把子”。

    

其中,有一件事让林毅至今想起都很动容。就在房子大框架搭好接下来要拖土坯时,因为家里没有钱买砖,林毅一家就自己拖土坯,和泥、拖坯、晾晒都很顺利,就在准备往家运土坯时,大片大片的黑云从远处压来,顷刻间天空乌云密布,一场大雨即将来临。

   

 “眼看着几天的劳动成果就要变成泥浆,我和父亲都没有了主意。就在这时村里小学的校长听说后,和几个老师一商量就拍板说:‘这是学做好事,理应帮忙。’就派出高年级的一个班帮我家搬土坯,幸亏当时学校的同学们帮忙,人多力量大,要不土坯就全废了。”四间老屋的过往和家乡父老的情谊,林毅至今铭记在心。

    

工作之余酷爱读书

受读书会启发想建乡村书屋

 

在家乡念完高中后,1988年,林毅顺利地考入了潍坊一所院校,毕业后来到济南成家立业。他告诉记者,在工作之余,自己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

    

2014年11月份,一次偶然的机会,林毅经过书友的介绍加入了离家不远的周三读书会。“非常受启发,而且自从去了以后,每个周三的晚上我都推掉能推掉的一切事务,去读书会听老师们的讲座,和大家一起分享和鉴赏文章。时间长了,也更加觉着知识和文化的可贵。”林毅说。

    

受周三读书会的启发,2015年清明节回家,再次回到家乡闲置的老屋、见到村里朴实的父老乡亲时,林毅触动很大。“原本我是想把老房子卖掉的,家里没人住,留着还是心事,卖了省心。但是现在给多少钱我也不卖了,有老房子就留住了对爷娘的念想,就留住了一屋子的乡情。”林毅说,返程时坐在车上,年久失修的四间老屋一直在他眼前浮现。

    

眼看着2016年春节即将来临,对于双亲不在的林毅,每逢这个节日总有一股别样的滋味在心头。“我是通过读书跳出农门,知道乡村对图书的渴望和知识的渴求,这些年农家富裕了,但对于家庭文化建设投入不多。思来想去,我想能不能把四间老屋拿出来改造成一个乡村书屋,让乡亲们农闲时不再只打牌喝酒,孩子们放学后有个读书的地方,饱尝文化大餐。”在时光邮局的来信中,林毅在诉说自己春节心愿的同时,也诉说着浓浓的乡情。

    

圆梦行动:

    

林毅老家的四间老屋位于村中心紧靠大街,而且距离村里的小学也不足一千米。新的一年,本报启动春节心愿圆梦基金,联合社会力量,力所能及地帮助林毅实现这个梦想,让四间老屋成为家乡父老和村里孩子们的“三味书屋”。


一顿年夜饭的心愿,真情温暖整个冬天



许愿人:张静


春节心愿:希望让照顾老伴儿的护工吃上一顿年夜饭。


心愿故事:16年前,快50岁的张静和现在的老伴再婚,没几年老伴便突发脑溢血。十几年来,张静一直不离不弃陪伴照顾着老伴,不料最近70多岁的老伴再次突发脑溢血,孩子在外地工作忙,基本上全靠张静和一位24小时的护工照料。快过年了,张静希望能让除夕夜仍需要在医院的护工吃上一顿年夜饭。

 

除夕夜,无论相隔多远、工作多忙,人们总希望回到自己家中,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一年当中最隆重的晚餐——年夜饭。

    

对于张静来说,原本这个早已成为习俗的春节“标配”实现起来并不是件难事。但是,一个多月前,70多岁的老伴儿突发脑溢血住院,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眼见着除夕快到了,原本热闹红火的年夜饭也只好暂时搁置在一边。

    

“我和老伴儿两个人倒还好说,就是苦了24小时照顾病人的护工,不能让人家也吃不上年夜饭。”得知“春节心愿”圆梦行动,张静跟我们说,春节临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护工吃上一顿可口的年夜饭。


老伴年前突发脑溢血

除夕之夜只能在病房度过

 

1月21日下午,山东省千佛山医院CT室门口,满脸倦容的张静一边在老伴的耳畔喊着他的名字,一边跟护工一起做进入CT室前的各种准备。

    

“老赵,老赵,能听见吗?头试着往这边歪一点,试试看能行吗?”张静拉着老伴赵立华的手,轻声说。1月20日傍晚6点多,刚从重症监护室出来没几天的赵立华病情突然加重,担心、焦虑、牵挂等等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年近60岁的张静几乎一夜没怎么合眼。

    

2015年12月8日那天,午饭过后张静照例在厨房收拾碗筷,老伴则一边和她说着话一边去了厕所,“我在那刷碗,开始没怎么注意,过了一会儿心想老赵怎么这么长时间没出来,就从厨房探头一看人已经昏迷了。”据张静回忆,当时老伴坐在马桶上,脑袋低垂着几乎快要着地,她一看情况不好赶紧打了120急救电话,和邻居一起把老伴送到医院。

    

由于病情较为严重,入院后老赵在重症监护室住了一段时间,最近刚转移到普通病房。“看现在的情况,春节之前肯定不能出院回家了,除夕也得在病房里过。”和护工一起把老伴推进CT室后,张静说。

    

三轮电动车上的爱情

不离不弃陪伴老伴十几年

 

出生于1957年的张静和大她10岁的老伴赵立华并非原配夫妻。两个人在各自经历过一段不美满的婚姻之后,2000年走到一起。

    

“我们俩是1998年认识的,2000年正式领证结婚,在这之前我们都离婚很多年了,但是一直都没再找,直到认识了彼此觉着比较投缘,人老了也该有个伴就结婚了,一眨眼就15年了。”张静告诉记者。

    

刚开始的几年,再次走进婚姻的两个人也会有争吵,和年轻夫妻一样也需要磨合,但除了一些家庭琐事之外,组建了新家庭、有人陪伴、有个温暖的家的日子对两个上了年纪的老年人说也别无他求。

    

一晃4年过去了,2004年9月22日,这一天张静印象特别深刻。那天,两个人吃的炸酱面,吃完面之后没多会儿,老伴突然感觉天旋地转并且呕吐不止,幸亏张静反应比较及时,送到医院后经过检查脑部出血已经足足有50毫升,稍有耽搁后果不堪设想。

    

老百姓有句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更可况是再婚没有孩子、没有感情纽带的二婚夫妻。自从老伴脑出血住院后,张静始终没有放弃老赵、放弃这段婚姻。

    

老伴出院后,为了帮助他恢复身体,她还特意买了一辆前后两座的电动三轮车,只要天气好就骑车带着老伴出去活动散心,千佛山、大明湖、泉城广场等地都留下了二人的足迹。

   

春节临近心系护工

希望让护工吃上顿年夜饭

 

这些年,张静和老伴一直在省科学院的宿舍楼居住,附近的邻居也都对张静不离不弃坚持照顾再婚患病老伴的事赞叹不已。记者采访时注意到,在位于省千佛山医院附近的济南市历下区文东街道办事处科院路社区善行义举四德榜中,张静是10位因个人品德荣获仁德称号的居民之一。

    

热热闹闹的猴年春节马上就要到了,往年这个时候,张静也和其他老百姓一样开始张罗年货准备过年了。但是,今年老伴突发的病情让她实在是抽不出时间。

   

“说实话,看着老赵现在躺在床上的样子我心里别提多难受了,根本没有心思考虑过年的事,每天三顿回到家给他弄吃的时候,家里冷冷清清就忍不住掉泪。”张静说,因为老伴现在不能吃饭,只能靠鼻饲,每天张静都会用豆浆机或者料理机,将蔬菜、米饭、肉等能吃的食物,均衡搭配打成流食保证老伴营养摄入上能充足。

    

老伴的病情离不开人,孩子在外地工作忙,分身无术的张静请了一位护工,24小时在医院陪床照料。“护工这份活挺不容易,而且我听说他家里也很困难,不得已才出来打工,现在我老伴这个情况,除夕也要在病房度过了,我和老伴倒好说,就是怕苦了人家,不能让人家也吃不上顿年夜饭。”张静告诉记者,随着春节临近,怎么让护工吃上一顿年夜饭成了压在她心头的一块儿石头,恰好看到“春节心愿”圆梦公益活动,报着试试看的心态参与了进来。

 

圆梦行动:

    

目前,经本报“春节心愿”圆梦小组联系,专门提供上门服务的餐饮服务企业,已经安排厨师在除夕当天,专程登门为张静、护工以及她的老伴送上一顿象征吉祥如意的年夜饭。祝愿张静的老伴早日康复。

    

(齐鲁晚报记者 王若松 党巍康 )


内容合作(长按可复制):

座机:053185193849

QQ群:189059057

QQ:370570686


推广合作(长按可复制):

座机:053185193834

QQ:2785184553


小编工资已与此挂钩,一赞一分钱,求!打!赏!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